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CI学术期刊学科联盟微信平台的思考与设计
2015-05-30李金城王卉李繁
李金城 王卉 李繁
【摘要】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以CSSCI人文社科期刊微信公众平台为研究对象,借鉴优秀微信公众平台的设计,分析影响学术期刊微信应用的瓶颈,提出CSSCI人文学术期刊微信平台建设新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CSSCI 学术期刊;微信平台;学科联盟
【作者单位】李金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王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李繁,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目前,学术期刊的新媒体传播研究成为研究热点。如何更好地利用微信平台等社交媒体给学术期刊带来的机遇,如何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这是当下期刊与学界思考的问题。部分学术期刊从自身发展、拓宽网络传播途径、扩大影响力角度考虑,采用一刊一平台的模式构建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学者们也积极探索学术期刊的微信传播功能,从技术与功能、出版模式及品牌与影响力等不同角度为期刊新媒体发展建言献策。
然而,由于学术期刊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理念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再加之学术期刊固有的出版模式与组织机构的限制,微信公众平台并未给传统学术期刊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我国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长期处于小、弱、散的发展状态,信息化水平较低,大多数期刊仍保持观望姿态,成熟的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并不多。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CSSCI期刊(2014—2015)共533本期刊为调查对象,研究了CSSCI学术期刊微信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了阻碍学术期刊微信应用的原因,提出了基于学科联盟的微信平台建设构想。本文借鉴了国内《中国激光》《中华医学会》等期刊集群发展的路径选择和优秀微信公众平台《壹学者》《丁香园》等新媒体应用的思路,对平台进行了结构、功能设计,优化了人文社科期刊微信平台的建设。
一、CSSCI期刊微信应用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现状调查与分析
CSSCI来源期刊(2014—2015)共包含25个学科,533本期刊。我们的调查以期刊名为关键词,在微信5.0公众号平台中进行搜索查询,观察目标平台的介绍信息与历史消息以避免遗漏与错误,调查时间为2014年12月1日至12月15日。CSSCI学术期刊中共15个学科、34本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占总期刊数的5.63%,开通比率较低;其中有4本期刊自开通之日起未有任何内容更新;2013年开通的期刊有5本,其他均在2014年开通,并集中在2014年下半年。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共15本,其中5本已开通微信平台,在25个学科分类中开通率最高,如表1。
表1 CSSCI期刊微信平台开通数占所在学科的比例
学科 开通
平台数 学科期
刊总数 开通微信平台期刊占学
科期刊比例
管理学 1 29 3.45%
语言学 1 23 4.35%
外国文学 1 6 16.67%
中国文学 5 16 31.25%
艺术学 2 21 9.52%
经济学 2 73 2.74%
政治学 1 32 3.13%
法学 3 21 14.29%
社会学 1 10 10.00%
民族学与文化学 1 14 7.14%
新闻学与传播学 5 15 33.33%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2 20 10.00%
教育学 3 36 8.33%
体育学 1 10 10.00%
综合性社科期刊 5 50 10.00%
其他 0 157 0.00%
总计 34 533 5.63%
注:数据截至2014年12月15日
配图与期刊文章结合是绝大多数期刊微信平台的内容推送形式。大多数期刊微信平台内容非常简单,仅通过发送文字与图像链接来引导读者阅读网站内容与信息,还有个别期刊在每月第一天提供杂志封面和目录两部分内容。在2014年8月到12月期间,每月发送内容在20条以上的期刊微信平台仅占开通平台数的9%,少于10条的期刊微信平台占76%。
学术期刊是如何建设和维护平台的,微信平台对期刊发展是否有促进作用?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用电话访谈编辑部的方式,与34个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交流了期刊微信平台建设与维护的情况。34个编辑部工作人员均表示,“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对期刊的发展会有促进作用,但无法具体说明。”个别期刊编辑认为,“所属期刊在学科中已经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也是科研工作者认可的优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仅是期刊新媒体传播的一种手段,实际作用并不明显。”
