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冯友石的绘画艺术轨迹及影响

2015-05-30龚晨

今传媒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中西融合绘画艺术美术教育

龚晨

摘  要:本文在通过田野考察手段搜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对冯友石的美术教育背景、创作实践、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结论是相互比较,虽存在较大差距,但并非“空白”。更重要者,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冯友石先生以他自己坚韧不懈的慎思笃行,为陕西美术史填写了浓重的一笔。在信息扩展、学术进步、文化飞扬的新时代环境下以及期望建构陕西近现代美术史的迫切学术诉求中,这一笔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绘画艺术;中西融合;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115-02

冯友石原名良品,字幼石,后更字友石(如图1所示)。1889生于西安一中医世家,少年的冯友石在父亲高超医术和救死扶伤的精神的耳融目染下,其品格或许在此可溯渊源。虽冯友石最终未从事中医职业,但中医文化对冯友石的人生哲学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图1  青年时期的冯友石

资料来源:罗宏才编著,2009年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慈恩印象》,第150页。

关乎他的研究,目前主要有赵农的《高洁品格 济世情怀——冯友石先生的艺术道路》[1]、冯立的《一任春风歌复歌——冯友石先生的教育情结》[2]等。他们的研究,为笔者的探索研究开启了良好的端绪。结合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本文的探索触角,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冯友石的美术教育背景

清末民初是一个社会变革、文化碰撞、传统沿革的复杂时期。由于国门的敞开,先进的技术与思想冲击着中国人敏锐的神经,加之目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强国之路,更坚定了国人不得不进行改革、实行新政的信念。新政最见成效的即1903年开始的学制改革,一改封建传统的教育方式,废除实行千余年的科举制度,改而参照日本,引进经日本人吸收消化后的西洋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即“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3],正是当时教育变革的写照。

由于国人对科学方法和先进教育模式的迫切诉求,造成当时教育改革呈现出全盘照搬的“拿来主义”的特点。但客观的讲,此背景下的冯友石,得到了最早接触西方教育模式和西方绘画方法的历史契机。

1905年,冯友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陕西两级师范学堂(优级班)。深得日籍美术教习松吕正登、足立喜六等器重,刻苦研习西画技巧,颇得西洋画法理(如图2所示)。

图2  冯友石就学的陕西两级师范学堂大门

资料来源:罗宏才编著,2009年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慈恩印象》,第150页。

二、冯友石绘画的“中西融合”及实践

对日本教育模式的模仿与全盘照搬,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国人对西方绘画及理念的了解,并带来了诸如油画、水彩、素描等新的绘画门类。但中国传统绘画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的存在也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不可能被完全舍弃。实践证明外来新的事物想要生存就必须做出改变,与本土相结合。

颇得西洋绘画法理的冯友石,也同样注意到了这一点。冯友石通过自身对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构图及客观的观察方法的理解,并将这种思维理念大胆付之于陕西厚重名胜古迹的描绘,勇于尝试与实践。他在20世纪30年代初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油画作品如:《大雁塔写生》《小雁塔写生》《灞桥》《碑林》等。方可想象30年代闭塞落后的陕西,冯友石用西方写生手法对位陕西厚重历史的尝试实属罕见。其留下为数不多的作品既是历史的记录,也是陕西美术史上一次成功的尝试,究其对陕西美术史的价值可谓不言而喻。难怪曹冷泉在《陕西近代人物小志》一书中,称其“远师大小李将军,笔探自然奇妙文,邀我苦吟诗百首,纷纷挥洒作烟云”[4]。

三、艺术中的“文化责任”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五四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科学、民主的思想与实用主义影响着国人,同样影响着美术界,影响着冯友石。

冯友石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不断地影响着他的艺术诉求,也影响着他对艺术的价值和自身价值的思考。对价值的思考一直以来都是艺术家关注的问题,一个好的技法的掌握与精通,并不能完全代表作品的艺术价值。人无法完全脱离社会、脱离历史、脱离现实,艺术作品也是一样,当它赋予了国家和人民的寄托时,方可体味到其更多的社会价值。

