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织与辨析
2015-05-30陈依达
陈依达
诗歌评论从本质上属于文本的话语分析。福柯认识到,德国哲学家、文化哲学的创始人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与法国人不同,不仅仅从心理层面阐释文化和思维,而是将其当作一种“话语和思想、概念和词语、陈述和主题的不可解开的交织状态”。在福柯身后出版的《四卷本文集》中,他写道:卡西尔致力于在话语和思想的自律性世界中探寻内在必然性,让思维完全独立来思考……令分裂、划分、交织和对立的现象更好地呈现出来。卡西尔把这种现象的全景图称为:“缄默无声的历史。”然而这种历史实则是从众所周知的历史的多种形态和连续性中“抽象” 出来的。
卡西尔在《象征形式的哲学》一书中指出,思维和话语,或更准确地说,它们不可分割的统一性绝对不仅是我们的知识表达,而且是每一种知识得以形成的场所。卡西尔继而告诫:人们“必须学会,认识思维那无名的强制力,在一切事物或缄默的状态中捕捉思维”。①
近期阅读章凯的十首诗歌,对其的理解令我投入一种“捕捉”的积极姿态,而我在诗歌语言中所领悟到的思维,似对卡西尔与福柯的文化哲学思想提供了某种印证。
阅读章凯的《海,暮之海》,令我联想到尼采的“暮地”(evening land),意大利思想家詹尼·瓦蒂莫认为尼采的黄昏意象并非把西方视为颓废和堕落之地,而恰恰是在一种“衰退的本体论”路线中,显现了“形而上存在和理性思想的微明和黄昏”。② 同样,章凯这首诗歌充满讴歌生命的姿态,人世间被誉为“甜蜜之海”,快乐的基调笼罩着,每日将死的火炉隐喻尘世的劳作与休歇。更精彩之处,高飞的鸟儿们所不断传唱的“虫蛀之洞”,我理解为每一个生命灵魂的内在;镀金的花朵之灵象征人类精神中,令自身得以延续的美好的驱动力;而“寥寥可数的世间之始”则意指文明技术的丰碑。
短诗《雷鸣》写两只同时飞抵天平的鸟,它们瞬间颤抖的孰轻孰重,这里我理解为人性善与恶之间瞬息万变的反差,这是自然灾害亦难以改变的人的本性,被诗人在暗示中比喻为雷鸣的生成与消失。在《纷呈的序列》和《狗》两首诗中,生命对宇宙瞬间感知力的延伸,这里借助了比人类更敏感的动物性感官:狗、蛆虫、苍蝇。诗人把狗敏锐的体察力凝聚为一个点,由此诗意的转承从“滴落的唾液”进而升华为宇宙胸膛“最雄壮的序曲”,而这序曲所昭示的既是喧嚣,也是月上东方之霹雳!如此“纯粹的霹雳”,犹如宇宙大爆炸的威力将抛弃一切,转而诗人却回到了一只狗对生活的姿态,开阔而又偏狭。至此,我除了把“霹雳”理解为古老东方智慧大隐于市的淡定,别无他途。
在诗歌《超过上帝给予的恐惧》中,一个似曾存在,但作为某种“恐惧的源头”而存在的上帝,这简直超越了尼采的疾呼:上帝死了!如果尼采的断言具有呼吁世界在其“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的视野重估一切价值的企图心;而面对一个令人恐惧的上帝,人类则面临自我救赎和精神求索的艰难性的另一种维度。章凯在此诗中,把上帝分为真与假上帝,人类“不过是警觉的动物,/ 跟随自身无知的指向,茫然前行”;事实上人类即使祈祷过上帝,也找错了的上帝,真上帝面对另一个无所不能的“本尊”,却沦为被责难者。此诗充满对超越人类自身力量的神性向往,充满对一个由技术控制自由的社会里,精神求索无奈而循环往返过程的悲哀:面对谎言而泪奔的人们。诗中人类命定像“冰岛,不易被驾驭的驯鹿 / 被它更加不易驾驭的激斗驱策着”。章凯这首诗还闪现了人道主义的危机:人们摊开的双手,既要追缴生命的枪棒,又要面对撒向世界的谎言。
西方思想家认为人道主义危机的必然显现,是伴随着上帝死后,人道取代上帝成为“宇宙的中心”产生的。 换言之,尼采宣布了虚无主义的到来,人道主义因而陷入危机。瓦蒂莫对此有更深入的剖析,他写道:没有进入形而上学的游戏,就不存在人道主义,在形而上学的游戏中,人道为自身确定了必定是核心的,或独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正如海德格尔在不断地建构形而上学的历史的新努力中所表明的,形而上学所以能够生存,就在于其“人道”的本质(意味着它把所有事物都转换为人类主体本身)隐藏在我们的视线后面。当这种转化的形而上学本质反而使它自身变得更为清楚时……形而上学也就走到了衰退的时刻,而且伴随着这种衰退——正如我们每一天都注意到——人道主义也走到了它的衰退的时刻。正由于这个原因,同时是形而上学的巅峰和终结,同样也正是人道主义的危机。③
章凯诗歌中呈现了宇宙生命平等的理念,“当一只蛆虫飞向高空,每一只苍蝇也就是 / 每一只狗。”《狗》,诗人以将人类“归返”动物性的表征序列,来呈现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心和卑微的姿态。即便对于同类,章凯也是如此谦和朴诚,“观察他人,使我们的灵魂 / 只有树枝之高”(《前面》)。在此次诗东西论坛2014年女诗人专辑所读的她的十首诗歌中,语言的造诣和诗歌技艺,精神内涵与哲思的开阔、丰富以及深度,诗歌意蕴所展现的一种在时空遨游中对生命瞬间体验的延展和洞悉,都决定了这组诗属于罕见的好文本。寄望我的文章对于深入理解这位低调沉潜、富有才华的女诗人能起到不止是抛砖引玉的效应。
①福柯《四卷本文集》第一卷德文版:Schriften in vier B?覿nde, Frankfurt/M,2001-2005第706页;
②詹尼·瓦蒂莫《现代性的终结》商务印书馆,第51页;
③詹尼·瓦蒂莫《现代性的终结》商务印书馆,第21页;
责任编辑 何冰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