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和”和“跟”

2015-05-30孙湘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连词例句介词

孙湘

内容摘要:介词“和”和“跟”都可以用于A“和”/“跟”B+VP,但使用各有差异。本文从语义入手,结合语料库的检索,指出这一结构中VP语义特征和A、B两个名词性成分之间关系的不同是这两个介词出现使用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和” “跟” 语义特征 语义指向

关于“和”和“跟”这两个虚词的讨论,汉语界由来已久。学者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跟”常用于口语中,“和”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可以使用,“跟”在北京话用得比“和”更多,除此以外,这两个虚词在句中的用法相同,都属于连介兼类词,即在句中既可充当连词又可充当介词,因此,近期学者们就这两个词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在句中区分它们的词性(刘静辉,1984;沈锡伦,1987;玉柱,1988;储诚志,1991)。那么,这两个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是不是完全一致呢?两者是不是可以互相替换呢?李艳娇、杨尔弘(2014)利用大规模的真实语料,对“和”类词的使用分布进行考察,指出“和”在使用中连词用法占绝对优势,“跟”以作介词使用为主,但是他们并没有就其成因做进一步的探索。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平面出发,主要探讨“和”和“跟”在句中作介词时,后面所引导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语义指向的侧重点,并结合语料库的检索,对这两个词的使用差异做进一步考察。

“和”字的本义是相互呼应,动词(《说文解字》:“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在这个原始义的基础上,又派生出了形容词用法的“和”。按照词典上的解释,形容词“和”所表达的语义是:

《新华字典》2009年第10版:相安,协调:和睦。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10年第2版:配合得协调;相处得融洽:和衷共济;天时地利人和。

可见,“和”必不可少的语义特征是“相应”、“协调”。

“跟”字的本义是表示人体部位“踵、脚的后部”,名词(《说文解字》:“跟,足踵也。从口艮声。”)。在这个原始义的基础上,又派生出了动词用法的“跟”。按照词典上的解释,动词“跟”所表达的语义是:

《新华字典》2009年第10版:随在后面,紧接着:一个跟一个,别掉队。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10年第2版:紧随在后面向同一方向行动:我在你后面跟着。

这里,“跟”的主要语义特征是“随从”、“紧接”。

正是由于这两个字基本语义特征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句中作介词,搭配不同指向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时的使用差异。

“和”/“跟”在句中常见的一个句子结构为A “和”/“跟”B+VP。A和B分别代表“和”/“跟”前后连接的两个名词性成分,VP代表句中的谓语成分。这些成分可以是单个的词,也可以是词组。比如“小王和/跟她丈夫离婚了”,其中A是“小王”,B是“丈夫”,VP是“离婚”。关于这一结构中的“和”/“跟”究竟是介词还是连词,学界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看法,本文暂且把“和”/“跟”前边能否插入修饰成分作为判断这一结构里的“和”/“跟”是介词还是连词的句法形式标准(黄伯荣,1955;玉柱,1988;储诚志,1991)。比如,上面的例句我们都可以在“和”/“跟”前插入修饰成分,“小王上个星期和/跟她丈夫离婚了”,“小王早就和/跟她丈夫离婚了”,因此我们把这个例句中的“和”/“跟”看作是介词。

通过对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的检索,我们发现在这一结构中,谓语动词VP的语义特征不同会影响它对前面A、B两个项目的语义指向,从而在“和”和“跟”的选择上产生差异。

1.当A“和”/“跟”B+VP这一结构中的动词VP是“交互动词”(本文又称为“互指类”动词),即它表示的动作行为必须由A、B同时参与并协同完成,A、B之间是平等、并列的关系,那么A、B两个项目可以用“和”,也可以用“跟”连接,具体表现形式为:

这一类交互动词有“结婚”、“吵架”、“握手”、“拥抱”等等。例:

⑴宋庆龄如果和孙中山结婚,从家族的利益上考虑,当然是大有好处的。

⑵回到家里,白力一进房门便听见妈妈撅着嘴跟爸爸在吵架。

⑶宋平十分高兴地和他们握手问候。

⑷马当娜大大方方地跟朱砂拥抱,与阿Dick闲聊。

在语料库中,按同样的搜索条件,我们找到了1148条“和……结婚”的例句,721条“跟……结婚”的例句;187条“和……吵架”的例句,152条“跟……吵架”的例句;“和……握手”800条,“跟……握手”199条;130条“和……拥抱”的例句,“跟……拥抱”21条。可见,当A“和”/“跟”B+VP这一结构中的动词是“互指类”动词时,“和”和“跟”的使用情况并不均衡,总体看来,“和”的使用频率高于“跟”。

