APP下载

动画艺术创作中的意象手法

2015-05-30周伟新

艺术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创造审美融合

周伟新

摘 要:动画艺术是包含镜头和动作的意象化了的画面艺术,它与传统意义上的美术绘画既有区别又有统一。它们都是包含了艺术家主观思想和情感的画面,是融合了创意的视像作品,是人类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展开联想、抒发情绪、展现美与丑的载体。基于此,动画与写实的照相式拷贝是有根本区别的。它的题材虽然来源于现实生活和自然世界,但是正由于人类有意味有情感的创造,其表现形式就已经意象化了的,即通过对自然事物及其运动的重新整合、变形、改造等,使其更符合人们审美的心理需求,使动画作品更具有艺术韵味和审美取向,使观众赏心悦目、心形相应。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无不在画面中成功地展现了其意象化的魅力。

关键词:意象化;创造;融合;画面艺术;审美

动画艺术,作为视觉表达艺术的一个门类,同样离不开艺术创作美学的一般法则。与绘画一样,动画也是视觉画面的创作,是动态的画面艺术。动画的艺术创作除了遵循传统视觉艺术的美学规律以外,加入了动作的艺术法则,使动画作品的创作具有了更丰富的符号能指。既要使视觉构图、造型和色彩具有主流的艺术韵味,也要使动作节奏、动态的造型变化、镜头的切换(蒙太奇)等具有艺术的合理性,应当说动画作品的艺术创作所牵涉的美学和相应的技术实现更为多元。

既然是艺术创作,自然与人的主观感受和创造分不开。这种主观感受和再创造既是意象。动画的艺术创作题材虽然源自于生活和我们生活着的现实世界,但从来都不是对现实自然的简单复制,要想艺术作品有永恒的生命力,就必然要对创作对象进行艺术化的再创造,对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进行美的提炼和升华。每个人因为其不同的经历和环境,对美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而且不同的语境和主观状态下,对美的感悟和发现亦千差万别,动画艺术创作中对美的把握,除了表现客观世界本真的美的丰富多彩以外,亦要考虑人的主观感情因素,捕捉并结合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共通的东西,发现人性中共通的对美的解读,在共性中把握个性,同时通过个性把共性的美很好地表现出来。

动画作品既然是糅合了人的主观感情而进行了再创造的艺术作品,那么它归根到底就是意象化了的艺术。无论是传统美术动画、材料动画,还是时下比较流行的FLAH动画、电脑三维动画,都需要表现符合人心灵共通的美的意境、美的画面、美的动作瞬间,美的情节故事。意象化艺术创作有其固有的一些特点,如省略、虚化、提炼、假构、强调、怪诞、变形等,省略或去除繁琐的冗余的东西,提炼和强调符合审美的主题元素;改变或虚构符合人类情感的造型和色彩,甚至做到“神在似与不似之间”,与照片式的影像记录区分开来,那么这样的动画作品才可能体现美的内涵。在诸多成功的动画作品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例子:似曾相识的梦幻美景在动画影片中看到了,生活中的细节经过提炼刻画原来是那么的美,自然世界的色彩和光影就像有了生命一样变幻多姿等等,有的甚至改造了现实世界的对象物体和它们的动作,让它们变得更加符合人类的主观感情。例如,让森林变得更加的多彩争艳、让阴郁的环境变得色彩诡异;让房子和街道都变形,就像童话世界一样的可爱和怪异;强壮得夸张的动物;让善良的生灵看上去很美丽;让滑稽角色的身形比例不对称,动作节奏变得异常等等,这些都是对动画艺术作品的意象化再创造,都符合美的精神。

在动画作品的意象化创作中是不能没有“和谐”原则的,即色彩、造型和动作节奏给人以流畅、平稳的舒适之感。无论要表现的对象是如何的滑稽和夸张,画面境界是如何的虚幻深邃,情节是如何的奔放激烈,即使是强烈的矛盾冲突和怪诞的剧情铺排也不例外,这就像音乐中的音符一样,即便是篇章的最高潮最激烈部分,其乐感节奏也是有章可循的,一旦偏离了节律,音乐就会马上变成噪音。动画作品也一样,主观创作是自由的,但不能天马行空肆意而为,必须遵循美学的规律,掌握好动感的“节律”,控制好构图和色彩的平衡对比、角色的性格特点在其造型和动作上的合理展现,才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下面以笔者的一个片头特效动画作品“宁致”为例,通过构图、色彩和动作三个方面,举例阐明动画艺术作品中的意象表达。

