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域文化与公共雕塑设计
2015-05-30刘玉宝
摘 要:由于片面追求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利益,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在当代的造城运动的浪潮下湮没自己的个性,城市公共雕塑呈现出主题重复相似、表现形式趋同,城市公共艺术特色逐渐衰微。本课题通过对不同城市公共雕塑进行探讨,提出客家城市的公共艺术要体现地域文化,创作符合新时期公众意识的艺术形式,突出赣南客家城市的鲜明个性。
关键词:地域文化;公共雕塑;客家城市
1 城市公共雕塑
雕塑是一门传统的艺术形式,它是雕、刻、塑、铸等表现方法的总称。公共雕塑是公共艺术中重要的装饰手段和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它以丰富的空间语言和材质、独特的造型结构,向人们传达特有的思想感情。
公共雕塑是依托城市文化,传承城市文脉,升华城市精神,美化城市空间的一种公共艺术形式。因此,一个城市公共雕塑的恰当与否,不仅在于其题材、构思与艺术表现水平的高低,而更在于能否与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得益彰;是否建立起与公众亲和、密切相融而生动的观赏方式,使得公共艺术成为公众自由参观、依偎、甚至攀缘其间的展示形态。
2 当下城市公共雕塑发展现状
当下不少城市公共艺术项目的管理还不健全,或规定要求空泛,或列入辅助项目之中并未给予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等等不一而足,导致市场混乱“城市垃圾”泛滥。有的承建项目者不惜借牌承包,犹如厨师竟敢承揽高铁项目那样(当然这是特例),随地兴建,设计凑数,移植异域造型名曰创新;或不顾特定的地理历史及人文等等,导致城市公共雕塑出现了不少弊端。盲目地建设一些现代感十足的大雕塑,其主题和形式相互模仿、抄袭,背离了城市特定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文脉;生硬地将毫不相干的雕塑与城市嫁接起来,使城市失去了原有的个性与韵味;类似种种粗制滥造、缺乏美感、造型丑陋的公共雕塑设计频频可见。
诚然,当代城市雕塑也出现了很多的优秀作品,如纽约的自由女神、哥本哈根的美人鱼和深圳的拓荒牛等,这些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鲜明特点和文化内涵。深圳市委大楼前的“拓荒牛”公共雕塑,铜牛四蹄后蹬,拱肩缩颈,头向下俯,双目圆瞪,正奋力将老树桩连根拔起,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深圳人民不畏艰难、努力开拓的奋斗精神。千年瓷都景德镇的城市雕塑——升腾,以青花瓷的器型纹饰为装饰图案,运用抽象的造型语言,将传统陶瓷纹饰和现代雕塑形式结合起来,形成鲜明的造型形象,反映出瓷都独特的城市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像这样与城市的历史、地域文化相匹配的城市雕塑,有其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较好地突出了城市形象特色!
3 赣南客家城市公共雕塑创作之路
公共雕塑要融于城市环境,体现城市文化。正如著名公共藝术家翁剑青所说“由于公共艺术一般存在于特定的公共空间环境中,并在实际功能和文化心理等方面与其周遭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存在着整体性的利益关系。”当代客家城市雕塑设计的语言形式,包括题材、内容、风格及形式等因素都要围绕地域文化进行创作,发掘和提炼有益于城市发展的客家元素,汲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客家精神,唤起公众的思想共鸣。
3.1 结合客家历史人文
在赣南客家城市滨水景观带,设置整体性高、时序性较强的公共艺术群,以城市雕塑(景观浮雕)的形式构成一条连续性的历史长廊,向公众展现客家五次大迁徙的历史场景。采用写实雕塑的创作手法对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和较大影响的客家历史名人进行创作,并在城市主题公园、历史街区和商业街道集中表现。
3.2 汲取客家民居建筑及装饰元素
城市住宅环境是当代城市雕塑一个重要的创作空间,城市居住区雕塑创作的成败影响到住宅小区的人文景观和艺术品质。以赣南客家传统居住文化为设计主题的小区雕塑将为客家宜居家园增添一道亮丽的文化视觉盛宴。
赣南客家人居环境中的主题雕塑可以赣南特色民居“燕翼围”、“关西围”等为外观形制,以黑瓦白墙为主色系,构建“围屋”的传奇故事,以赣南“围”之概念烘托民俗民风,以客家“摇篮”的理念构建现代抽象雕塑。或挖掘客家民居建筑中某些典型的元素作为素材,如客家砖雕、木雕、彩画、门匾、客家福等。其中来源于客家白鹭村建筑装饰的客家福(如图1),其字的左上部分画的是“回头鹿”,下方连着一只展翅的蝙蝠,字的右上部为一只仙鹤的头颈及腾空的祥云,右下角则为一个的“田”字,它表达客家人对“福自田边起,寿从地上升,有了爵禄,不忘农耕”这种对生活的向往。若以此字为原型,打散重构创作出系列住宅区环境雕塑,对于传递客家城市特色、延续城市文脉,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人居景观来讲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题材。
3.3 客家民俗文化与艺术
从客家民俗节庆(春节各种灯彩表演和九狮拜象;端午节龙舟竞赛,中秋节竹篙火龙节等)、客家艺术文化(如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剪纸与纸扎工艺、雕刻工艺、刺绣工艺和客家陶瓷艺术等)、客家服饰文化、客家饮食文化、客家风水和客家方言等地域文化提炼出城市雕塑创作主题,通过写实、抽象表达方式和解构、移植、模仿和符号等设计方法获得具有新时代审美意义的主题雕塑,放置在城市街道、高速路口、城市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彰显客家城市特征,传承客家文化,促进赣南客家城市人文身份的认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4 结论
公共雕塑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和载体,是塑造城市精神品格的重要手段。城市雕塑装点着城市容貌,记录着城市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每一座雕塑的背后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的心灵能有故事的滋润和感动。正如著名公共艺术家潘鹤先生说:“城市雕塑从来就是各个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的产物,亦是各个时代审美观念永久性材料凝固存留下来千古的历史脚印,既为当代人民服务,亦为后世所欣赏,这从古今城市雕塑的作用中就可以得到佐证。”因此,一座城市中是否拥有地域特色的公共雕塑,已成为衡量一座城市文化品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韩国圣,李辉.地方文化在城市雕塑设计中的表达[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6).
[2] 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周敬.公共艺术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4] 陈煜.公共艺术——人文精神的张扬[J].前沿,2004(12).
[5] 吴晨荣. 2005上海国际城市雕塑双年展[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6] 郝卫国.公共艺术与公众参与[J].雕塑,2004(6).
[7] 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8] 朱辉球.独特的艺术魅力——瓷都环境陶艺创作浅论[J].中国陶瓷,2004.
作者简介:刘玉宝(1983—),男,江西理工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