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绘画审美趣味的差异及原因探析

2015-05-30程丽娟

东方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文化精神表现趣味

程丽娟

【摘要】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分别依托于各自独特的文化环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本文立足于现代东西方绘画相互交融的背景之下,分析东西方文化不同的精神关照,对中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的差异及原因进行探析。

【关键词】绘画;趣味;文化精神;再现;表现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绘画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在艺术王国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发展环境的不同,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较大差异的两种特征。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现代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逐渐密切,艺术尤其是绘画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融合。本文就是在这种大的世界环境形势下,根据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精神,去探析中西方绘画审美趣味之间的差异及原因。

一、中西方绘画审美趣味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绘画发展的环境大不相同,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这种审美趣味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中西方绘画作者对待绘画的方式不同,即西方重再现,而中方重表现。“画有两种境界,一是‘画,一是‘写,‘画是描画,‘写是表现,写胸中逸气。”①这是中国古代画论关于再现和表现一个清晰的说明。“画”是再现,“写”是表现。西方绘画尤其是西方传统的绘画大多都是忠实再现所画事物的风貌,力求准确。而中国的绘画则是写,通过中国特有的笔墨纸,加上作者本人对艺术的领悟能力,把自己对所观景物的感觉给描绘出来,这就是把自己心中所想给表现出来。中国古代画论中的“画”和“写”,准确的道出了中西方绘画不同的审美趣味。

数千年来,西方绘画一直重视再现,而对表现则表现出相对的冷淡。我们暂且抛开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的“模仿论”时代,就是后來17世纪的古典主义、19世纪的浪漫主义甚至是20世纪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时代,重再现一直是西方绘画艺术的追求。西方绘画的审美心理大多是直接求助于现代科学,即使在抽象主义盛行的时代,也有直接从照像中获取灵感的画家,把绘画的再现与写实的原则推到极端,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思潮——照像写实主义。与西方艺术不同,中国传统艺术是重表现而轻再现的。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以“言志说”、“缘情说”为代表的表现理论,始终占据着主流地位。中国绘画注重内在精神的表现,这种内在精神,既包括物象内在的精神,也包括作者主观的情感。几千年来,中国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含书法)都是注重意境的创造,在造型和意境的表达上都追求“气韵生动”,强调“立意”和“传神”。早在东晋时代,画家顾恺之就已经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主张,这就是强调画家作画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表现其内在精神。

二、中西方绘画不同的审美趣味形成的原因

中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不同,主要表现在西方重再现,中方重表现。其实这种不同的审美趣味主要是由于中西方绘画发展的环境不同。影响绘画审美趣味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中西方的文化精神不同。西方的文化精神在把握世界时,追求的是一种重客观理性的、逻辑的方式,体现在艺术追求上,就是注重模仿。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就提出过“模仿说”理论,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对此有精辟地论述,“床有三种,第一种是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床的理式;第二种是木匠依床的理式所制造出来的个别的床;第三种就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②在这里,柏拉图把世界划分为三大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他认为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是对现实的木匠的床的一种模仿,所以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从中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艺术家的职责是摹仿感性的客观世界。对此,亚里士多德则有更明确的描述,“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③这种艺术模仿论,对于西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几千年来西方艺术的发展一直注重再现的写实风格。

与西方绘画的再现的写实风格相比,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绘画注重表现的风格。古代的中国重视个人感情的抒发,这种文化精神在绘画领域的体现就是中国绘画风格注重表现。魏晋时期是中国绘画和书法发展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佛教逐渐盛行,中国思想在儒道之外,又增加了一家,出现了儒道释三家融合互补的局面。中国古代画家大多以儒家的思想来看待绘画的社会功能,但在审美方面大多以道释思想为指导,强调绘画要“悟道”,“修道心”。尤其是唐宋以后,禅宗思想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禅宗的影响下,唐以后的一些画家认为画理如禅理,禅须悟,画也须悟。“宋人则称绘画曰‘墨戏,明人则称‘画禅,从宋以后,画、禅几不可分矣。”④中国的画家对禅宗的参悟,不知觉间就会渗入其绘画作品中,从而使其作品变现画家对禅宗的感悟。因此中国的画家无不具有禅宗精神,而其作品则离不开对禅宗的表现,其中最典型的画家就是唐代的王维。

三、中西方绘画审美趣味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尽管上文我们探讨了中西方绘画审美趣味的不同及其原因,但是在现代这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各国文化相互交融。中西方的绘画也不例外,在审美趣味上也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当我们反观中西绘画史就会发现,中西方绘画长期以来就在相互渗透交流融合。中国汉唐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对西方艺术的发展就产生过积极的影响。19世纪中晚期中国水墨画对西方“印象派”画风的影响则更为突出。同时西方绘画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也产生过重要地影响。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由于传统的民族心理习惯的熏陶,我爱绘画的意境;由于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爱好,我重视形象及形式本身的感染力。”⑤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趣味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所依托的文化环境不同造成的。但是在世界绘画的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的绘画审美精神一直在逐渐的影响和转变。当代,科技迅速发展,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绘画之间的影响会更深,伴随着这种文化交融,未来世界绘画的发展道路会有什么新的变化,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陈子庄.石壶论画语要.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2]【希】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希】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诗学.诗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4]姜澄清.中国绘画精神体系.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吴冠中.望断天涯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版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心

猜你喜欢

文化精神表现趣味
午睡的趣味
插画民族语言的探索
郭沫若《女神》意象体现的文化精神解析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儿童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势探究
浅谈新闻报道模式化的表现与对策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从中西宗教差异中透视中国文化精神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