(二) 瓶颈分析
总体来看,CSSCI学术期刊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投入较少,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信息推送形式单一,功能建设不完善,这与其他学者对学报、科技期刊微信平台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笔者将影响学术期刊微信应用的瓶颈概括为以下几点:
1.CSSCI学术期刊相对小、散、弱
CSSCI期刊主办单位分散,多隶属于不同的机构,每个机构仅进行1-2本期刊的出版,学术期刊资源有限。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微信平台中单篇文章的阅读量少则几十人次,多则几百人次。另外,相比科技类期刊,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信息化水平也较低。
2.平台的日常维护困难
由于CSSCI编辑部出版的期刊与配备的人员少,未能细分出专门从事网络编辑的工作人员,期刊编辑人员的工作本身就比较繁重,因此,他们对微信、微博等网络编辑工作的积极性很低。他们很难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微信平台内容的二次加工编辑上,更无心钻研微信平台功能的开发,复制、粘贴、链接引用成为微信平台例行维护的常态。期刊微信平台仅依靠编辑人员及时获取行业资讯,把握学术动态并不现实,这成为绝大多数期刊微信平台信息内容和形式单一、信息推送不稳定、内容缺乏互动与吸引力的直接原因。
3.“一刊一平台”的发展模式本身存在局限
首先,读者获取期刊相关信息的来源已经多元化,以期刊内容为主的微信平台很难吸引用户的长期关注。对于某研究方向的学者,他们需要关注不同期刊的微信平台来获取信息,这种情况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单本期刊吸引读者眼球的能力不足。另外,每本期刊的用户资源非常有限,难以聚拢人气。尽管有学者认为,微信公众平台能够实现优先出版、移动支付订阅,从而提高学术期刊的发行效益,甚至提高期刊与数据提供商(如中国知网、万方等)的竞争力。但是,由于期刊开放存取运动的深入以及读者始终未养成付费阅读的习惯,单本期刊依靠公众平台实现这些愿景可能在短期内并不现实。
4.观念相对陈旧
大多数学术期刊仅仅把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单向信息平台,或者是一个简单的双向交流平台。然而,微信等新媒体的存在不再仅仅是一个新的内容推送渠道,它本质上为期刊提供了一个合作发展的数字化环境,便于期刊聚拢用户资源,发掘数据价值,转变角色,进而进行创新性服务。部分学者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提出应该打造科研服务平台。但是在具体实施时,期刊却无法短时间内解决上述资源、人员和网络编辑人才等问题。
二、结构与功能设计
“一刊一平台”的发展模式很难为CSSCI期刊自身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活力。本文借鉴了国内《中国激光》《中华医学会》等期刊集群发展的路径选择及优秀微信公众平台《壹学者》《丁香园》新媒体应用的思路,提出构建CSSCI学科联盟微信平台的构想,以引发学会组织、政府机构的关注,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的无限可能,打造一个学科期刊联盟平台,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与竞争,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新媒体发展奠定一定的实践基础。
(一)平台受众的需求分析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科研用户的学术交流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英国伦敦大学Ian ROWLANDS 调查研究了世界范围内2000位学者在研究工作中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结果表明社交媒体在从发现研究方向到发布研究结果的整个研究周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学者在传统期刊、出版物中发现选题、发布成果的有力补充。在社交功能的选择上,协同著作、会议信息以及制定会议计划三项功能最受学者青睐。国内部分学者也进行了调研分析,认为稿件跟踪、费用支付、论文服务和学术圈应作为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重要功能。
(二)平台结构设计
一级菜单 二级菜单
图1 CSSCI学术期刊平台结构
联盟微信平台可分为期刊服务、合作交流两大模块(即平台的二个一级菜单),提供期刊相关信息和个性化的学术信息。期刊信息服务包括期刊目录、精品推荐、投审进度和期刊征稿,共四个子模块(即四个二级菜单)。合作交流包括项目合作、出谋划策、会议访谈三个子模块,平台结构如图1所示。整个平台以会员注册为基础,其目的是通过收集用户真实信息来获取相关数据,便于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为个性化服务做好数据准备。
