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问题学生”的思考

2015-05-30陈辉

东方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问题学生教育改革心理健康

陈辉

【摘要】很多原因“成就”了问题学生的今天,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们是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由此,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工作。

【关键词】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作为一个教师,我的人生词典中不应该有“问题学生”这个词,因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但他们又确实存在着,特别是对中职学校的老师来说,他们是我们每天必须面对的。这里请允许我使用这个词汇。那么问题少年是怎样形成的呢?又有什么可以转变的方法么?我久久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问题少年一:这类孩子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有的跟着爷爷奶奶或者父母托养的监护人。这类孩子几乎被溺爱。在他们身上发现的很讨厌的问题是他们几乎什么都不会做,。比较负责任的监护人可能出了管孩子吃喝拉撒睡之外也会监督孩子做完作业,但是,在农村,这些长辈读过书的不是很多,如果不是那种爱学习的孩子,作业的质量根本不堪入目,这些家长看到的是:这个孩子带的好啊,干干净净的,长得结结实实的……孩子心灵的成长是他们无法估计到的,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么,这些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监护人或者忙于打牌或者忙于家务而完全忽略了。

问题少年二:这类孩子父母离异,很小的时候就没见过母亲,也没有得到过母爱,后母对孩子不管不顾的多,特别是男孩,很容易沾染一些坏习惯,这群孩子喜欢和自己遭遇类似的朋友呆在一起,而他们遇到问题也没有倾诉的对象,自己又太小,没有解决的能力,他们不会求助于跟他们在一起的父亲,所以在他们感到苦闷烦恼的时候会需要一些古惑仔之类的朋友,不是因为他们本性坏,而是他们需要一种宣泄的方式。这类孩子在学校表现绝对不佳,是老师头疼的对象,也是政教处的常客,他们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不在乎能不能取得什么成绩,不在乎长大以后会不会有生存的本事,痴迷网络游戏、抽烟喝酒打架……他们以为只有这些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事实上这个年齡段的孩子真的认为他们这样做是很帅的,几乎所有的孩子内心都渴望能那样引人注目。这类孩子一般来说学习一塌糊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已经歪曲,也许将来走出社会碰壁之后才会幡然悔悟,甚至有些会死不悔改。

问题少年三:父母离异或者因为意外失去父母的女孩更内向,作为一个老师来看,这样的孩子是文静,听话懂事,但是实际上她们的内心深处一直在渴望能得到更多的关爱,这样的女孩在青春期会暗暗地喜欢一个很另类的男孩,或者希望能有人保护自己。她们默默地用功,有的甚至成绩非常优异,她们觉得只有成绩或者容貌才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在教室里,如果这类女孩不是非常优秀,老师一般是会忽略她们的存在的。其实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会让孩子更加内向,但是内向的人实际上更为敏感。她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承受,承受生活加在她们身上的一切。

很多原因“成就”了问题学生的今天,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们是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由此,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工作。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里生机盎然,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所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很多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由值日班级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心理指导,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要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对学生评价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说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三、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总体来讲,问题学生的产生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只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我相信问题学生不再是问题,他们都会成长为栋梁之才,为社会,为家庭创造出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利军.中职学校“问题学生”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崔新民.中等职业学校“问题学生”行为及其意志力培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7.

[3]谭雪燕.中职学校“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31-32.

猜你喜欢

问题学生教育改革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基于美育视角的中学化学课教学探微
加强正面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