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5-05-30庄怿
庄怿
内容摘要:本文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从其重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日常教学尝试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和优秀道德品质形成的双赢的途径。
关键词:德育渗透 语文阅读 教学方法
北宋时期司马光曾有过如下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古语亦有言,人无德不立。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让其在此期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难题。由此看来,德育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而中学语文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其一,正如韩愈所言,“文以载道”,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篇目,内涵丰富,体裁多样,语言优美,更契合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加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其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完成语文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目标。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可谓刻不容缓,但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存在问题:教师孤立地谈德育,重说教,而轻感悟。学生不理解,不买账,学习兴趣低,教育效果差;在德育过程中,过分重视社会的期待,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语文内涵的多样性,导致德育的假大空,雷声大雨点小,带给学生的良性影响几乎为零。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首先应当要意识到,德育的崇高和语文的多彩是可以共融的,集体与个人、大爱和小情并不对立,如此,方能事半功倍。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吃透文本,抓住德育渗透点。
语文阅读文本中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它们以独特的构思、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启迪学生的智慧,润泽他们的心灵。要有效地加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做到行之有效,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充分备课,熟悉阅读文本,明确本堂课的德育渗透点,并在教学内容和环节中寻找其和德育渗透的最佳结合点。比如,《背影》一文,朱自清先生用平实的笔触记述了他和父亲之间感人肺腑的故事,诠释了父爱如山的伟大,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亲情的可贵并学习感恩父母;《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的内容,其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中学生养成终身的修身自省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故宫博物院》,真实再现了故宫的雄伟壮丽,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精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都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自豪,学习本文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第二,细品慢读,在品读中渗透德育。
注重朗读。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对句逗,读出感情,能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把握阅读文本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在品读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比如,在《黄河颂》一文教学中,朗读便是重要的一环,全诗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节奏鲜明,情感奔放,在配乐朗读中能很好地让学生感受到黄河一往无前的豪迈气势、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英雄气魄,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咬文嚼字。文本中的重要字词是理解文章的钥匙,适当地咬文嚼字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心,领会德育内涵。比如,《亲爱的把爸爸妈妈》一文开篇,作者聂华苓引用了萨特的一句话,其中用了两个词来形容自关于南斯拉夫克拉库耶次小城的记忆:沉重,美丽。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7000多人遇难,其中甚至有300个孩子,这份记忆是沉重的,这段历史是沉重的; 但在此中,南斯拉夫民族的英勇令人动容,这是血雨腥风的残忍下的美丽。牢记屠杀,是为了以史为鉴,让灾难不再重演,歌颂人民,是为了痛斥刽子手,也是希望这样悲壮的英勇再也不要重现。这两个简单的词看似矛盾,但却殊途同归:要和平,不要战争。抓住这两个词,能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把握文章寓意,接受思想熏陶,从而达到在阅读中渗透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人物品析。许多阅读文本中的正面人物形象都有值得学生们学习的品质,或是高尚的品格,或是美好的心灵,或是豁然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剖析人物形象,可以提高学生对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比如,木兰的不慕名利,夸父的执着不懈,唐雎的不畏强权,都能够给学生以美好心灵的熏陶,从而以此美好为榜样,努力前行。而许多反面人物同样深刻鲜活,作者在生动刻画他们的同时也在讽刺批判。比如,契科夫笔下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小说刻画了他在极短时间内态度的五次变化,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变化前后,态度自相矛盾,对比鲜明。极强的讽刺效果将这一善于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走狗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深刻挖掘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能以人为镜,从而达到正身自省的教育效果。
第三,空白延伸,在感受中渗透德育。
抓住阅读文本的留白处,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大胆的想象,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教育效果。譬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英子问爸爸能否到学校去参加她的毕业典礼,病入膏肓的爸爸看着英子,“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此处看似是闲笔,实则含蕴丰富,需要用心品味。在此处教学中,便可引导学生思考:父亲为何突然转过脸不看英子了?如果你是导演,请你来拍这个细节,想象一下父亲此刻的神情。由此便能引导学生了解父爱如山的深沉,拥有时是幸福,且行且珍惜。
同时,要做好文本阅读的空白延伸,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还可以适当借助外力,比如,播放歌曲、短片、图片等,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感知氛围,以期让学生能够更好接受。比如,在讲授《邓稼先》一文时播放《中国男儿歌》,让雄壮激昂的旋律调动起学生的热情,并为学生讲授歌词中“燕然勒功”的典故,引导学生感受邓稼先们在戈壁滩上的无私奉献一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保家卫国,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再比如,在讲授《丑小鸭》时对安徒生的生平经历进行延伸阅读,引导学生了解丑小鸭形象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这是安徒生的自我写照,生活本身就是童话,要学会正确面对逆境,因为这也是人生的宝贵体验。如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思考而获得的收获便是德育渗透的最佳成果。
第四,活动拓展,推动德育内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的思想内化程度决定着学习的效果。在教学的同时,适当拓展相关活动,可以有力推动德育内化,加强德育渗透。比如,进行小练笔训练。学生可以续写故事、随笔读后感、试写颁奖词,在此过程中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观照自身,修身自省。比如,开展综合性活动。拓展阅读,活动交流,互相学习。在学习完《孟子二章》之后,可以集体阅读《孟子》精选篇目,畅谈自己对于“人性本善”、“舍生取义”等观点的认识,在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儒家思想的内涵,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而德育渗透也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加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者相辅相成。但在德育渗透过程中,还应当注意适度原则,不能够牵强附会、随意宣泄,要做到到位却不越位。对学生要以启发为主,润物细无声。多一份用心,多一些耐心,方能守望花开。
参考文献
1.吕福泉.语文教学重在育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7)
2.任晓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王洪军.立足语文课堂 实施德育教育[J].新课程学习(上).2012(02)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屏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