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缂丝艺术的创新发展与应用

2015-05-30方宏智臧成建朱晓礼

艺术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缂丝品牌创新发展

方宏智 臧成建 朱晓礼

摘 要:本文以苏州“祯彩堂”为例,从探索缂丝在工艺上的突破,产品表现题材的角度,论述了缂丝作为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缂丝创作的题材、针法、技艺、开发有待进一步提高。培养缂丝技艺接班人,让缂丝技艺能不断发扬、创新、传承下去。在技艺上不断创新,与现代文明结合,创作出更有时代感的作品。打造苏州缂丝的品牌企业,让更多的普通市民认识缂丝、了解缂丝,参与到缂丝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的工作中。

关键词:祯彩堂;缂丝;传承;品牌;创新发展;应用

1 缂丝的概述

缂丝,又称“刻丝”、“剋丝”、“克丝”,是中国最传统的一种经纬交织的丝织品。其融丝织工艺技巧于一身,堪称“织中之圣”。因它的技法巧妙、耗工多、用材贵,历代人们把它与黄金价值相等同,“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词一直延续到现在。

缂丝是中国丝织艺术中极为宝贵的传统品种,以生丝或熟丝为经线,将经线挣于木机上,手工将各色纬丝线按花纹分区逐区一小块一小块用小梭子编织成平纹组织,花纹和底料同时制作。因为是通经断纬,所以图案边缘留有断痕,这也是鉴别缂丝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2 缂丝技艺的行业现状

缂丝历来为宫廷、文人、宗教所用,一度无奇不有,盛况空前。但在中国的一次次战争浩劫下,民间缂丝的需求逐步减少,其中也有商家为了提高利润,减少成本而只缂一个外形,尽量用画代替复杂轮廓,直到完全失去了缂丝的存在意义。这种自毁生路的做法,真正是搬起石头压自己的脚,缂丝终究走上了末路。因为它失去了推广发展的土壤,再次销声匿迹。直到建国以后,国家为了抢救这门国粹,组织苏州民间年过花甲的手艺传人,由他们手把手地指导培养了当代的缂丝艺术大师们,让缂丝又重放异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日本和服腰带为主的缂丝外来订单,就向一针强心剂,苏州近郊的缂丝厂向雨后春笋般发芽诞生,最多时从业人员过万,缂丝成为工艺系统出口创汇的主力军。在这个过程中,缂工师傅的手艺不断提高,升华,成为现在缂丝创作中的骨干力量。但是好景不长,日单时代由于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而归于平静。手艺人队伍多数改行,再次流失,所剩无几,回到本文开始时的生存现状。同时中国国内的经济正在以让世界瞩目的速度迅猛發展,经济的发展同时提高了对物质文明的高度追求。以史可鉴,工艺美术包括缂丝的春天可能正在发芽,破土。这也让像陈文,像祯彩堂艺人们这些对这门手艺情有独钟的从业者,追随者,看到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通过对缂丝发展史的了解,反思今后的路。

现有出土的缂丝样织物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距今2千多年,有新疆吐鲁番出土的衣料,北方的腰带和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收藏的缂丝文物,形成这种织造则可以追溯到更早。缂丝的鼎盛期为南宋,因宋徽宗时代,书画盛行,再将书画制成缂丝,从而使缂丝发展到了艺术品的高度,并诞生了一批缂丝名家,如朱克柔、沈子蕃等。到了元、明、清,缂丝又开始走下坡路,缂丝中不足之处常有毛笔润色。另一方面因其昂贵和高雅又被宫廷垄断,用来制作龙袍和宫廷陈设。到了现代,缂丝常用来制成和服腰带,高级礼服,佛画,屏风等等,更因为它易学难精,费工费时,正面临即将失传的窘境。好在,2009年缂丝织造和宋锦打包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缂丝艺术迎来了新的契机。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缂丝艺术,现如今不满几百人的生存现状,令人有濒临失传的担忧。追其根源,漫长的生产过程和步序,首先木机繁琐的准备工序(不下十几种),精贵的纯天然原料——蚕丝,制线,染色;挑选适合表现的题材画稿,再分析技法,到这里还都是必不可少的准备。终于开始制作了,再丝丝缕缕,一手以梭代笔,一手以拨子代替手指,用最原始的平纹木机和最纯朴的挖织方法,经过不计其数地勤劳耕耘,按照画稿的复杂程度,几个月剩至几年;通过缂丝手艺人对画意的理解和诠释,一点一点呈现出来,蜕变成最精美的丝织艺术品。这里面既有来自中国文化的熏陶,又有创稿人,手艺人的追求和执着,完美结合,缺一不可。但是这令人咋舌的过程,似乎已与当代社会节奏格格不入,所以现状也就不足为怪了。

