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循序渐进原则赏析宋词之美

2015-05-30王姚姚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音韵宋词赏析

王姚姚

内容摘要:初中生的思维发展不完善导致他们在鉴赏宋词方面能力欠缺,但是他们的记忆力、模仿力要比高中有优势,因此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宋词的优良契机。鉴于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运用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教学原则之循序渐进原则引导学生从具体走向抽象,从品味宋词的视觉美、听觉美和建筑美过渡到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首先逐步感知宋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建筑美,其次深入理解宋词的意境美、情感美,从而为高中鉴赏宋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循序渐进 宋词教学

循序渐进原则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教学原则之一,在《学记》中有记载:“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意思是不超过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是合乎顺序的。书中还提出类似的观点“学不躐等”,也是说学习不要超越(学习者)阶段的意思。在初中宋词教学过程中,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学生不仅不能理解宋词的意境美和情感美,就连基础的语言美、音韵美以及意境美也难以把握。

一.灯火阑珊,寻觅宋词的语言美

视觉的感受往往是最简单、最直观的,因此,赏析宋词的语言美是迈向宋词鉴赏的基础之路。

词虽兴于隋、唐,但繁荣于两宋,故而多以“宋词”见诸于世。无论是婉转绮丽的抒情词、凄婉忧伤的闺怨词,还是慷慨激昂的迁谪词、托古喻今的怀古词,学生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宋词语言的巨大魅力。在引导学生赏析宋词的语言美之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把握宋词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更要赏析婉约与豪放两种风格的语言美。无论婉约还是豪放的宋词都具备用词凝练,言简意赅这一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还不能达到“炼字”的要求,但是引导他们体会用词的精炼、字字珠玑,对于理解宋词的内涵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婉约与豪放各呈异彩是宋词语言美最富表现力的形式。[1]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开篇7组14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犹如信手拈来,“寻觅”、“冷清”、“凄惨”,这些柔美中带有一丝凄婉的词语运用叠字铺将开来,更加清丽婉转,浑然天成,将语言的清新妍丽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婉约词风的特点是或绮丽明快,或清新朴实,或含蓄简洁,或典雅端庄,李清照正是因其含蓄、深沉、简约的词风而成为宋词婉约派的代表,而苏轼则以其慷慨、豪放的词风而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好一副出猎的雄姿,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一个“狂”字,胸襟开阔,充满壮志豪情;一个“卷”字,画龙点睛,浩浩荡荡的队伍席卷而来,气势雄壮。

二.羌管悠悠,聆听宋词的音韵美

视觉和听觉是大脑最重要的信息传入通道,经常共同参与物体和事件的感知,因此,将听觉与视觉相互配合,在朗读中感悟宋词的音韵美,是迈向宋词鉴赏的第二步。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最初的词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虽然发展到宋代的词已不再配乐唱和,但是遵循格律和韵律始终是宋词的不二法则。如果以现代歌曲作比拟,语言美是说歌词清新脱俗,或婉约或豪放,而音韵美则是说歌词讲究平仄押韵、节奏规整、朗朗上口。

教学宋词,须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音韵美。首先要训练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读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感;其次,要把握词句末尾字的押韵形式。如在教学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时可以发现,上阕的“主”和“雨”,下阕的“妒”和“故”,韵脚u不仅音韵和谐优美,声调也是协调一致。此外,这首词除了第3、7两句分别是7字一句之外,其余6句都是5字一句,这样的句式结构有短有长,造成了音乐节奏上的顿宕,从而产生美感。倘若没有“插入式”的七言,想必这首词的音韵美会黯淡许多。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连用两个“知否”,构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节奏舒缓迂徐,读起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仿佛是词人在与你对话,亲切自然,明白如话,引导学生在细细品读的基础上感悟,定会感受到宋词的音韵美。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都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宋词的距离,感受宋词的音韵美。教师准确生动地范读,是学生品味宋词语言美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从老师诵读的举止神态中获得立体的、直观的形象感染;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把握节奏,齐声朗读也是犹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音韵美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雕栏玉砌,触摸宋词的建筑美

不似触摸一堵墙、一朵花,抚手可得,宋词的建筑美是需要心灵来触摸的。在宋词教学中,关注学生内心的感受,引导学生用心触摸宋词,感受其细腻舒展而又玲珑秀丽的结构。赏析宋词的建筑美,是实物感受与心灵感受的相汇,也是从具体向抽象过渡的关键一步。

诗歌“建筑美”是新格律诗的“三美原则”之一,指的是诗歌因“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而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立体美感。[2]显然早在一千年前的宋词已经体现了这般错落有致的建筑之美。词的结构不像近体诗(又称格律诗)那般整齐划一,平仄、对仗及韵律的要求也不似近体诗那么严格,句式可以灵活多变、长短不一,这种参差错落的结构正应和了中国古典建筑的方正见玲珑的特点,故可以称之为“建筑美”。