1919年,正值五四运动前后,冯友石与友人康伯佛、李友鹤、景志伊等发起创办《历史画报》。这也是西安历史不可磨灭的一页。冯友石以绘画形式宣传历代英雄人物,借古喻今,弘扬爱国主义。此时的人们坚信“社会之枯燥应由艺术家去润泽,民众情感之沉寂,亦应由艺术家去唤醒、激动、安慰。[5]”

1934年,“西京金石书画学会”成立,因部分成员为官僚,冯友石拒不加入,并直言:“吾不以低眉事权貴,故亦不能宏艺术之惠于斯世”。

1940年,冯友石在兴国中学任教之时,为了鼓励同仁和学生以画笔作刀枪,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创办“兴中美术研究会”,他自己在不断创作出新作品的同时,组织学生创作,在校内外举办画展,宣传抗日。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国事日非,他每题画时都署明“作于西阳晚坡”,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时局动荡,冯友石用画笔做刀枪,宣传爱国主义、宣传抗日、抨击黑暗。文化的责任使然,冯友石对自己的绘画注入了更多的使命。

四、冯友石与陕西美术教育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之始,西北军政大学校长贺龙聘请冯友石去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前身)执教,美术部负责人朱丹诚挚邀请他到任,冯友石接受其邀请。

1956年,学校改名为西北艺术专科学校,决定组建中国画系。冯友石出任第一任系主任。国画系在冯友石的主持下,可以說开了个好头,为后来西安美术学院雄厚的学术氛围奠定了基础。冯友石聘任陈瑶生、郑乃光、叶访樵、罗铭等到校任教,邀请张寒杉、石鲁、赵望云、方济众等讲课,并组建配备了一批有实力的青年教师,并从刚留校任教的年轻教师中选派数名赴京沪深造,带来了不少苏联美术教育体系下的新思想、新思路,从而大大改善了教师队伍,充实了教学力量。

正如冯友石常说的,教书不能误人子弟!

繁忙的教学重担下,冯友石仍坚持艺术创作。新中国成立初期,集体创作了反霸斗争的新洋片《秦颂臣》,1954年国庆个人创作了《松柏永茂,寿比南山》,还创作了《智取华山》(组画)、《献给苏联十月革命》《樊川图》《松鹤延年》等作品。1961年8月,全国第一条电气铁路——宝成铁路建成时,冯友石作为西安美术学院教育工会主席,陕西省高教工会慰问团副团长,赴宝成铁路现场参观慰问,回校后即创作了作品《宝成铁路》,以表达对铁路工人辛勤劳动的诚恳敬意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他与其学生胡明、陈子林怀着对新中国成立十年来所取得成就的喜悦,合作了作品《祖国万年》,获得人们的赞扬[2]。

冯友石在陕西最早立足西画本体,融汇中西绘画的不同理念,并付之于实践;在动荡的年代,紧随艺术之使命,赋予绘画更多现实意义与责任;新中国成立后,投入陕西美术教育,通过自己丰富的艺术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取其精华。通过其一生的实践与努力,影响了陕西美术教育模式及理念的建构。

在极左的年代,民族虚无主义的大环境下,视中国画为不科学。冯友石在这种处境下,他丝毫没有屈服,坚持自己的观点,在学术上坚持真理,表现了一种人格的尊严。就在这种背景下,他仍然画了一批作品,让其孙交给学校画库作为公藏,可惜这些作品在“文革”中遭到损失。个别人曾一度对他误解,他仍不争不辩、坦然面对。这位辛亥老人历经陕西历史的风云变幻,将其一生奉献给陕西,古稀之年仍遭人误解,以至淡忘,实所不该。

参考文献:

[1]赵农.高洁品格 济世情怀——冯友石先生的艺术道路[J].美术观察,2003(5).

[2]冯立.一任春风歌复歌——冯友石先生的教育情结[J].陕西教育,2005(6).

[3]袁世凯.奏议[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4]曹冷泉.陕西近代人物小志[M].樊川出版社,1945.

[5]林文静.艺术运动[N].中央日报,1928-03-05.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中西融合绘画艺术美术教育
后工业时代绘画艺术的身份嬗变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多元文化格局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潘玉良油画的艺术特点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浅论美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