3 缂丝技艺的创新发展

回到缂丝行业现行状况,面对国内市场,可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如何把相传千年的传统绝活,用何种形式、何种方法、何种产品再次为大家认识和喜欢;再恢复其宫廷奢侈品的高贵地位,又不辱其地位相称的精美程度和价值,也是祯彩堂首先深思的问题。首先,一个手艺的工艺特色是它有别于其他工艺的一个生存点,决不可轻易地拿它简化,颠覆,但这并不代表不做工艺上的改进和弥补。简化的结果,如清末以画代缂,真正断送了缂丝的前程,变得可有可无。而当代是市场经济的社会,祯彩堂也已失去了宋代不计成本,表现效果的优势,还是必须要有一个成本预算。再从缂丝的工艺特点上来讲,通经断纬是贯穿缂丝整个制作过程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使得缂丝画面,在出现垂直轮廓时,形如破裂。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鉴定缂丝的重要特征,又暴露了缂丝的工艺缺陷,影响工艺完美性。

结合以上两点,所以祯彩堂在现代欣赏性缂丝品的研发中,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这种缺陷所带来的后果,祯彩堂作了大胆的尝试。例如,2009年,陈文主持创作的缂丝获奖作品《画眉中堂》,正是这一系列思考的应用实例,受到业内一致好评。整幅作品是传统文人画,新罗山人细腻雅致的笔墨,尽览画面,顽石,枯枝,画眉。画面寓意:借助画眉长的白眉,表达岁月虽以老去,但依然老当益壮,精神抖擞,笑傲人生的心境。寥寥数笔,功力非凡,其中主角画眉,是画面的灵魂。祯彩堂在整体规划,分配技法的时候,深度思考了这个问题。首先,画眉完全可以用缂丝手法表现,问题是新罗山人垂直细致如牛毛的笔触,正好和缂丝在垂直的轮廓表现上,存在工艺缺陷这一缺点相抵触。改进变得异常重要。遵从整个作品追求最大限度完美的原则,从生动和艺术性出发,祯彩堂断然放弃了用缂丝表现的手法,决是在缂丝完成的基础上,运用苏绣工艺,使其更为生动。对于在缂丝作品的表现上添加刺绣,尽管明朝后期已有先例,但这次的运用还是较为经典的。因为运用苏绣,表现鸟类是有优势的。其一是苏绣没有对垂直轮廓的忌讳,相反在表现鸟的羽毛时,更有优势,针法真实,灵动。其二是与缂丝制作垂直轮廓换梭停顿,费工费时相比,苏绣的工时只是个零头。综上所述,促成了这次尝试。得到了互相陪衬,相得益彰,各自精彩的意外效果,可以用惊艳来形容也不为过,也是应用的佳例。而另一幅同为陈文主持创作,被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购的小写意花鸟作品上,其中的小鸟,因不存在工艺抵触问题,所以毫不犹豫的采用缂丝的拼线,戗色等技法,同样生动出彩,这也是祯彩堂总结出来的一个理念:在保持工艺优势,发扬光大的过程中,改进工艺,弥补缺陷。“取人之常,补己之短”尽量呈现完美,才是智慧的好方法。

4 缂丝技艺的应用

观赏性缂丝的制作,可以体现祯彩堂在缂丝工艺上的精湛实力。可是祯彩堂不会忘记,缂丝被宫廷垄断,在极少数的人群中流通,从而不为大众所知,也同样是制约它发展的一个致命因素。脱离了生活,它会像高不可攀的海市蜃楼,伸手不可及。所以回到生活中来,既可以帮助对物质生活有较高追求的大众了解中国真正的宫廷奢侈品,又能为缂丝创造全新的发展领域,以及同时促进缂丝后备人才的培养。

