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天下大师墓”之谜
2015-05-30王密林
王密林
西山一带自明朝中叶便传闻有安葬建文帝朱允炆的所谓“天下大师墓”一说,如《长安客话》中曾引用了明代学者王在晋的观点:“建文墓在西山。闻嘉靖十五年九月,圣驾尝幸此。”又如,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景泰陵)又北二里,一丘一碑,碑曰天下大师之墓。仁和郎瑛曰:建文君墓也。通纪称建文自滇还京,迎入南内,号曰老佛,卒葬西山。”再如,杨士聪在《玉堂荟记》中写道:“建文帝葬处,距景帝陵不远,石碑题曰:‘天下大法师之墓。”其后诸多北京志书中也沿袭此说,似乎是言之凿凿、铸成铁案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这些传言皆始自明朝正统年间的“杨行祥事件”。原来自靖难之役后,被明成祖朱棣推翻的建文帝便下落不明,民间多传言其遁入空门。明正统五年(1440年),有个90多岁的老僧从云南来到广西的思恩府,对当地土司自称是建文帝,后被地方当局辗转送至北京,朝廷派员会审,因建文帝若在世的话,当时年龄应为64岁,老僧的年龄不符,明显是个骗局,很快老僧便供认真名叫杨行祥,河南钧州白沙里人。骗局败露后,杨行祥被下锦衣卫狱,4个多月后死于狱中,同谋的12个僧人被遣戍辽东。然而此事件在民间不胫而走,且传得越发神奇,人们出于对建文帝的同情,在传说和猜测中杨行祥便成了建文帝,终于,人们用自己的想象编织出了建文帝“逊国”以及终老于宫中的情节,这本是流为丹青的不经俗语,因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撰写了《建文逊国》一节而被坐实,而来历不明的伪史书《致身录》更是首倡建文帝“寿终葬西山”,此时尚说墓是“不封不树”,到同是伪书的《革除编年》行世时,又出现了“树碑曰:天下大法师之墓”的字样。
为什么都说建文帝葬在西山呢?这是因为明朝在从金山口向西折南再向西至三家店附近绵延数十里的小西山一带开辟了一处皇家陵园,安葬那些被认为没有资格入葬昌平皇陵的皇室成员,包括被废的皇帝、皇后,早夭的太子、亲王、公主、驸马、妃嫔、夫人以及亲王子女等。更有意思的是,这一带在元朝时还曾是西域番僧的聚葬地,据《燕京风土录》记载,在民国元年建农事试验场时,就曾在遗光寺附近发现一座元代活佛墓,“墓前有宫门,门内左右有哼哈二将及四大天王像,均系原来山石上镌刻。中有六楞棺一具,圹室中分十二柱,每一柱下,有一元宝。元宝金银各半。当中宝座系大赤金莲花,宝座上佛像完全金身,殿后为佛公佛母像”,极为奢华,而这些西域番僧的墓碑上往往题刻着元朝授予的“司空”、“司徒”或“帝师”、“国师”的封号,题个“天下大师”或“天下大法师”也不足为异,而好事者正可张冠李戴,强指不知何人之墓为建文帝墓,转相记述,无中生有。作伪者正是借用了人所共知的事实,来增加自己所编造情节的可信度,用心不可谓不深。
其实在晚明时期,就已经有人怀疑所谓天下大师墓的真实性,其中的孙承泽、王崇简还进行了实地考察。据孙承泽《天府广记》载,宛平人王崇简在崇祯戊寅年(1638年)九月间于京郊金山口一带寻找传闻中的“天下大师墓”,他策杖走了远近十几里,都未找到线索,最后,他来到黑龙潭前广亩平原间,此时庄稼已经收割,秋风落寞,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这里发现一石碣,上面镌着“大内迁出二棺之记”,旁边镌着宛平县令的名字,但没有立碑年月,也没有封土。据孙承泽的进一步考证,这自大内迁出的两具无名棺木中盛敛的应该是嘉靖年间死于壬寅宫变的曹端妃和王宁嫔。壬寅宫变是指发生在嘉靖壬寅年十月二十二日(1542年11月18日)凌晨,不堪忍受奴役和虐待的杨金英等16名宫女刺杀嘉靖皇帝的未遂事件,宫女们行刺失败后,不问首从,均被绑赴市曹凌迟处死,而刺杀事件的主使者宁嫔王氏和被牵连的端妃曹氏则在宫中被秘密处决。
其实天下大师墓的谜案,早在300多年前就已经被破解了,所谓建文帝葬于西山实属无稽之谈,而被强指为天下大师墓的实际上是曹端妃和王宁嫔的墓茔,史学家顾颉刚回忆他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曾骑驴到西山游玩,在颐和园后面的红山口见过的写有“前明天下大师之墓”的石碑,则应是清朝的好事者所为。至此,我们已经可以了结这段公案。而曹、王两位妃嫔的最后归宿地,根据文献记载就在距黑龙潭前二里的田野上,若是能在此重立一方石碣,镌刻碑记,以示对那些在壬寅宫变中罹难的柔弱女性的纪念,当是件有意义的事。
建文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