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性民族舞蹈遗存的原生态文化特征
2015-05-30于娟
于娟
摘 要 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底蕴深厚,从古至今,先人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不但传承了历史的精华,并且不断地使其丰富。特别是民族舞蹈这样的特殊文化形态,虽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其舞蹈的表达形式也是迥然不同,但是各民族的舞蹈都遗存了原生态文化这一共同特征,这对民族舞蹈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就区域性民族舞蹈遗存的原生态文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理解。
关键词 区域性 民族舞蹈 原生态文化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在漫漫岁月长河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成就了今日的56个民族。各民族因生存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等的差异,或许在语言、习俗、认知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其中在舞蹈方面,他们的姿体和形态,韵律和风格等各种形式内容无不表达了他们民族的特色。在现代文明的强大冲击下,仍可在民族舞蹈中察覺和领悟到原生态文化的特征,这充分证明了区域生态环境对民族舞蹈发展的深刻影响。因此,分析和研究区域性民族舞蹈中遗存的原生态文化能间接地了解一个民族舞蹈发展的动态过程,以便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和创新舞蹈灵感,创作出更具震撼的舞蹈艺术作品。
一、原生态文化的含义
原生态文化涉及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涉及到民族学、社会学等,因此,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于原生态文化有不同的理解。但从字面上的来看,其文化具有一定的生态性,也因这样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如此的文化,其两者是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样一种和谐生存发展的状态。换言之,原生态的文化基本上属于一切自然状态下生存下来的文化都属于原生态文化。
二、原生态文化在区域性民族舞蹈中的体现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分散居住在中国的各个区域,随着人口的流动,逐渐形成了少数民族聚居地,比如,广西壮族,宁夏回族,新疆维吾尔族等,不同区域的民族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语言等,因此,他们的舞蹈也带有浓烈的自个民族特色。然而区域性民族舞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其舞蹈中遗存了原生态文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域性民族舞蹈留存历史的痕迹
区域性舞蹈流传在民间,不会随着一个朝代的没落而消失,反而在时间的积淀中愈发丰富,传承发展至今,见证了中国的兴衰成长。最原始的舞蹈并不像现在一样,冥思苦想地去创作舞蹈艺术作品,而更多是祖先们用肢体的舞动来表达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抑或是情感的传达,愉悦他人。长此以往,便会成为一种习惯,演变成今天的民族舞蹈。生存环境的不同,使得民族舞蹈具有区域性。这些舞蹈中还夹杂着历史的影子,或多或少地展现了先人生活的历史情景。
(二)区域性民族舞蹈留存原始的气息
勤劳的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性耕作于田间,狩猎于林中,女性纺纱织布,坚定的信仰,虔诚的祈祷,情感的表达,这些都是先人原始的生活方式。在区域性民族舞蹈中,其单纯、质朴的舞姿,鲜明简单的节奏,激情与欢乐并存,这种种都透露出原始的气息,与原始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换言之,区域性民族舞蹈留存古代的原始性。
(三)区域性民族舞蹈留存生命的意识
生存和繁衍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因古代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生命的意识深根于先人的脑中,只有努力的繁衍后代,延续生命才能不断壮大自己的家族。这种意识也被舞蹈赋予了生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更是直白地运用特殊的道具和夸张豪放的动作展现繁衍的过程,表达后代生生不息的愿望。例如怒族的《找情人舞》、《追赶舞》、《对看舞》、《接亲舞》等等的婚礼舞形式。说明了在文化的创作以及追求审美的过程中,人类的情感在慢慢的进化,日益丰富,为今日的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定的基石。
(四)区域性民族舞蹈留存集体的意识
在古代,独居的个人生活难以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先人们都以群居的形式来相互帮助,互相扶持,共同对抗外界的侵害。也因此,群居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舞蹈多数是以集体群舞的形式出现。这是在某种特殊环境中,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现代的区域性民族舞蹈同样有群舞的方式,其中带有浓重的集体情感,团结意识。比如傈僳族的集体圆圈舞,男女老少围成一个圆圈,舞步按照圆圈的形状来行进,一边奏乐一边舞蹈,这充分地体现了民族舞蹈仍然存有民族集体的意识。
三、总结
综上所述,原生态舞蹈经过时间的冲刷,冲去了糟粕,留下的必是精华,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原生态文化在区域性民族舞蹈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这样的结合更具民族特色,是文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舞蹈艺术的珍宝。原生态民族舞蹈贴近生活,让人倍感亲切,此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徐杰舜.何谓“原生态文化”[N].浙江在线-浙江日报,2010-08-23.
[2]刘冰清,韦小鹏,徐桂兰,徐杰舜.原生态文化研究综述[J].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06).
[3]李坚.区域性民族舞蹈遗存的原生态文化特征[J].学术探究,2010,10(05).
[4]张琳.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研究[J].艺术科技,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