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独立学院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本土化教学初探
2016-11-03李倩
李倩
摘 要:舞蹈兼具德育、美育双重特征,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舞蹈课程也就成为学前教育中的必备课程,而本土化则是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此,首先概述了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本土化的内涵及作用,然后就如何开展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本土化提出了几点策略,包括发掘本土舞蹈资源、改编传统教材和增加教学内容、构建兼容课程体系、创新舞蹈课程形式等。
关键词:广西独立学院;舞蹈课程;民族舞蹈;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215-01
学前教育专业作为独立学院的重要系别,以培养专业化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为主要目标。学前教育的对象为幼儿,舞蹈在幼儿成长、发展中发挥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对幼儿肢体动作的协调、审美能力的培养乃至创新思维的生成,都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因而,舞蹈课程自然也就是独立学院学前教育的重轴戏。就当前广西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而言,虽然有一定的模式,但在课程设置上却存在着不小的问题,最为典型的便是教学内容要求与舞蹈学相似化,特别在少儿舞蹈课程教学中本地民族舞蹈利用率不高,这不仅弱化了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教学效能,对于广西地区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也极为不利。对此,课程本土化则是有效地矫正路径。文章基于此,就广西独立学院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本土化教学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独立学院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本土化概述
舞蹈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少儿舞蹈形体、少儿舞蹈、儿童舞蹈创编、儿童舞蹈欣赏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其中芭蕾舞基本功、少儿舞蹈创编等居主导地位。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这些舞蹈既是地区文化的直观反映,也是当前舞蹈教育中的重要资源。就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广西地处西南,少数民族众多,其中壮族、苗族、侗族、彝族、瑶族等都是以能歌善舞而著称的少数民族,扁担舞、绣球舞、铜鼓舞、芦笙舞更是广西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舞蹈课程本土化,既指独立学院在舞蹈教学中,从舞蹈教材中脱离出来,立足于民族民间舞蹈,将契合学生学习的民族舞蹈形式纳入到课程教学之中,也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原有舞蹈资源的本土化改造,比如在儿童舞蹈教学中融入广西民族舞蹈的元素、组合教材等。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本土化有如下几点意义:第一、拓展学习内容。尽管当前的少儿舞蹈教材教学内容相当丰富,但其在编写环节中,并未立足于地方特色,存在着宽泛化的弊端,少儿舞蹈课程本土化有助于充分发掘广西地区的特色舞蹈,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舞蹈视野,丰富其舞蹈学习内容;第二、传承地区文化。舞蹈既是文化活动,也是艺术类别,不同的舞蹈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情感与文化内涵,广西的民族舞蹈是广西各族人民所共同创作的,蕴含着广西人民的情感与精神。舞蹈课程本土化能够为广西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一条有效的路径。
二、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本土化教学策略研究
(一)发掘本土舞蹈资源
广西是我国当之无愧的舞蹈大省,各种不同形式的民间、民族舞蹈资源层出不穷。就以民族而言,广西是我国壮族同胞的聚居地,此外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等也是广西少数民族的重要分支。这些民族无一例外地拥有大量各具特色的舞蹈资源,就以壮族为例,壮族舞蹈形式多以生活、劳动、酬神为主题,舞蹈包括绣球舞、扁担舞、采茶舞、蚂拐舞等多种类型。又如,瑶族舞、歌、鼓通常融为一体,舞蹈内容多与狩猎、农事、祭祀等相关,常见舞蹈有猴棍舞、铜鼓舞、长鼓舞等。这些舞蹈虽然名称有异、内容有别,但也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民族性强。民族舞蹈以民族生活为表现对象,动作、服装、语言、表情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第二、娱乐性高。民族舞蹈源于生活,是少数民族生活的直观反映,也服务于少数民族的生活娱乐需要,如壮族的扁担舞,便是丰收后的节庆活动,形式上极为轻松愉快;第三、感情真挚。民舞舞蹈是有感情的舞蹈,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表达着人们最真诚的情感。本土资源多种多样,且特征鲜明,因而,发掘本土舞蹈资源也就成为舞蹈课程本土化教学的必然要求。
(二)改编传统教材增加教学内容
如前所述,舞蹈课程的本土化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它既指在课堂教学中发掘应用本土舞蹈资源,也指将传统的舞蹈的教学内容进行本土化改造,所谓本土化改造,即在舞蹈形式中融入本土因素,使之更契合本国或本地区人民的需要。举例而言,国标舞作为国际通行的舞蹈形式,传入我国已有30余年的历史,在这30与年中,国标舞不断地被注入本土化的内容,如电视舞蹈大赛中的《十面埋伏》就是以国标舞为基准,融入中国古典舞的形式创作而成。因此,独立学院在少儿舞蹈课程教学组合中,也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尝试着幼儿舞的教学中融入广西地区民间舞蹈的元素动律、组合动作,比如将扁担舞中此起彼伏、错落有致的敲打应用到儿童的拍手舞蹈中。
(三)构建兼容课程体系
舞蹈课程仍然是当前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课程体系则是舞蹈课程有效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就目前的舞蹈课程体系而言,兼容性不足是显而易见的,换言之,当前的舞蹈课程大都注重形体技能等方面,中国本土的民间舞蹈课时较少,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舞蹈学习效果,对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极为不利。对此,广西独立学院在学前教育的舞蹈课程教学中,要做好课程体系的重构工作。首先,无论何种舞蹈课程,舞蹈理论以及舞蹈基本功都是基础性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舞蹈的前提条件,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中需要突出此两点内容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打下扎实的舞蹈基础;其次,独立学院要针对当前本土资源利用不足的情形,在课程设置中加大本土舞蹈内容的比重。壮族作为我国第一大少数民族,民族舞蹈丰富多彩,更应在课程设置中凸显出来;最后,幼儿舞蹈编创仍然是舞蹈课程教学中的重点所在,
(四)创新舞蹈课程形式
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课时少,任务多”的弊端,教师一方面要在短暂的课程教学中教会学生基本的舞蹈理论与舞蹈动作,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舞蹈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舞蹈课程的教学效率,有效推进舞蹈课程的本土化进程,教师还需要创新舞蹈课程的教学形式,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脱离出来,将基础训练与身韵、舞蹈学习与创编、生活体验与舞蹈创作等结合起来,从而有效突破舞蹈教学中单一化的情形。也就是说,教师在舞蹈教学本土化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利用本土舞蹈资源,自主创编舞蹈节目。就以舞蹈小品而言,它是以舞蹈形式来叙述故事情节,从而取得笑料的艺术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从已经学习过的民族舞蹈出发,选取其中的基本手势、动作作为舞蹈小品创作的要素,比如瑶族的铜鼓舞深远悠扬,就是舞者传情达意的有效手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单一舞蹈训练所带来的枯燥感,还能让学生在学生在舞蹈学习中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根据本土特色依托学前专业特点创编适合广西特色的少儿舞蹈剧目。
三、结语
本土化是当前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教学中的主要趋势之一,广西作为舞蹈大省,舞蹈种类多种多样,教学应用价值极高,因而,本土化更是其独立学院学前教育的必然要求。对此,为了更好地提升舞蹈教学的本土化教学效能,独立学院需要从本土资源的发掘、教材、教学内容的改编、课程体系的设置乃至教学形式的创新等多个角度出发,采取好针对性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韦金玲.浅析广西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5(04).
[2]费明湘.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的微探[J].科学中国人,2014(05).
[3]白玉云.是走向本土还是与国际接轨——试论中国舞蹈艺术的本土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