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创造性人格的探析
2015-05-30李功平
【摘 要】民族的创新与该民族儿童创造性人格有着紧密的联系。儿童创造性人格具有以下三个发展特点:儿童的创造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犬齿形曲线持续上升趋势;不同性别儿童的创造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女孩大脑左半球专门化比男孩早,而男孩大脑右半球专门化比女孩早;儿童创造性人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一定的可塑性。影响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因素有:生物遗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环境及个人因素。结合儿童创新性人格在年龄及性别上的发展特点,制定恰当的培养策略,合理地培养儿童创造性人格,从而有效地推动个体创造力的前进。
【关键词】儿童;创造性人格;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培养策略
作者:钦州学院 教育学院 广西钦州 535000
1.引言
近年来,“创新创业”成了炙手可热的词汇。国家需要“创新创业”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企业依靠“创新创业”提高竞争力。今年,“创客”(创新创业者)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其实,在2014年9月召开的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就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推动经济科学发展。企业通过不断更新产品,维持老客户、吸收新客户,每次新品发布会均是大众关注的焦点;新产品是否成功,依靠是否具有合理的“创新”。民族的创新离不开个人的创新,个人的创新与其儿童期的创造性人格的发展息息相关。
创造性人格(creative personality)是个复合词,由“创造性”和“人格”组成。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将“创造”定义为“产生前所未有的事物”。G.W.Allport提出“特質说”,强调人格是实在的东西,具有动力性和独特性。创造性人格既有人格的稳定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特点,又有“创造”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特征。[1]一般认为,创造性人格是指个体在创造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创造性的发展起到促进和保证作用的、统合而稳定的人格特征。[2]儿童的创造性就是认知与人格交互作用的结果,受环境与教育的影响。
2.儿童创造性人格发展的特点
2.1 儿童创造性人格发展的年龄特点
儿童创造心理的发展总体看来,在年龄上具有共同的规律:儿童的创造心理随着年龄的增加,是一种波浪向前的发展,在连续中又有阶段性,如某些时候会时起时落、时快时慢,但整体向前。美国心理学家Torrance研究发现,儿童的创造性人格发展的过程中,在5岁、9岁、13岁和17岁时,会突然停滞或下降。我国学者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测量儿童的创造性人格,结果基本吻合。4岁是儿童创造性人格发展的关键期。[3]研究发现,3~6、7岁的儿童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动作的发展之中,其次是言语和心理的发展上。儿童的好奇心与创造性想象的发展是他们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表现和前提。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心理和生理都发生了变化,其创造性想象的成分随之增多,好奇心也逐渐强烈,精细性也不断提高。小学儿童的创造心理其特点是想象的创造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其思维的独创性比其他思维的品质晚,涉及的因素更多。[4]如果儿童主动探究行为得到鼓励,那么儿童就逐渐形成主动性,有利于其创造心理的发展;如果儿童的独创行为及想象力受到嘲笑和阻止,那么其逐渐变得畏首畏尾、被动,甚至逐渐对自己的行为持怀疑的态度直至丧失信心,这就不利于创造心理的发展。
2.2 儿童创造性人格发展的性别差异
国内外研究一致认为,儿童创造心理发展存在性别差异。学龄前期,女孩的创造心理发展优于男孩,即使在小学阶段他们的创造心理均会发展,但女孩依然明显优于男孩。女孩的大脑左半球发育比男孩早,在早期具有语言上的优势,他们往往早说话,而且发展也较好,正是这种语言能力的发展,让他们更好的感知,也同时促进了知觉、注意、记忆的优先发展。女孩语言功能的丰富,结合思维的发展,他们比男孩们更容易认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领会他人的意图,具有更好的交际能力及审美观,同时在智力方面也优于男孩。在中学阶段,男女中学生的发展仍是不平衡的,但是男孩的创造心理水平赶上了女孩,男孩大脑右半球的发展优于女孩,因此此时男孩抽象思维、创造性、空间关系等非语言能力明显优于女孩。[5]
2.2 儿童创造性人格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为了解决儿童创造性人格在多大程度上预言其成人后创造力发展水平和最终的创新性成就等问题,心理学家进行了时间一致性追踪研究,发现创造性人格具有稳定性的同时也兼有可塑性。[6]创造性人格受气质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具有生物学的特征,因此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正如,我国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通过一个人的童年时的心理倾向,就能预见其成年后的个性以及具有哪些能力、取得多大的成就。同时,创造性人格是在主体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具有有稳定性的同时,后天的教育又可以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
3.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影响因素
3.1 生物遗传
人格包含性格与气质两个部分,而气质正是体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的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体现在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制约上。例如,婴儿一出生就在气质上有差异,有些婴儿爱哭好动,而另外一些则比较安静。不同气质类型的儿童,会有不同的人格特点。多血质类型的儿童天真活波、灵活敏捷,胆汁质类型的儿童直率热情、急躁冲动,粘液质类型的儿童安静沉稳、坚强自制,抑郁质类型的儿童敏感细腻、多愁善感。气质具有稳定性,受后天环境影响较少,不同气质类型的儿童更多稳定地表现在今后的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上。人在胚胎状态时,生物环境及遗传的影响就开始了,这种影响会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下去。
3.2 家庭环境
孩子一出生最先接触的是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对孩子的人格,特别在性格方面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亲子关系一直影响着儿童的创造性人格的发展。总体来说,与父母关系紧张都会给孩子带来人格上的不良影响,与父亲关系不良的儿童往往会表现出负面情绪较多且不稳定、做事畏首畏尾、易紧张、自律性及责任心都比较差等个人特质;母亲早年、特别是学龄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往往会出现情绪波动较大、易紧张、做事畏首畏尾、缺乏安全感等个人特质。[7]从家庭教养方式的角度来看,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得分显著高于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说明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不一致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好奇心有不利影响,母亲放任的教养方式下的儿童探索持久性较差,母亲专断性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独创性和创造力呈负相关。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家庭环境下,儿童容易形成自立、善于交际、善于合作、敢于尝试等积极的人格品质。在放纵型教养方式的家庭环境下,儿童容易形成任性幼稚、自私自利、目无法纪等人格特质。在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家庭环境下,儿童容易形成消极被动、懦弱无能、畏首畏尾等人格特质。
