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探究与防控对策
2015-05-30胡立莎
胡立莎
【摘要】目的:对我院普外科2013年I类切口手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普外科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临床防控对策。方法:对2013年1月至12月482例普外科I类切口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结果:高龄(≥60岁)、术前住院时间长(>3 d)及手术时间(≥2 h)为普外科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普外科I类切口手术患者应重视对高龄、术前住院时间长、手术时间等高危因素的监控,提高医师手术技巧,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以降低感染率。
【关键词】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1-0087-02
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围手术期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占医院感染的10%—19%,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而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切口感染后,平均延长住院日10天;重者导致手术失败乃至死亡,外科医师必须倍加重视[2]。我们通过对2013年普外科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某院普外科2013年1月—12月间482份I类切口手术患者资料,查阅手术记录单、体温单、病程记录、医嘱单、各种辅助检查单、切口分泌物培养结果等,确定有无感染,并使用统一调查表逐项登记。
1.2 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诊断医院手术部位感染。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相关因素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当P<0.05表示数据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部位感染率 共调查普外科482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发现手术部位感染9例,9例次,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87%,例次感染率为1.87%。其中表浅切口感染6例次(66.67%),深部切口感染3例次(33.33%),器官腔隙感染例次0。
2.2单因素分析
将5个影响切口感染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χ2检验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2h)、合并基础疾病、术前住院天数及切口长度等因素有相关性(P<0.05)。见表1。
表1 普外科I类切口手术手术部位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2.3多因素分析
高龄(≥60岁)、术前住院时间长(>3 d)及手术时间(≥2 h)为普外科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普外科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根据本组研究结果可见,高龄、术前住院时间较长以及合并基础疾病为普外科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1)高龄。一般而言,患者年龄越大,机体的代谢水平越弱,体内形成抗体的能力下降[3],造成免疫力低下,对外来病原微生物的侵犯应答反应慢、抗感染水平低。而且,老年患者大多合并有各类慢性疾病,身体的营养状况明显不如低龄患者,感染发生后的康复速度也比较缓慢,引起其它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的风险也较高。
(2)基础疾病。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脑血管疾病等是引發手术感染的头号杀手,它的存在会导致糖代谢紊乱、血流缓慢、补体生成减少等降低机体对创伤的修复能力,明显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和防御功能,以糖尿病为例,糖尿病能降低纤维母细胞和促进肉芽形成, 影响切口愈合。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高血糖环境易引起组织水肿, 利于细菌生长, 易招致裂开和感染[4]。
(3)术前住院时间。本次研究结果与之结果一致。其原因与病人定植细菌;医院和医护人员储存毒力强、并有耐药性的细菌;陪护(探视)人员从外界带来的细菌形成的交叉种植有关[5]。
(4)手术时间。近年来,国外已有较大资料的统计分析,资料证明手术时间每增加1小时,感染率约成倍增加。这是由于手术时间长了,细菌污染的数量可增加;手术野的组织细胞因暴露干燥或牵开器的压迫易受到损伤;免不了止血与结扎的增多,后者将降低局部的抗力;长时间的手术,总是伴有失血、休克等降低全身抵抗力的因素[6]。为此,提高手术人员的操作水平,减少手术时间是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的有效措施[7]。
(5)切口长度 切口越长、细菌侵染的机会就越多,而且切合愈合较慢时间长甚至不愈合,感染的概率也就越大。
3.2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控对策
2007年APIC会议上提出,50.00%的SSI可以预防。
(1)仔细进行术前评估和手术准备,对存在高龄、手术时间长、术前住院时间长等基础性疾病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患者全身状况,提高其应对手术的能力。(2)缩短术前住院天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根据手术适应证,尽早安排患者手术,减少术前住院时间。(3)规范的皮肤准备,由于常用皮肤消毒剂不能有效杀死芽孢,应要求病人至少在术前一晚使用抗菌/非抗菌皂液或杀菌剂进行全身的沐浴/淋浴,重点加强手术部位皮肤清洗。抗菌沐浴能在去除污垢的同时,降低患者皮肤上的细菌菌落数。推荐术前使用含葡萄糖酸洗必泰的沐浴液沐浴2次。手术当日于术前即刻(越接近手术越好)对妨碍手术的毛发部位进行皮肤准备,使用2%洗必泰消毒溶液涂擦手术区皮肤一遍,擦拭范围根据手术部位准备范围,协助患者更换消毒后或清洁的病员服或局部无菌治疗巾覆盖包扎。(4)加强手术室环境、人员及物品管理,严格器械消毒灭菌工作,加强对植入物的监管力度。购买快速生物监测仪,制定严格的外送器械管理流程,外来手术器械由厂家提供灭菌参数,确保灭菌质量。强化手术室管理,保持手术室的环境洁净,手术物品准备层层把关,优化工作流程,减少手术人员的频繁出入,使手术间空气净化有效。严格无菌操作程序,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的防范意识。(5)入手术室前预先启动保温或加温措施,保证病人躺在手术床上无寒战、低体温现象且温暖舒适;加强手术期间体温监测;注意手术时患者身体不要过分暴露。患者术中所输注的液体及冲洗体腔的液体宜加温后再使用,温度要求为:输注液36. 5 ~38℃左右,宜接近患者体温,冲洗液 36 ~ 40℃,宜略高于患者体温。(6)提高手术技巧,缩短手术时间。(8)加强巡视,注意细致观察患者切口及周围皮肤的颜色、渗液、弹性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尽早处理,必要情况下取组织样本进行病原微生物分析,对症用药。
参考文献:
[1] 徐秀华主编. 临床医院感染学[M]. 第2版,2005.8.230.
[2] 黄智强 金锡御 外科手术学[M]. 第3版:2005.4.196.
[3] 黄智强 金锡御 外科手术学[M]. 第3版:2005.4.197.
[4] 陈惠清. 289例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分析及管理对策[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5):408-410.
[5] 徐秀华主编. 临床医院感染学[M]. 第2版,2005.8.231
[6] 黄智强 金锡御 外科手术学[M]. 第3版:2005.4.196.
[7] 徐秀华主编. 临床医院感染学[M]. 第2版,2005.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