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对“中国梦”的启示
2015-05-30鲁向黎
内容摘要:“中国梦”不是“美国梦”的延续和翻版,也不是对“美国梦”的批判和否定,“中国梦”与“美国梦”有着本质区别,但同时“美国梦”对“中国梦”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对自由、平等的张扬,对个体价值的尊重,正是“美国梦”中十分值得借鉴的地方。在这个越来越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既能弘扬爱国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同时又能尊重个体、包容个性,形成更具丰富内涵、更具包容精神的“中国梦”才是国人的最大梦想。
关健词:“中国梦” “美国梦” 区别 启示
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民族和国家也都有梦想。21世纪初,在世界各国的梦想中,有一个梦熠熠发光,它曾暗淡,它曾迷惘,但却从未消失,现在,它脱颖而出,清晰而又坚定地照亮了世界的东方,它就是“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中国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习近平首次阐述了“中国梦”。在此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了“中国梦”——“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与深入改革开放,“中国梦”与领导干部和全党的学习,“中国梦”与强国强军,“中国梦”与党的建设、反腐败等。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梦”。从此,“中国梦”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也进而成为关注度非常高的年度热词。
一
在世界各国的梦想中,“美国梦”的影响可以说最大最深远,它曾经鼓舞了无数人为了个人幸福奔向美国。的确,“代表着最大化的个人自由、最先进的物质进步和最平等的成功机会的美国梦曾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全世界共同的梦,尽管它已经开始褪色并且破绽百出,但目前仍然是最有影响力的梦。”[1]而当“中国梦”这个概念被广泛传播之后,人们无疑就会联想到“美国梦”。
“美国梦”影响深远,200多年来,独立、自由、财富、成功,这些极具诱惑力的词汇吸引了无数人到美国创业,为实现自己追求的梦想而努力奋斗。从原始淘金梦到个人成功梦再到投资移民梦,“美国梦”的内容不断变化。在过去20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梦”创造了许多奇迹,无数人靠着这个梦想的支撑来到美国,在美国扎根生长,并通过自己的勤劳努力创造了富裕的生活。无论是18世纪的英格兰清教徒、德国的破产小农民,还是南北战争前后出现的发明家爱迪生、石油大亨洛克菲勒、银行家摩根,汽车之父福特,以及21世纪的苹果之父乔布斯、微软的比尔·盖茨、雅虎的杨致远以及GOOGLE的三个创立者,还有许多名字像法兰克·卡普拉、伊丽莎白·雅顿、亨利·季辛吉、安迪·葛洛夫等等等等,都一一验证了“美国梦”的真实存在。“美国梦在过去200年中一直是全世界参照的灯塔。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一直着眼于美国梦,以寻求启示和指南。”[2]
概括起来,“美国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上,‘美国梦指的是实现民主、平等、自由的国家理想;从狭义的方面来讲,它指的是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而拥有财富、社会地位、幸福的家庭生活等。”[3]“美国梦”的核心意义指的是每个人无论他的出身和家境如何,通过个人的努力都有可能获得成功。
我们能够从“美国梦”中寻求到的积极因素至少有这样两个:第一,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平等机会;第二,成功取决于个人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这也许正是“美国梦”最吸引人而且也是其最合理有益的地方所在。正因为如此,“美国梦”所创造出的奇迹才真实可信。
尽管“美国梦”也可以从国家意义上来理解,但归根结底”美国梦”是个人和财富的梦,它浓重的个人主义和金钱色彩是它最显著的标志。因此正如很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美国梦”的弊端显而易见,即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而以物质财富作为判断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必然会使成功显得狭隘,幸福遥不可及。“对个体选择的尊重反而造成了单一的社会价值观,即对个体成功尤其是在财富上的成功的追求,这样的追求以“平等”作为出发条件,却以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分化而告终。”[4]
在美国文学史上,很多作家都曾以对“美国梦”的忧伤书写来体现“美国梦”的虚幻与破灭。德莱赛的《嘉莉妹妹》、《珍妮姑娘》、《美国的悲剧》以及“欲望三部曲”都是描写“美国梦”的经典作品,另外还有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马克·吐温的《镀金时代》、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帕索斯的《美国三部曲》等。
无论是嘉莉妹妹和克莱德,还是马丁和盖茨比,他们都是“美国梦”的信仰者,同时又是“美国梦”的受害者。最开始的奋斗与追求显示出他们对“美国梦”的执着,正如无数人都相信的那样,在美国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里,任何人无论出身如何都能成功。但发财致富的欲望越强烈,道德就显得越脆弱,嘉莉妹妹通过委身于有钱人过上了上层人的生活,克莱德甚至不惜杀人来为自己铺平成功的道路。金钱作为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必然会使人不择手段,践踏法律和道德,这是“美国梦”之所以狭隘的根本症结。而幸运如马丁和盖茨比,通过奋斗终于成功,但他们终究获得了幸福吗?嘉莉妹妹坐在豪华舒适的摇椅上,感到孤独和空虚;马丁成名后,意识到众人的趋炎附势,爱情与友谊的庸俗虚伪,悲观绝望,投海自尽;盖茨比成了百万富翁,他原以为可以用金钱换回黛西的爱,但没想到比他更有钱、更有稳固社会地位的汤姆还是击败了他,用阴谋毁了自己的爱情之梦。金钱不等于幸福,纯洁的爱情和真挚的友谊是用金钱换不来的。金黄色的“美国梦”虽然实现了,但幸福之梦却破灭了。只注重金钱的追求而忽视人格的完善,物质虽丰富精神却堕落,“美国梦”始终与钱为伴,却与幸福无关。
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化,因此文学虽是虚构之作,但却更典型地反映了现实的真实。生活于美国本土的作家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到了梦的虚幻,写尽了梦的破灭。
二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5]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梦”的核心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同于“美国梦”的个人主义色彩,“中国梦”更强调国家的富强,这一方面和中国自古以来的集体主义传统观念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中国领导人对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的深刻认识。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以个人成功和与他人共同幸福为目标,它凝结着我们全民族的共同利益追求。从这一点上说,‘中国梦要超越以个人成功为标准的‘美国梦,‘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6]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梦”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富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近百年屈辱的中国近代史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强大的国家,每个人的幸福是没有依托的,外来的侵略和压迫使国家积贫积弱,百姓则是最直接的受害者。