3.3 学校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儿童得以知识的学习、价值观的培养。儿童接受学校的系统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同时促进智力的提高。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儿童明确学习目的,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以进一步培养自己坚定、顽强的性格特征。教师的“期望效应”,教学过程中的鼓励与强化,促使了儿童勇于尝试、乐于尝试,可以培养儿童乐观、自信、敢于尝试的性格特征。学校健康、和谐的氛围,能够培养儿童积极进取、勤奋、富有同情心、谦虚谨慎、时间观念及责任心强等性格特征。
3.4 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是某一特定人类社会在其长期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主要由特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伦理道德规范、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内容构成,它是影响儿童创造性人格发展的外因变量。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社会文化环境培育了特有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对儿童创新人格具有塑造功能,使其人格发展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8]例如,西方國家的人民更推崇个人主义,而东方国家的人民更注重集体利益。目前我国正大力提倡创新创业,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将有利于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3.5 个人因素
个人在成长学习过程中,会经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过程,个人的能力和智力水平都随之提高。每个人从刚会思考那刻起,都在不停地认识自己。例如,幼儿刚刚会说话时,就会问“妈妈,我从哪里来?”。正因为每个人常会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才能不停地自我认识;在自我认识的同时,又深刻地体验着自己人格各方面的优缺点,优点往往继续发扬,缺点在学习中不断得到改正。每个人均在自我调节和自我学习中影响着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4.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培养策略
创造性人格具有稳定性,说明其可观察、可评定,而创造性人格的可塑性,则说明它可培养、可发展。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对儿童进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以促进个体创造性人格的发展,推动个体创造力的前进。针对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发展特点,采取合理的培养策略尤为重要。
4.1 年龄上的策略
从年龄上看,儿童的创造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与顺序,依次经历感知、运动、情绪、动机、言语、抽象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学习较容易快速。2岁左右,是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岁左右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到5岁是书面语言学习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掌握数的概念的关键期;5岁以前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期;10岁以前是外语学习的关键期。[9]学前阶段是创造性发展的萌芽期,也是最关键的基础期,幼儿主要通过游戏玩耍来表现他们的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以花很长时间去完善一种技能,进而激发他们进行新的尝试,学习新的内容;因而,以游戏为载体,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性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儿童进入小学以后,学习就成为主导活动,因此中小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与学习生活紧密联系;所以,进行创造性教学、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是培养中小学儿童创造性的有效途径。[10]无论何时,儿童但凡得到的鼓励多于批评,他们就敢于尝试,愿意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利于创造心理的发展;因此,尽可能的为儿童营造一个民主的生活环境。
4.2 性别上的策略
从性别上看,女孩大脑左半球专门化比男孩早,而男孩大脑右半球专门化比女孩早。因此女孩擅长于形象记忆、情感记忆、形象思维以及更容易显示“人物定向”,而男孩更擅长逻辑记忆、意义记忆、抽象思维以及更容易显示出“物体定向”;在学习方式上,女孩阅读能力强、注意力集中,男孩动手能力强、主动性强;在家庭环境上,女孩会不知不觉模仿和参与女性的各种活动,男孩会不知不觉模仿和参与男性的各种活动。[11]教育者可以为女孩提供安静的环境,让其在大量的阅读中,汲取新知识、开阔视野,提升创造心理;而男孩更多的是需要在动手操作中,儿童特别是需要在那些拆了又装的“破坏性”游戏中,通过自己主动的动手实验与操作,通过不断的失败与成功、尝试与领悟中,提升创造心理。
5.小结
创造性人格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的总和,而不是偶然的、暂时性的表现;同时它又具有可塑性,可以在后天的环境中进一步培养。因此,我们若结合儿童创造性人格在年龄及性别上的特点,有针对性对儿童进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就能够更合理地促进个体创造性人格的发展,更有效地推动个体创造力的前进。
参考文献
[1]Edwin C.Selby,Emily J.Shaw,John C.Houtz.The Creative Personality[J].The Gifted Child Quarterly,2005,49(4):300-357
[2]刘文,李明.儿童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新进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10,9(3):64-67
[3]Maria Dolores Prieto,Joaquin Parra,Mercedes Ferrando etal..Creative Abilities in Early Childhood[J].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2006,4(3): 277-290
[4]陈红敏,莫雷.幼儿科学创新人格的架构及其培养.教育心理研究[J],2005(1):49-51
[5]齐璐.3-5岁幼儿创造性人格的结构、发展特点与类型[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6]Kristen M.Kemple and Gigi M David.Preschooler Creativity,Shyness and Self-Esteem[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96,9(4):317-325
[7]王挺.江苏省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8]刘燕.论研究生创新人格的系统构成及培育[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
[9]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4-140
[10]章森榕,陈国鹏,曾凡林.儿童创造性及其培养方案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3,26(3):551-552
[11]贺雯.性别差异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作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34(12):21-24
作者简介:李功平(1985-),男,河南信阳人,钦州学院教育学院心理学教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