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京报》新闻评论版的特点

2015-05-30赵琳琳

今传媒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新京报京报言论

赵琳琳

摘  要:近年来,随着媒体的发展速度的加快,传统媒体的一些弊端更加突出。面对困难和挑战,以传统媒体为基础,开始探索以新闻评论为特色的新的发展方式,成为亮点。本文旨在以《新京报》的评论版作为模板,分析其特点并由点到面总结相关报刊新闻评论的规律,从而进一步思考我国报刊评论的发展前景和展望,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新京报》;新闻评论;评论版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1-0125-02

一、《新京报》评论版特色分析

《新京报》原是由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与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它于2011年9月2日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变更为北京市主管主办。该报是以首都北京为基础,向全国辐射,是全国第一家跨区域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日报。秉承“负责报道一切”的新闻理念和“积极、稳健、有见地”的新闻报道标准,从2003年11月11日创刊以来,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中完成了许多优秀的报道,赢得了社会主流价值的肯定,对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精英们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新京报》的评论功能更倾向于听众的话题,引导公众畅所欲言的探讨给出意见,也为市民提供了“意见的自由市场”。这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在栏目设置方面,除了社论固定以外,在一个固定的布局里面还有观察家、来信、议论风生、视点、第三眼、一家之言、时事漫画、微博大义、北京论坛、来论、马上评论、五洲茶座、国际观察和观点交锋十四部分。这些版块的评论来源有的是在一个领域的专家,有的是一些教师、一些员工、一些学生、还有小区居民等等。这些人不仅代表了它的受众,更是社会的公众。

2.《新京报》作为“意见的自由市场”,通过建造“评论版”这样一个平台,客观和公正的保证了相关的作者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同时,有些言论(包括社论)多次反映的是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或涉及社会文明进步的中国的主题,在这个“意见自由市场”里大家也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3.随着科技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数字工具为载体的新媒体也占据了一席之地。《新京报》的评论版在新媒体发展的洪流中也在与时俱进地做出了相对应的改变,比如开通微博,让受众可以更加自由和及时的发表言论,充实评论版的内容;开通电子报业务也可以使更多人足不出户就读到最新的评论或是通过受众像杂志社发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意见的发表。拓宽“意见的自由市场”的参与平台,使受众可以更公平的发表自己的言论。

二、《新京报》评论版的社会影响

1.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能。《新京报》是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与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合作的成果,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之下的新闻媒体,是代表党和人民的发声的喉舌,具有舆论监督与引导舆论的功能[1]。《新京报》评论版里面各版块的文章,对国内乃至国际的经济、教育、文化、政治、法律各个方面的评论,选取独有的视角,倡导政治廉明、社会公平以及法律的公正等,对社会种种方面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进行监督,从而发挥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舆论监督功能。

新闻评论的表述观点明确、直指要害,它能有效的承担起监督社会的媒介职责。新闻舆论监督是对社会不良现象在一些组织和个人的非法行为,违纪行为,和违反民意的行为,将不良现象曝光并通过新闻报道披露,抨击时弊,抑恶扬善,限制罪恶的蔓延。新闻舆论监督以其独特的公共性、独特性、功能性、效果性等方式产生,具有很强的公共威慑力。《新京报》的评论版与新闻报道是同步接轨的;据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新京报》披露的第一手的事件占网络热议的12.5%,其中一些代表事件还包括江苏邳州的土地纠纷冲突命案,山东威海看守所“针刺致死”,石家庄原市委副书记王亚丽骗官,蜱虫叮咬致死亡等;在刊发新闻的同时第一时间都在评论版配发了评论。凭借优秀的评论文章,《新京报》评论版成为第一个2010网络热点新闻和重大公共事务的舆论源头第一位,排在在新华网,新浪博客,天涯和中新社之前。

2.保证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公民的政治参与主要是在国家法律、政策和政府行为的实施中是否是公平的。媒体是一个检查和监督机制,除了更有效的政治参与,媒体还可以有效地帮助公民政策参与的公平和正义。《新京报》在同一时间向公众提供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教育、社会和其他类型的信息,它的评论版下设的各版块都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能够自由发表言论、表达意见的平台,并能吸收来自不同地区的声音,而且已经成为大多数人中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参与渠道。到目前为止,除了评论的话题,还有作者的身份和互动媒体方面,《新京报》不断扩大,以飨读者。

据统计,2013年 6 月至 2013 年 9月《新京报》评论版评论文章共498篇,该报评论员文章占了不到15%,可以见得大部分文章都来自的读者和受众的贡献。《新京报》这种做法可以帮助建立的权利意识,有助于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对提升受众的思想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新京报》的新闻评论,总是能抓住社会热点、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将人民的参与作为一个起点解决问题,用自己的独特眼光,冷静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3.对受众社会参与的启迪。公众的参与,也被称为民主参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与媒体集中垄断达到新的程度,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中提出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该理论认为,受众是权利的主体,同时提出对受众的媒介接近权、知情权与传播权的保护。