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例,全词共两阕10句62个字,每一阕的字数呈6-6-7-7-5排列,看似错综不齐,读来却韵味十足,加深意境,激发情感,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但是有的词句截然相反,如《浣溪沙》这一词牌名规定的格式为上下两阕,7字一句,共6句42字,句式格外一致。可见宋词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格式,而是根据词牌名灵活多变的,词牌名不同,则字数长短不同、韵律节奏不同,甚至声情与意境也不同。[3]触摸宋词的建筑美,实际就是领略宋词的结构美,让学生在品读中用心触摸,在触摸中感悟,仿佛游走在回环曲折、浑然天成的长廊建筑之中,接受洗礼和升华。

四.蓦然回首,品味宋词的意境美

如果将宋词的语言美、音韵美以及建筑美综合起来即是形式美,美在语言、美在音韵、美在结构;学生只有在理解了宋词的形式美的基础上,才能更上一层楼,感悟宋词的内在美,即意境美、情感美。赏析宋词之美的第四个步骤,是品味宋词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4]。学生不明白何为“意境”,何为“诗意空间”,因为意境含蓄、委婉,甚至是“高深莫测”,也就成了学生与词人之间产生心灵共鸣的“绊脚石”。教师好比学生与词人之间的“纽带”,在充分把握学生理解程度的基础上,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指导学生欣赏宋词的意境美。首先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意象”,即融合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说白了就是诗中的一个个事物;而一组意象构成的画面就是“意境”。[5]诗歌是通过意境来表达感情的,要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要抓住意境;只有明白了什么是意象,才能体会宋词的意境美。

如在教学李煜的《相见欢》时,首先将词中出现的物象一一列出:缺月、梧桐、深院、清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愉悦的,还是清冷的?是热闹的,还是凄凉的?仰视天空,缺月如钩,这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回的悲欢离合,词人触景生情,难免勾起离愁别绪;俯视庭院,梧桐叶落,这落叶飘零的梧桐在秋风中瑟缩,在清冷的月夜下禁锢,词人孤寂愁闷的心情怎能不油然而生?当学生眼前展现出一幅清冷的画面,画面渲染出一重凄凉的境界之时,也就是品味到宋词意境美之刻。

五.暮霭沉沉,领会宋词的情感美

在把握了词的语言美、音韵美以及建筑美的基础之上,再依据词中勾画的意境,将蕴含词句之中的情感复现,便达到了领会宋词情感美的要求。至此,学生循序渐进地赏析宋词的目标基本达成。

古往今来,人们都喜欢寄情于文字,“诗言志,词言情”,宋词仿佛更钟爱于表情达意,并且,这情感往往是捉摸不定的,或细腻、或粗犷,或委婉、或直白,或热烈、或深沉。初中生一方面由于文言知识尚浅,理解力欠缺,习惯于从文字表面理解词的含义而悟不出词人含蓄幽深的情感表达;另一方面,由于情感发展尚不完善,只能读懂词句描绘的表面的“景”却读不懂词句隐含的“情”。针对学生“只见景色不见情感”这一现象,教师可减缓教学坡度,先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景色描写出发,由景入情地切入,切入点便是充分把握词中描绘的景色的特点。若要理解“情景交融”,必先理解何为“情”与“景”;若要理解“情”,必先理解“景”。

在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词时,教师可以分别从上阕和下阕分析词中描绘之景、表达之情。首先引导学生根据词句判断词中描绘之景是塞外凄凉萧条之秋,“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更是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下阕所描绘的形象——从“家万里”、“归无计”、“白发征夫泪”等可以看出下阕刻画了一个长期戍边思念家乡、却又为国担忧的满头白发的老将形象,至此,词人所要表达的塞外将士的思归之情已经呼之欲出了。将荒凉的塞外景象与衰败的秋季联系起来,继而将衰败的秋季与伤感的情怀联系起来,环环相扣,学生自然能够水到渠成地感悟作者文字之下所要表达的情感。

宋词之美,不仅美在文字、美在形式,更是美在灵魂。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宋词教学的难度和深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注重从语言美、音韵美、建筑美、意境美以及情感美等五个方面循序渐进地赏析宋词,既可以使诗词教学不再枯燥晦涩,又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为学生深层次鉴赏宋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康锦屏.论宋词语言的审美特征[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15(1).

[2]栗铭.向爱而生 唯美之作——浅析《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D].2011,10.

[3]钱武杰,邬元华.词的音乐性美感分析[M].音乐研究(季刊).2005,1.

[4]古风.意境理论的现代化与世界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8,(3).

[5]许秋兰.此时无声胜有声——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意境美[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8.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音韵宋词赏析
宋词里的中秋月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诵读古诗词 体验音韵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步辇图赏析
《汉语十四行试验诗集》的音韵艺术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