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活泉之水,铸经典之魂

2015-05-30滕辉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5年10期
关键词:重音品味风雨

滕辉

诗的语言富于音乐美,一是押韵,给人以旋律感;二是有平仄,给人以节奏感。诗不仅是欣赏的艺术,更是听的艺术。如果只用眼睛看诗,这种音乐美是不能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朗读,在反复吟咏中才会表现出韵味,才会把诗的意境呈现在脑子里。这是小学生欣赏古诗重要的一环。

所谓品味朗读,反复吟咏,实际上是眼口耳脑协同进行的活动,绝不仅仅是“口”的活动。朗读是“口诵心到”,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丰富的情感活动。所以,必须做到口到、眼到、耳到、心到,这样的朗读,才能通过声音再现画面,进入意境,领会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感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声情并茂,注意停顿、重音以及速度,读懂诗句,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情调。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联想,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选入教材的唐宋古诗,多为四言律诗。这些古诗,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是学生品味朗读的好材料。如孟浩然的《春晓》,是写春晨初醒所闻所感的抒情小诗。全诗抓住风声、雨声和鸟鸣声,构成一曲优美动人的乐章,诗本身就含有非发出声音不可的特点,因而为了让学生受到感染,进而去品味诗的意境,就必须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朗读。我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如下

一、注意节奏,读出重音

该诗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示停顿较长,︱表示停顿较短,¦表示停顿短暂,加黑表示重音。)重音的确定要根据诗句所表达的感情,往往是点睛之笔要读地重些,比如诗中的“不”,写出了春夜贪睡的情景;“闻”,表现了春鸟争鸣、一派生机的动人情景;“落”,写出对春雨中花儿的挂念,抒发了惜春之情。课堂上我先给学生范读,再找几个优秀的学生台前表演朗读,他们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感染了大家,让大家跟着模仿学习。

二、积极思维,浮现画面

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朗读,展开丰富的想象,脑里浮现出百鸟争鸣、风雨落花的画面。同时也浮现出诗中的人物:他沉睡于香甜的梦中,在朦胧中隐约听到阵阵鸟鸣,睁眼一看才发现天已大亮。猛然想起昨夜听到的风雨声,又马上想到窗外的花儿,不知被风雨打落多少呢?这样顺着诗的画面及人物的心态,展开想象和联想,便能受到感染,逐渐进入意境。

三、投入感情,调整语速语调

诗的前两句传达了诗人的愉快之情,可以读得稍快一些,语调高昂一些。这样就传达出了诗中人物的喜悦。后两句是对落花的回忆感慨,语速要慢些,语调低缓深沉,这样有助于表现人物的沉思及惋惜之情。我想这样指导学生品味朗读,能有效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百鸟争鸣、落花遍地的情景,体会到诗人浓浓的爱春惜春之情。

再比如四年级《小儿垂钓》一课,这首小诗描绘了“小儿垂钓”时生动有趣的画面,诗意浅显易懂,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注释和画面理解即可,重点是指导学生的朗读。我指导学生用“四步读书法”学习古诗,教学生品味朗读,感悟诗的情趣。

第一步:初读感知。学生初步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然后读出节奏和停顿,这是品味古诗的前提。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其次是细读探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来说说诗句意思。学生大都能够说出大体诗意,初步感知诗中的趣味之处。第二步:品读悟趣。我对学生说:“诗读正确了,诗意也理解了,你有没有发现诗中的童趣呢?”于是我让学生找出诗中能体现童趣的词语,好好体会,小组交流。学生兴趣浓厚,他们找出了“蓬头”、“侧坐”、“草映身”、“遥招手”、“不应人”等词语,和我预先设计的词语基本一样。对于“遥招手”一词的理解,学生有两种说法。一是小儿远远向路人摆手让路人走开,一是小儿招手让路人到跟前悄悄告诉他。第三步:合作探究。我让学生通过合作和表演来理解“招手”的深层含义。学生兴致高涨,氛围热烈。第四步:美读诵趣,这是品读的升华。我说:“这么优美的画面,多么可爱的孩子,让我们用吟诵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吧!”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背诵古诗。这样朗读品味达到了预期效果。

总之,古诗的教学不必追求过细的分析,也不必过于追求深度。重在感悟,重在品味,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帮助学生品味出诗意,品味出意境。这对于激发小学生热爱祖国的古典文化,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是大有好处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虎腰小学)

猜你喜欢

重音品味风雨
品味“莓”好
风雨不动安如山
风雨面前我们一起扛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四十载风雨人大路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going Coastal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品味四季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