而国家富强的前提就是建立在“全民富裕”的基础上的,没有大多数人的富裕,也就根本谈不上国家富强。因此,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是不可分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来说国家富强又包括国防强大、经济强大、科技强大以及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二,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国家的发展之本,人民幸福才是硬道理。人民幸福不仅是物质层面感到满足和满意,同时包括精神层面上感觉有价值有意义。因此,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不仅需要继续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同时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缩短贫富差距,完善法治制度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过得更加舒心、放心、有信心,更有尊严。
第三,民族复兴。民族复兴即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它包括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在此基础上更强调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和肯定。而要得到尊重和肯定必须为世界作出较大贡献。“‘中国梦不只是简单的大国崛起,而是以中华民族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和与世界其他民族包容共生的民族文化心理为基础,表达的是中华民族要对人类有所贡献的雄心壮志。”[7]
“中国梦”包容国家与人民,兼济民族和世界,是小我与大我的统一,是个体与整体的协调,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努力奋斗的共同理想。
三
“美国梦”曾经鼓舞了无数人为了幸福和自由而奔赴美国,“美国梦”也的确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使许多人发财致富,登上了成功的巅峰。尽管“美国梦”和“中国梦”有着本质区别,但纵观“美国梦”的发展历程,我们仍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两点:
第一,平等观念。美国《独立宣言》中宣称:“人人生而平等”。在“美国梦”的早期,开拓边疆为许多普通人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在一片片未开发的土地上,无论家世、出身、背景如何,只要努力奋斗,艰苦创业,就能创造幸福的生活。200多年的拓荒年代对于塑造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自由、民主、平等的美国精神由此形成,也为“美国梦”奠定了积极进取的基本指向。
相比较而言,中国拥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三纲五常”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对后世影响深远。尽管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但封建意识却很难短时间内消除。因此,在中国平等观念并不鲜明,而要让平等意识真正进入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处更非一朝一夕之功。“中国梦”的内涵之一是人民幸福,而要让每一个普通百姓真正幸福,公平正义的法治制度建设必不可少,贫富差距、城乡差别的消除势在必行,让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在这一点上,“美国梦”中的平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思考。
第二,重视个体价值。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一大源头,古希腊原欲型文化崇尚个体欲望的实现,重视个体价值的凸显,这种个体主义观念深刻影响了后世西方文化。美国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它却将欧洲文化的精髓通过移民植入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尤其是个体主义价值观念。“美国梦”强调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获得成功正是个体价值的体现。重视个体价值有利于最大程度开发个人智慧,最大限度挖掘个人潜能,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张扬个性的特点。这也是200多年来无数人前仆后继奔向美国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在美国,他们可以享受到个体的最大自由。
中国文化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中华民族内敛、含蓄、中庸、保守的文化性格,总体上可以归属于理性型文化。因此中国文化自古以来重群体,轻个人,形成了以集体利益为核心、重视群体价值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对于形成民族凝聚力十分重要,但又非常容易忽视个体利益。尤其是漫长的封建制度所形成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对于个体利益更是一种严酷的束缚。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个体价值的重视逐渐显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新性、独特性、个性等词汇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但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并不能短时间内消除,因此,在目前的中国,个体价值的体现尽管已被人们在理论上所接受,但在实际生活中,“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的俗语依然不绝于耳,独特往往被视为异端,相反,人云亦云、随大溜却常常大行其道,模式化、概念化、一致性经常是工作的常态,为了整体的利益牺牲个性也并不鲜见。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美国梦”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于我们是有着深刻启示的。
“中国梦”不是“美国梦”的延续,不是“美国梦”的翻版,也不是对“美国梦”的批判和否定,“中国梦”与“美国梦”有着本质区别,但同时“美国梦”对“中国梦”也有着深刻的启示。“美国梦”中对自由、平等的张扬,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值得我们借鉴。在这个越来越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既能弘扬爱国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同时又能尊重个体、包容个性,形成更具丰富内涵、更具包容精神的“中国梦”才是国人的最大梦想。
参考文献
[1][4]吴海江,杜彦君.国际比较视野下的美国梦、欧洲梦和中国梦[J].思想理论教育,2013(6).
[2][3][6][7]王英梅,王晋京.“中国梦”学习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5]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作者介绍:鲁向黎,平顶山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欧美文学及性别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