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变革过程中的三个关系
2015-05-30冒孪国
冒孪国
内容摘要:美术是美学,不仅需要应和课程改革的步伐,更要遵循美学规律,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为学生的尚美生活培养人文情怀。笔者在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中确定了“抓好三个关系,深化美术教学变革”的基本教学方法。
关键词:美术教学 变革 关系
美术是美学,不仅需要应和课程改革的步伐,更要遵循美学规律,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为学生的尚美生活培养人文情怀。因为美术学科是“非应试学科”,学校教育及教学管理对其均不够重视。在课程改革深化过程中,虽然美术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且中考已提上议事日程,但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美术情怀,笔者在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中确定了“抓好三个关系,深化美术教学变革”的基本教学方法。
第一,改革和稳健的关系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美术教学在很多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冷静分析课堂教学,美术课教学改革仍任重而道远。这是因为不少美术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对教育、对美术教学、对学生学习美术的目的和要求的认识不够充分;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虽然利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但内容肤浅,没有内涵,讲究花架子,距离学生的生活美学太远。教师对美术教育理论的学习太少,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舍弃,对学生缺乏耐心,对自己缺乏信心,对美术教学缺乏成就感,课堂教学没有激情,不能调动学生的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美术情怀。现时的不少美术课堂成了学生的放松课、“减负课”、甚至 “睡觉课”。又有一些美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心目中要把学生培养成美术家,成为艺术的高材生,高度重视技巧、方法,过多地强化了技能,轻视了美术课的人文因素,忽略了美术的审美作用,弱化了美术课对人的怡情悦心作用,无形中弱化了美术的地位,最终使得美术课缺失了美术课程本来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在手段上没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教学资源的开发、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的加入都比较薄弱,因此,美术教学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状况。
然而,美术课的教学改革又必须是稳妥的、稳健的。稳妥、稳健的含义有以下几层:
一是要有充分的准备。没有充分的准备,仓促上马,势必问题不断产生,影响改革的深入。有人说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所以,美术课的教学改革要先立后破。立什么?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立相对先进的教学方法。否则就会是邯郸学步,不知何从行走了。
二是紧密联系现时的教学改革。美术教学不能完全脱离改革的实际,空喊口号,不能超越师资的现状、学生现状、教学评估的现状。目前,由于小学阶段美术教学的薄弱甚至缺失,学生的美术基础较差,对美的认知能力不强,加之过去的考试制度根本就没有能很好地体现美术的地位,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有些学校美术甚至成了成绩较差的学生“后退之路”或者“冷门”,应引起重视。
三是确保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课改后的美术教学应该是新鲜的、活泼的,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因此,美术教学改革应该不会影响质量,但是,不到位的改革,变味的改革,超越历史条件的改革很有可能会影响教育目标的达成。比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美术的“先天不足”,如我们试图一下子放手,学生可能会无所适从。万事都是有一个过程的,幻想在较短的时期内达到课程改革倡导者所期望的境界是不可能的,要树立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相对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的观念,否则欲速则不达。
第二,创新和继承的关系
美术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变革和创新。从理念而言,强调较多的是创新,大家感兴趣的也是创新。确实,我们的创新精神是太缺乏了,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多注重“像不像”、“美不美”;在评价过程中,谁的作品“画得好”“做得像”我们就赞美谁。古代的“画谱”,名家的作品是学生临摹的“经典”,谁最接近,谁就是最优秀的。学生心目中的天空是前人的天空,学生手中的作品是前人的翻版。结果是学生缺乏丰富的想象能力,缺乏对生命的理解,缺乏经过自己的想象以后的“胡来”,笔者认为这是美术教学的悲哀。我们的教师呢?思考得更多的是“授鱼”而不是“授渔”。教师备课是一个典型的“教案”而不是一个“学案”,是一条设计好的让学生钻的圈套或者是一个预设的把学生的思维、回答全部引入的框,更不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方案”。创新是每一个教师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以贯之的美术欣赏课基本上都是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纯粹的“注入式”,或者由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的讲解,这种欣赏离不开画家简介、作品分析、艺术特色之类,这样一堂课讲下来,教师“累”、学生“烦”,教学没有效果可言。曾经听过这样一堂欣赏课,教师做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玩”法,先让学生自己理解作品内容,然后根据学生平时所积累的美术知识,全班自由组合分成八组,围绕某一件美术作品进行表演。表演之中将自己对作品的欣赏与分析以及艺术特色等渗透其中,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且全员参与,学生自始至终是真正的主角,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表演力以及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创新和继承是密切相关的。如今比较时髦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师生互动与合作”也并不是什么最新的发明,我国古代就有“教学相长”说法。因此笔者认为,美术课改革如果对过去的传统全盘否定,那我们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走到课程改革的反面。
第三,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偏重于结果,忽视过程,尤其是只注重作品作业的完成与优秀,这是一种功利性的又扼杀个性的教学。在这样的评价支配下,学生以做模仿作品为快乐,以自己的“逼真”为满足,教师也在黑板上画出精美的作品来显示自己的水平。结果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发挥,在同一把尺子的衡量下,将一批有创造性、有灵性、有特长的学生扼杀在他们“小荷露角”的阶段。在我们的课堂上不希望会出现“一个学生用自己的鞋子沾上颜料在纸上留下痕迹”就是一幅“美丽的作品的”事情,这确实使学生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性。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迫不及待地把作品的精妙之处告诉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体味、揣摩、感受,更不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周围美丽的世界和生活,所以,美术教学同样要注意过程,尤其是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同时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特长,并加以特别的呵护和培养。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这也是美术课改革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美术教学变革应让学生的天性在美术教学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增强,如果赶时髦,求热闹,摆好看,那自然不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我们非常担心地看到在“追求过程”的幌子下的那些好看而不中用的“提问”“讨论”和“活动”。有些美术课,忽视美术基础,忽视最基本的美术教学,如此课堂,学生用什么来欣赏和创造呢?学生学到最后不会欣赏,不会观察,不能感悟,得不到情感的愉悦和享受,那算什么美术教学呢?我们强调过程,并非否定结果,而是追求在过程这根枝叶上结出更为丰硕的果。
美术教学在变革的过程中,认清这三个关系是深化美术课程改革的关键,只有这样,美术课程改革才能走向美好!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