(三)功能设计
通过对现有微信平台的功能进行调研和对优秀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进行分析,笔者在联盟平台功能设计中不但注意到了功能的完整性,也注意到了功能的可实现性与可操作性。下面对各个模块的功能设计进行说明:
1.信息服务模块
信息服务模块是主要利用期刊本身的数据进行功能的设计,能够满足用户对期刊基本信息的需求,主要目的是聚拢期刊用户,功能上以查询为主,推送为辅。
(1)期刊目录
该模块将围绕联盟期刊的内容数据来为用户提供信息查询和推送服务,由于平台汇聚了多本期刊,此模块的功能应重点满足查询的方便性。用户可以按照期刊名或者研究方向查询获得单本最新的期刊目录以及相同研究方向的期刊文章目录。通过该功能,用户可以快速方便地了解所有期刊、特定研究方向近期的载文情况,还可以下载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2)精品推荐
该功能主要推送优秀文章全文以及学术动态、科研工具应用等原创文章。这样一方面可以推送专家的文章,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用户使用上述期刊目录模块过程中所产生的行为数据,为用户提供查询多、阅读下载量大的文章,而不仅仅按照编辑自身的评判标准来推荐文章。目前,绝大多数期刊平台所推荐的文章只能看到阅读量与好评量,不能显示评论内容,可以加入此项功能,便于用户了解其他读者的观点。
(3)期刊征稿
该模块通过对联盟期刊的征文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并定期向用户推荐。这能够方便学者全面掌握期刊的载文动态,增加了投稿的灵活性。
(4)投审进度
该模块应能实现联盟期刊的投审稿系统和数据的整合,方便用户按照期刊名进行自己稿件的处理和进度查询,用户只需选择期刊名,键入姓名或时间段,即可浏览信息。目前,部分期刊平台需要用户键入稿件编号,功能的设计上不够人性化。投审稿系统应以联盟期刊投审稿系统的整合为前提,尽管需要投入一定的建设成本,但是这对期刊本身具有很大的益处。例如,可以避免作者在联盟期刊间一稿多投,浪费审稿资源。另外,该模块也可以通过对不同期刊的投审稿进度进行数据可视化,实现期刊间审稿进度的竞争。
2.合作交流模块
合作交流模块是在整合联盟期刊专家、读者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主要目的是加强学者间的联系与交流讨论,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
(1)会议访谈。该模块主要为学者提供近期学术会议信息与专家访谈信息。学者可以了解会议时间、地点和主要议题等信息,实现在线报名。《壹学者》平台能够基于用户的位置信息动态为用户提供附近的会议信息,功能更加强大,值得我们参考。专家访谈主要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现学术与行业专家的前沿观点与见解,从而吸引学者关注与发表评论。
(2)出谋划策。学者可以通过填写问题名称、领域和概述信息发起关于参考文献征集、外文翻译和方法工具等方面的学术问题。学者可以参与讨论他人发布的问题。平台应构建权威专家会员库,鼓励专家解答问题,参与讨论。
(3)项目合作。学者可发布项目或者调查问卷,吸引其他有共同研究方向与兴趣的研究者参与该项目。该模块能够实现学者的查询,了解学者关注的问题、参与的会议与发起的项目等。平台也可以与其他学科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吸引其他学科的优秀学者进行跨界的科研合作。
三、对联盟平台的思考
联盟平台应采用实名会员注册的方式获得真实的学者身份,便于对学者使用平台的行为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通过进一步了解学者的需求,为平台的优化与个性化信息推送奠定基础。传统期刊媒体不再适合平台的运营,应交由专业的文化出版公司进行商业化运作,这将有助于期刊编辑投入更多精力在期刊文章的编校工作中。
联盟平台将有效整合期刊的专家、学者和会议资源,借助微信等新媒体实现服务模式的创新。学术期刊的新媒体发展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放的心态与资源的整合是关键。笔者对CSSCI期刊的新媒体应用进行了一些思考,希望能引起学会组织、政府机构的注意,为学术期刊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引导,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
[1]余溢文,虞蓓蓓,赵惠祥. 基于微信平台的学术期刊交流平台构建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5).
[2] 马怀刚.期刊如何利用微信发展壮大[J].出版参考,2014(10).
[3] 樊秋萍. 微传播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研究[J]. 出版广角,2014(16).
[4] 石婧,段春波,周白瑜等. 科技期刊应用微博微信平台影响力评价初探[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5).
[5] 谢文亮. 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