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巢古传》的艺术价值
2015-05-30林尔
林尔
内容摘要:苏辙的《巢古传》是一篇个性鲜明、情节生动的人物传记。文章紧紧扣住“奇”字,巧作剪裁选取弃文从武、冒死送银、徒步访友三件凡人奇事,展现了忠于友情、志向高洁、重情重义、对朋友肝胆相照的笃诚君子形象。全文叙事舒缓、结构缜密、语言质朴,情深意挚、变化跌宕、波澜层出,看似平淡却又回味无穷,呈现了苏辙行文纡徐曲折的特点。
关键词:苏辙 传记 《巢古传》
一.通过凡人奇事,彰显高贵品质
苏辙在《巢谷传》中介绍了传主巢古三件事情:弃文从武、冒死送银、徒步访友,体现了巢谷人物的平中之奇。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巢谷“少从士大夫读书”、“举进士京师”,却放弃功名,改学武艺,可见他不是一个追名逐利的俗儒,而是胸怀抱负的奇男子。巢古与韩存宝义结金兰,在朋友危难之际受其重托,隐姓埋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为朋友赴汤蹈火、救危扶困,真乃古代侠义之勇士!如果说前两件事展现了一个侠义尚武、重情重义、“缓急可托”的侠士,那第三件事则再进一步,巢古的侠士之风超脱了个人的小恩小义,表现为一种富贵不攀、贫贱不移的高风亮节。《巢古传》作于苏辙贬官循州之时,正值宋哲宗亲政、新党得势时期,为人豁达刚直,讲究风节操守的苏轼兄弟又成为新党打击的对象,苏辙一路被贬汝州、袁州、雷州、循州等地。苏轼兄弟政治处境艰难孤危,就连苏亲朋故旧也噤若寒蝉,无人置喙。巢谷与苏辙本乃同乡关系,并无深交。却在苏辙兄弟身陷囹圄、被贬岭南之时,不顾七十三岁的高龄和体弱多病,不远万里、爬山涉水赶来探望二苏,可惜最后宿愿未酬,竟病死在新州。他的义举令苏辙热泪盈眶、感慨万千,他的猝然辞世更让苏辙钦敬惋惜、悲痛不已。苏辙对巢谷充满了敬意,随着文意的层层推进,巢古的形象逐渐饱满、个性鲜明,令读者对巢谷的认识随着苏辙的娓娓道来而不断地加深。
二.立意超卓,寄寓身世
文章最后,写了忠义的高恭幸遇赵襄子的故事,似乎与巢古无关,其实不然。苏辙指出巢谷对朋友的义气,实在比得上高恭,只可惜他没碰上襄子,而遇到了存宝和怀才不遇的苏轼兄弟。苏辙借用典故,言在此而意在彼,写高恭其实意在赞赏巢古的忠肝义胆、仗义行事。闪转腾挪,纡徐写来,从容不迫,且有顿挫曲折之致,极尽含蓄之妙。苏辙赞赏巢谷在危难时刻对朋友的不离不弃,对巢谷的坚贞信义非常敬佩、而对他一生的遭遇感到深深的遗憾与同情。像巢谷这样一位品行出众、智勇双全的人物,本该是朝廷之忠臣、国家之栋梁,却被无端埋没、弃之不用,真是悲呼哀哉!巢谷的能文善武虽遇于苏辙,苏辙却“无力发之”,而苏辙兄弟虽有傲岸不羁、疾恶如仇、正直贤达、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却命运多舛、坎坷多艰,耿耿忠心又何由表白?此文由感叹巢谷的人生悲剧推及苏氏兄弟自身的悲剧,正如他自己所说“善人自古有不遇,力行不废良谓贤。”在写作上也取得了“圈晕”的效果。虽是一篇人物传记但文章的主旨却是感怀身世,显得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可谓自然高妙。
三.笔法灵动,富有特色
苏辙的传记继承司马迁太史公的史传体笔法,在写作技巧、文章笔法、语言特点无不受《史记》的影响。《巢古传》重点选取了巢古一生的三大事件,但却详略兼行,使得文章既在内容上突出了重点,又在布局上显得浓纤得宜,疏密有致,呈活泼之姿。苏辙详细记述了冒死送银,徒步访友两件事例,着重展现巢谷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表现的“信”“义”。而略写巢谷弃文从武之事,活画出拙朴可爱的豪举,使巢谷的形象更全面立体,更显巢谷的特立独行、与众不同。
刘熙载曾说“大苏文一泻千里,小苏文一波三折。”苏辙的《巢古传》,紧紧扣住“奇”字,巧作剪裁选取代表性的人物事件来显示巢古的豪侠慷慨、不慕荣利。叙事舒缓、情深意挚、结构缜密、语言质朴,但巢古的人物形象却抽丝剥茧般层层深入、愈深愈现出巢古的不同寻常。全文变化跌宕、波澜层出,看似平淡却又回味无穷,呈现了苏辙行文纡徐曲折的特点。
(作者单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