《新京报》的评论版更多倾向于设置受众关注的话题,引导公众作为权利的主体就此进行探讨,同时也给市民提供平台发出自己的呼声。这些体现在如下几点:(1)《新京报》评论版的时事评论,大多采取的是多种方式结合,比如采用漫画的形式、和互联网结合等等。用新颖的方式吸引受众大胆发言,积极参与;(2)评论版中某些评论是同本期中相关的新闻一起发刊,这就增加了新闻的深度性。所以,《新京报》评论版可以在时代发展中披露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时代的发展中,紧跟节奏;又能够紧密的和受众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从而可以代表更多的受众发出自己的言论,维护受众能够参与社会生活的讨论的权利、为他们“立言”提供平台;(3)新媒体是实现受众参与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互联网建设的开展,发展新媒体,势在必行。《新京报》的评论版也推陈出新,依据互联网开通了官方微博,建立了网络受众参与的新平台。官微可以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使受众与媒体沟通更自由,同时实现受众自己的权利如传播权和媒介接近权。

三、从《新京报》探讨我国报刊评论版的优化思路

从《新京报》的评论版特点我们可以得出,《新京报》的评论架构是比较完备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版面比较闷,文字太长。而当前报纸评论版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对社会的反思过于片面,缺乏深入的认识,缺乏与读者之间的协调与相互之间的作用,缺乏对评论版的准确定位等问题。中国的报刊评论不仅应该更好地发挥其自身舆论作用,而且要坚持从观念到实践的系统优化。

1.量身打造自身定位,明确自我特色。报刊新闻评论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添加自我特色,进行差异化竞争,是拓展报刊自身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一种合理规划。很大部分的报刊评论版过于重视行文而忽视了对自我特色的把握,这是不根据自己现有的资源、受众的特点、评论版之于报纸的关系,以及评论版与其他版面的关系种种进行明确的定位所导致的,这样会形成表达的形式不同于其他评论版的性质。简而言之,准确把握目标受众是报刊评论版专业性考察的重要标志。

2.巧妙合理编辑,重视读者来论。主流社论可以反映一家报纸的权威性与影响,读者的来论也是其具有竞争力的一大特点。但是目前仍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存在于读者来论中:首先是不强的意识形态的言论,而一些栏目的内容只是反映了表面问题,并没有对内在问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其次是读者言论的互动性亟待增强,所有这些都提醒我们,作为评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读者来论上,它其实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词。报刊评论版应该在稿件的征集方面拓宽信息来源,为促进编辑和受众的互动应采取更加有效合理的手段,从而达到来论平衡并增加观点的多样性的作用。

3.改善记者休假制度,重视深入调查。新闻媒体在已有或其他媒体的报道之上进行二次报道,这直接导致了选题的雷同和缩小,然而这种做法已经成为我国评论版中最普遍的一种[1]。然而,对事实忽略一步的核实,也会因为事实不准确导致意见的偏离。现在已经有新闻媒体意识到此,开始从记者的休假日期上面着手,例如给记者约半年的时间专注于某一事件的深入调查,这样可以使记者从繁重的采访工作和工作考评中暂且抽身,能发现比较有意义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如果这个假设能够扩展到新闻评论版上,这会让新闻评论成为履行监督社会事务职责的有力筹码。

4.重视言论和外包装。言论是报纸的和灵魂与旗帜。一个成熟的主流媒体,一定要重视言论建设,而且要把言论当作是报纸的中心内容认真经营[2]。报纸不但是信息的中心汇总,也是观点发表的平台。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加快,大数据时代到来,受众对于媒体的要求不仅是从中获取信息,他们更希望从信息中获取新的思想和先进的观点。新闻评论版想形成独具特色的自我品牌,内容是其最重要的竞争筹码,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的表现形式与手法[3]。目前,一些评论版存在对外部包装设计不够重视的问题,还有的评论版不包含内报头、栏头,而版面设计缺乏张力则会导致读者失去阅读兴趣;评论版需要对视觉识别系统进行优化,对图像的布局进行管理,实现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新京报》的评论版在媒介多样化进程中显露出独特的理念和追求。《新京报》以评论国内事件为主,重视题材多样化,在报道北京市内事务的基础上放眼全国,同时对国际事务也表现出快速的反应。在写作上注重开门见山的方式,在标题中即会体现对特定人群的报道,表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在结尾处呼应开头,或是利用文字的延展巧妙引出下一个议题,语言简洁明了、用平民化叙事口吻投射庄重大气的整体风格。对于国内发生的基层与民生问题,往往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对于新近热门事件则重视引导舆论,平衡意见。在今后的发展中,《新京报》评论版应扬长避短深化内涵,拓展外延树立品牌,贴近广大百姓生活的同时不忘为读者提供有思想的文章,从细微处入手来发挥其舆论导向性。

参考文献:

[1] 互动百科.[EB/OL].http://www.baike.com/wiki/%E3%80%8A% E6%96%B0%E4%BA%AC%E6%8A%A5%E3%80%8B.

[2] 李舒.我国报纸评论版的优化路径探析[J].现代传播,2013(3).

[3] 席雪浪.民生新闻的深入浅出[J].新闻世界,2009(7).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新京报京报言论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全国结婚率“五连降”
他们的言论
《每日电讯报》和《新京报》关于十九大新闻评论的比较
《新京报》早期营销策略检讨
现场实时视频直播:《新京报》两会报道的媒体融合实践
视频直播给《新京报》新闻生产带来的改变
《光明日报》与《新京报》南水北调报道的新闻图式分析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