这一结果一方面与“和”/“跟”的使用范围有关(“和”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可以使用,“跟”常用于口语中),另一方面也与这两个字的基本语义特征有关。“和”的基本语义特征是“相应”、“协调”,因此,当它作介词时,所连接的A、B两个名词性成分往往是并列、平等的关系。而“互指类”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往往呈双向性,参与动作行为的A、B两项没有主从关系,只有平等的关系,这恰恰与“和”的基本语义特征相吻合,所以“和”和“互指类”动词结合使用时,其基本语义特征是显性的。“跟”的基本语义特征是“随从”、“紧接”,当它作介词时,所连接的A、B两个名词性成分往往是有主从关系的,因此,“跟”和“互指类”动词结合使用时,其基本语义特征常常是隐性的。

另外,不同的语体对这两个字的选择也有侧重。譬如,我们选择了书面语的“商议”和口语的“唠嗑”进行比较,共搜索出183条“和……商议”的例句,64条“跟……商议”的例句,显然,书面语体对“和”的选择远远大于“跟”;反之,口语体对“跟”的选择则大于“和”,“跟……唠嗑”的例句共有15条,而“和……唠嗑”的例句仅为4条。这跟学者们之前的看法也是基本一致的。

2.当A“和”/“跟”B+VP这一结构中的动词VP主要指向A(本文又称为“单指类”动词),即它表示的动作行为主要由A完成,B不参与动作行为的完成,仅作为动作行为的对象或来源时,这一结构常常用“跟”连接。

其结构形式为:

常见的这一类动词有“请教”、“请假”、“来这一套”、“借”、“汇报”等等。例:

⑸有些事,我要跟你请教。

⑹小菲赶紧跟团长请假,跟着小伍往外走。

⑺马老太心里暗笑,你别跟我来这一套,破烂不破烂反正不会卖给你。

⑻他从来不跟我借钱。

⑼经理躬着身很小声地跟老板汇报。

在语料库中,我们分别找到了8条“跟……请教”的例句,10条“跟……请假”,23条“跟……来这一套”,34条“跟……借钱”,47条“跟……汇报”。表面看来,这些例句中的“跟”似乎也能用“和”替代,但事实上,前3个动词我们没有找到一条用“和”的例句,后两个动词则分别仅找到3条用“和”的例句。

仔细观察这些例句,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例句中“跟”前后的名词性成分A和B之间是有主从关系的,谓语动词都是“单指类”动词,只指向“跟”前面的名词性成分A,如例⑸到例⑼分别是“我请教”,“小菲请假”,“你来这一套”,“他借钱”,“经理汇报”,“跟”后面的名词性成分B并不直接参与动作的完成,只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或来源,如例⑸中“你”是请教的对象,例⑻中“我”是钱的所有者,也就是钱的来源。

前面我们提到“跟”的基本语义特征就是“随从”、“紧接”,因此,当它作介词时,常常用来强调A、B两个名词性成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是A导出B,B作动作行为的对象,如例⑸、⑹、⑺、⑼,这里的“跟”相当于介词“向、对”;B也可以反过来作A的来源,如例⑻,其中的“跟”可以用介词“从”替换。可见,当“跟”和“单指类”动词结合使用时,其基本语义特征得到了显性体现。

而“和”的基本语义特征是“相应”、“协调”,作介词时,所连接的A、B两个成分是并列、平等的关系,这显然是和“单指类”动词的语义特征相冲突的。

综上所述,“和”/“跟”都能在A“和”/“跟”B+VP这一结构中普遍使用,两者的基本语义特征根据VP语义特征和A、B两个名词性成分之间关系的不同而各有凸显。从共时角度看,“跟”的使用较“和”更为活跃,“和”的基本语义特征较为稳定。当VP为“单指类”动词,或A、B之间为主从关系且要凸显这一关系时,“跟”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和”。另外,当“跟”有很强的动词性,表“随从”义时,也不能被“和”替代。而在其他情况下,“跟”的基本语义特征表现不明显,用法趋于“和”;“和”的基本语义特征“相应”、“协调”义表现更为明显,使用范围更广。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歌名为“我和你”而不是“我跟你”,除了有韵律、语体上的考虑外,恐怕也是考虑到了这两个字的基本语义特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储诚志.连词与介词的区分,《汉语学习》第5期.1991。

2.黄伯荣.连词“和”跟副动词“和”的区别,《语文学习》8月.1955。

3.李艳娇.杨尔弘基于语料库的“和、与、同、跟”使用分布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2014。

4.刘静辉.怎样辨别连词“和”与介词“和”,《语文教学与研究》第2期.1984。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国教院)

猜你喜欢

连词例句介词
你会用连词吗?
介词和介词短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介词不能这样用
英声细语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好词好句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