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不同的中文阅读任务中的语音现象的实验
2015-05-30李燕秋
李燕秋
内容摘要:关于语音转录在阅读活动中的作用问题,一直是认知心理学和阅读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也有大量实验予以关注,但对于平时阅读时的语音转录是否是必需的,还存在很大争议。本文更倾向于认为语音转录在阅读中是必需的,并试图从三个层面进行实验,来论证在中文阅读中语音转录多种情况下作用的差异性。
关键词:中文阅读 语音现象 实验
1.前言
所谓阅读,是以文字材料为对象,并为从中提取意义而进行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需要读者进行感知、记忆、联想、思维等心理活动,同时伴随着注意、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变化,不断接受信息、储存信息和处理信息。
19世纪法国人Egger认为,阅读事实上是把书写文字翻译成言语。也就是使阅读时书面符号转化为语音码的过程。语音转录的概念也被提出,它或称“语音编码”、“内部言语”,意指把印刷单词转换成语音的内部心理表征。
关于语音转录在阅读活动中的作用问题,一直是认知心理学和阅读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Seidenbery,1989)。同时也有大量实验予以关注,但是对于平时阅读时语音转录是否是必需的,还存在很大争议。在赞成和反对声音并存时,一种双通道“赛马”理论被Meyer&Ruddy(1973)提出,具体为从记忆中提取词汇同时通过音和形两个通道。形-义通道和形-音-义通道是同时存在的。双通道模型认为,两条通路是独立地、平行地发挥作用的。读者究竟依据哪条通路完成视知觉,取决于两条通路的加工速度, 哪条通路率先到达正确的单词产生器,就此做出反应。两条通路具有平行、竞争的特点,故该模型被称为“赛马”模型。
影响双通道中介表征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三种:阅读材料的难度、读者的水平和阅读任务的种类。Hardyck&Petrinovich(1970)研究认为,在流行的双通道模式中,阅读材料的难度被认为是影响选择何种中介表征的重要因素。对于困难的材料,读者往往选择语音表征作为中介。一般来说,不熟练的读者可能经过语音转录,熟练读者则经过视觉表征来认知的。
同时值得指出的是,正常的阅读过程和词汇到达是不能完全等同的。阅读活动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视觉编码;2.词汇到达;3.工作记忆。词汇到达只是阅读活动的一个阶段。在词汇到达之后的工作记忆阶段,是否存在语音转录问题呢?心理学家Kleiman (1975)认为,在工作记忆阶段,语音转录是十分需要的,人们阅读一句话时不仅需要到达每个单词的表征,而且还要使句子的构成成分的信息在头脑中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以便完成语义整合或解释,语音转录有利于已经提取出来的词汇信息的保持。所以,本文更倾向于Kleiman的观点,认为语音转录在阅读中是必需的,并试图从三个层面进行实验,来论证在中文阅读中语音转录多种情况下作用的差异性。
下文将基于中文特征,拟证明中文阅读的过程中语音转入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它不同于拼音文字的特点,它通过图形或符号的组合表达字义;其字形具有整体性,音、形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例如,在语音结构上,汉语的基础语音结构是音节。一个音节包括首音和尾音部分(声母和韵母),同时汉语中用四个音调来区分具有相同语音成分但又不同含义的汉字。
2.拟研究方法
2.1实验被试
被试一,为120名来自上海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参与的学生为随即抽取,他们对汉语的初级词汇有一定了解。被试二,为120名来自上海某高二年级的学生。参与的学生为随机抽取,都应已基本具备汉语的常用的词汇量,并能运用其进行写作、会话、阅读等基本交际功能。
2.2方法与步骤
2.2.1实验为中文阅读任务,包括词和句。设计原则与实施步骤如下:
鉴于被试一作为汉语母语学习者,他们在4-5岁时,其语言系统已基本完善,经过较短时间的语言学习,对汉语有了初步了解。而被试二,在经过多年前期的系统学习后,在语音结构上和在拼字法上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概念,并熟悉汉语中的同音异义字和多音字等现象。
阅读测试为问卷测试,包括汉语字、词、句的阅读任务,但要求被试一和被试二各自被分为两组,分别在规定时间内按各自要求完成,共四大题,题型分别为连线、选择、填空和问答,其中连线题每题10分,共3小题,选择题每题10分,共3小题,填空题20分,每空4分,问答题20分,满分为100分。
2.2.2设计原则:阅读任务的选取依据以下原则。
第一,分别选取了字、词、句、段各个层次的题目进行针对性的检测。第二,分别选取了同声母字、同韵母字、同声韵字作为字、词的测试类型。第三,选取了多音字和同音字作为句子段落的测试类型。试图测试在字词等较为简单的层面,对于熟悉和生疏的阅读者的反应时间差异不大。但当出现句子段落等较为困难的测试类型时,熟悉和生疏的阅读者反应时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而且语音现象的介入与否也直接影响着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具体如下:
被试一中的随机抽取60名同学为实验组,完成试题过程中要求发出声音。
被试一中剩下的60名同学为控制组,完成试题过程中要求不能发出声音。
被试二也用同样方法和要求分组。
试题如下:
一.连线题:从以下选项中选出最合适的使题目配对成词。
1).()服 A. 困
()泣 B. 肯
()难 C. 哭
()定 D. 克
2).()人 A. 择
选() B. 特
颜() C. 色
()点 D. 个
3).纠() A. 产
生() B. 颤
()嘴 C. 缠
()抖 D. 馋
二.选择题:请选出对该句理解正确的一个选项。
1).海水潮潮潮潮潮潮潮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A海水潮 朝朝潮 朝潮朝落,浮云长 常常长 常长常消
B海水潮 朝潮朝 朝潮潮落,浮云长 常长常 常长常消
C海水潮 朝朝潮 潮朝潮落,浮云长 常常长 长常常消
2).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A云 朝潮 朝朝潮 朝潮朝散,潮 常长 常常长 常长常消
B云 潮朝朝朝潮 朝潮朝散,潮 长常 常常长 常长常消
C云 朝潮 朝朝潮 朝朝潮散,潮 常长 常常长 常常长消
3).朝云朝朝朝朝朝朝朝退,长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流
A朝云潮 朝朝潮 朝潮朝退, 长水涨,长长涨,长涨长流
B朝云潮 朝朝潮 朝朝潮退, 长水涨,长长涨,长长涨流
C朝云潮 朝朝潮 朝朝朝退, 长水涨,长长涨,长涨长流
三.填空题 请先阅读该句,然后在5秒钟内完成填空。
老罗拉了一车梨,老李拉了一车栗。老罗人称大力罗,老李人称李大力。老罗拉梨做梨酒,老李拉栗去换梨。
拉梨的是1.(),而2.()拉的是栗。是3.()为了换4.()而拉5.()。
四.问答题:请写出该句的可能2种解释或含义。
好读书,不好读书。
试题的参考答案如下:
连线题,每题10分,总分30分。1).DCAB 2).DACB 3).CADB
选择题,每题10分,总分30分:1).A 2).A 3).A
填空题,每空5分,总分20分:1).老罗 2).老李 3).老李 4).梨 5).栗
问答题,总分20分,答对一题得10分:
1).好(hǎo)读书 不好(hào)读书;即:能够很容易就可以读书,却不喜欢读书。
2).好(hào)读书 不好(hǎo)读书;即:很喜欢读书,却不容易读书。
3.预期结果和分析
在拟对中文阅读的试验中,被试一和被试二分别代表着熟练的阅读者和生疏阅读者,而两组被试又再次被随机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这种分组首先体现了阅读者在面对不同难度材料或不同熟练程度阅读者在面对相同难度时的差异性。熟练者预期能在较短的反应时间内完成相对较高正确率的试卷,生疏者则反之。其次,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区分,通过主观上对于语音的介入做出规定,可以通过其影响追溯语音在阅读中的作用。在简单层面预计语音的介入影响不大,但在困难阅读任务中却会发挥作用。
预期的结果是期望能证实该种实验的假设。因为实验拟定时就考虑进了阅读者的生疏程度、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阅读时间的控制、语音介入的控制等因素。所以预期结果分别应为:即不同熟练程度的阅读者在字词等简单层面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差异并不明显,所以语音介入与否并不能再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阅读的反应时间和正确性。而在句子段落等较为困难的阅读任务中体现较大差异。而且由于出现了控制组和实验组,所以,语音作用于阅读的过程并对其造成影响较为显著。
参考文献
1. Hardyck, C. and L. Petrinovich.1970. Subvocal speech and comprehension level as a function of the difficulty level of reading material.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9.64-652.
2. Seidenberg, M.S. 1985. The time course of phonological code actuation in visual word recognition. In D. Besner, T. Waller and G. MacKinnon(eds.) Reading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Volume 5.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9-252.
3.金志成:在汉字知觉识别中字形和字音作用的实验研究,载《心理科学》,1995,18,3:129-138.
4.彭聃龄:《语言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93-303.
5.谭立海:语音转录在阅读中的作用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1.45-52.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