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探讨
2015-05-30陈从兰
陈从兰
【摘 要】小学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思维活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让课堂富有乐趣、充满活力,有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积极性、灵活性、求异性以及创造性,提高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我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意义,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培养
作者:无为县陡沟镇新兴小学 238326
发散思维是从不同角度、方向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过程。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思维为主,常常以自身的感性经验去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长此以往,这样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从而抑制学生思维发散性、变通性以及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优选有效策略,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路,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变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
(1)有助于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发散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努力探求一种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理,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自由发散式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沉闷,营造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往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快速融入课堂学习中。
(2)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求异性,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具有一定的发散性,能使学生对于同一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这样通过打破常规,学生不会从单一方面思考问题,陷入思维定势障碍中,而是将思维引向更深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问题,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求异性,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意识,提高学生全方面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变通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提出不同的、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快速有效地迁移知识,开拓解题思路,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变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
1.巧设问题情境,调動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源泉。在小学数学学生发散思维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意识。比如,在教学“连加和连减”时,我创设了“开汽车”的游戏情景:汽车上有5名乘客,汽车开动,到达某站,停车后又上来4名乘客;汽车再次启动,又到达一站,下去了3名乘客。请问:现在汽车上共有多少名乘客?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轻松活跃,学生乐于接受知识,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首先让学生拿出三根长短不一的小棒,任意组成几个图形,并观察所组成的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有些图形可以是三角形,而有些图形却不是三角形?学生经过思考分析,会说出:三条线段没有全部连接起来,三条线段无法首尾相连等。接着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动手围成一个三角形,仔细观察图形,说一说它的特点。最后,思考问题:是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既点燃了学生的思维之火,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又营造了良好学习氛围,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转换角度思考,培养思维求异性,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小学生思维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靠感性认识和已有的思维定向,因而往往容易被事物表象所迷惑,以至于产生错觉。发散思维,重视思维的求异性,倡导从不同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问题进行引申和推进,引导学生转换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求异性,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小兰、小玉和小明三人分作业本,小兰得的比总数一半多一本,小玉得的比剩下的一半多一本,小明得了9本,问题原来共有作业本多少本?这道题若直接从已知条件进行解答,有一定难度,但若引导学生转换思考角度,逆向思考,从题目所求问题入手,借助已知条件一步步逆向推理:若小玉只得了剩下的一半,那么小明就应该得9+1=10(本),也就是得了剩下的另一半,由此可算小兰取得了以后剩下的作业本数为10×2=20(本)。同理,若小兰得的是总数的一半,那么剩下的应该是20+1=21(本),显然总数的另一半也是21本。那么作业本数总数应该是21×2=42(本),算式为:[(9+1)×2+1]×2=42(本)。这样,通过转换角度思考问题,数学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3.注重变式训练,强化思维灵活性,提升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变式训练,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向发散,有助于拓宽学生解题思路,强化学生思维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在小学数学学生发散思维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变式训练,通过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变通性、流畅性以及广阔性,提升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解题能力。
例1:一个服装场要做800套衣服,3天做了240套,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衣服需要多少天才能做完?
引导学生根据“工作时间”先求出“3天的工作效率”,即“总工作量÷工作效率-已用时间”和“剩下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得:
解法一:800÷(240÷3)-3=7(天)
解法二:(800-240)÷(240÷3)=7(天)
还可以从求倍比的思路进行求解得:
解法三:3×(800÷240)-3=7(天)
或引导学生从1套衣服所用时间思考问题,得出:
解法四:3÷240×800-3=7(天)
解法五:3÷240×(800-240)=7(天)
总之,发散思维的培养,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巧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求知欲望,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发散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段玺琴.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新课程:教师版,2011(04)
[2]巴贵.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J].西藏教育,2012(11)
[3]王秋芬.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学周刊,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