“宁致”是一个具有水墨式意蕴的特效片头,采用了古典的散点透视手法以及意象化的虚实表现,展现一幅诗意的、空灵的动态山水画面。

图1是动画片段的开始。一幅虚实相间的意象山水画,虚化了的远山和留白的湖面,一艘小渔船映衬在虚景画面中间,表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对于一个动画作品而言,仅仅只是静止的物象来描绘宁静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衬托出那份宁静,需要利用动态的元素,让“静”变得更空灵,更静谧,这也是动画作品区别于绘画的一大特点。在这个镜头画面中,山是静的,水是静的,而中远景处的云雾是飘洒流动的,中景处左右两处山涧的瀑布是流动的,群鸟在湖面上空飞过,渔船飘动在湖面上,这些都是意象化的动态,用“动”来更好地表达“静”,即“动静相宜”,这就是运用动画技术表达意象境界。除此之外,构图上运用了左右对称、散点透视的方式,国画的质感,这个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而在动画创作中可以做到这一点。图1色彩淡雅,远景虚化,以表现空间的深邃,传达一种朦胧抽象的艺术意蕴。

图2中镜头往后退,显现出中远景更丰富的山峦的同时,近景处出现的是相对实化了的两株红色桃花,这是打破图1中色彩虚渺的平衡,构筑起新的强烈的色彩对比平衡,近景物象的浓烈色彩对比于中远景的淡雅景致,同时加深了画面的空间层次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整个画面布局总是对称的。图中两支桃花是“静”的,而左边桃花枝头的那一滴滚动滴落的露珠是“动”的,露珠虽小,但由于正好处于画面的中间留白部位,而且桃花的静态对比衬托出了水珠的动态,所以观众的目光并不会因为桃花的存在而转移,水珠的滚动成了注意力的焦点。图1是“动”来烘托“静”,而图2反过来,由“静”来烘托“动”,这一静一动遥相呼应,相互映衬,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图3和图4同样遵循了“动静相宜”的和谐法则,在构图上讲求平衡,用大面积的静态衬托视觉中心小面积的动态,通过这种映衬又反过来烘托出整体的宁静氛围。图中群荷是静的,水面是静的,水珠是动的,滴入水中后泛起的涟漪是动的。在涟漪中聚合的字也是动的,这种一静一动不仅不破坏静谧的意境氛围,更使“动”显得更加灵动,这样能强化意象氛围并突出主题。

图5与图6还是以大面积的静止物象、平衡构图来衬托“动”的对比手法。接着上面的镜头画面,涟漪散去以后,水面、標题字又重新恢复平静,这时需要新的动性物体来打破这种“静”,创造一种新的“动静相宜”的平衡。图5中群荷右下方出现的游动的两条鲤鱼“自然地”演绎了这种“动”。在平静的湖面上、静态的荷叶下面若隐若现地追逐游动,这种“动”就会被映衬得更加有灵气,而且水、荷、鱼的结合也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派的意象化艺术风格。在色彩上,一蓝一红两条鱼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丰富了原本大范围的绿色调,在留白的湖面上显得更加突出,增加视觉焦点的强烈效果。

图7是承接图6的镜头画面,两条鱼又游回了画面下方。红色鲤鱼的尾巴一甩,在水面中央打出一片新的涟漪(图7),标题字也随着涟漪扩散涟动。这样当鱼这一“动”出画面后,又自然地连接上了新的“动”,标题字也合情合理地隐去。最后,图8的画面是一个转场,以墨滴融开的方式,从原本水墨质感的画面过渡到实体场景(虚拟的三维仿真场景效果),这样的实体镜头与之后的场景拍摄镜头连接就不会因为质感的不同而显得突兀了,而且这种过渡还是有比较好的艺术化效果的。

动画作品中的意象艺术手法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它不仅体现在本例所举的画面质感和意境表达上,它也包括脚本故事的意象创作,角色造型的意象塑造、动作的意象夸张、色彩和光影的意象表达等等,简而言之,就是用艺术手法让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具有感情色彩,都具有生命力,让它们在我们心中活起来,有欢快、有悲怅;有雄厚、有清馨;有现实主义、也有浪漫色彩。与人类的心灵产生互动共鸣,让艺术作品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理想心心相映,这就是意象化创作的最大功能,也是一个好的动画艺术作品不能或缺的。

猜你喜欢

创造审美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小学美术教学让学生创造幻想世界的思考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