当然,第一步是实用品缂丝的创意研发。例如,现在传统红木家具,奢华书房家具等,可以说已经价值连城,而与之相配的书画摆设,充满中华文化气息的艺术品,也成了祯彩堂首先开发的观赏性缂丝类,先置于墙。但是现在的重点是缂丝作为高级实用品,工艺优势突出,图案可因地制宜,适时变换;质地又相当结实,牢固。把它制成与家具相配的桌旗、椅背、靠垫等等,才是有待开发的一个大类,充分体现与家具、摆设相衬相应的细软。再比如服装礼服类,通过缂丝对质感、纹理、肌理各种变化的描述,再加上艺术家设计的现代风格,时尚造型和绘画图案,更是变化多端,无穷无尽的。

这里祯彩堂完全可以借鉴古人(宋代)和当代最前卫的艺术家的合作,用他们的理念,祯彩堂的手艺阐述完全与当代社会密切相关,能与时代同步呼吸,产生共鸣的缂丝艺术品,實用品。这既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市场所需,也是锻炼年轻的制作者的绝好机会,更是帮助缂丝真正传承的生存之道。

5 结语

培养缂丝艺术技艺接班人,让缂丝艺术技艺能不断发扬、创新、传承下去;组织专门技术力量探索苏州缂丝艺术技艺的进步,在苏州缂丝艺术技艺上不断创新,与现代文明结合,创作出更有时代感的作品;逐步延伸苏州缂丝艺术作品的涵盖面,扩大作品题材,从传统到现代;结合现代技艺,博采众家之长,深化主题、创新画面;研发丝织材质,开发缂丝艺术相关日用产品,让缂丝艺术与普通市民亲密接触,为缂丝艺术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做贡献。进行苏州祯彩堂缂丝艺术品牌推广,包括企业VI设计、包装、展厅设计,产品及企业形象推广。相信以上的总结有助于苏州祯彩堂缂丝艺术产品的定向性,以及产生有益于解决对苏州缂丝艺术品特征、苏州缂丝艺术产业链的现状、苏州祯彩堂缂丝艺术面临的市场危机等问题的解决。拓展苏州祯彩堂缂丝艺术产业品种,开发出新一代的产品。这包括:市场运作为主,政府协调为辅;优化产业链的设计开发;从大众市场到目标市场;从一般产品到为顾客定向制作。而在保护产业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对生产工艺(不干预)的保护;对制作环境的保护(原址和手工作坊的还原);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本文为苏州祯彩堂缂丝艺术的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样的探索,为企业、文化机构、民间团体等组织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支撑。打造苏州缂丝的品牌企业,在技艺上不断创新,与现代文明结合,创作出更有时代感的作品。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认识缂丝、了解缂丝,参与到缂丝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屈岚.缂丝技艺的传承与应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4(05).

[2] 陈玉红.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技艺在时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运用[J].天津纺织科技,2014(03).

[3] 闫承花.仿缂丝装饰纺织品的开发[J].上海纺织科技,2014(01).

[4] 缪秋菊.缂丝纹样题材的开发与运用[J] .丝绸,2011(10).

[5] 缪秋菊,夏菲菲,袁海燕.浅析缂丝的传承与发展途径[J].高职论丛,2011(02)

[6] 孔卫霞,邱冬茜.浅析缂丝艺术[J] .知识经济,2011(01).

[7] 周萍.缂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丝绸,2010(08).

作者简介:方宏智(1982—),男,江苏苏州人,艺术硕士,讲师,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缂丝品牌创新发展
通经断玮 绘彩织梦
——蔡霞明缂丝作品欣赏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南通缂丝将经纬织入生活
宋代缂丝的色彩符号与审美意趣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品牌包装设计中的色彩研究
探讨新时期环境下博物馆的讲解工作
创新发展 奋勇前进 释放洪荒之力
从电影到品牌:看黄渤的“品牌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