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教育用爱教学生
2015-05-30涂小燕
涂小燕
本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目标,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我认为首当其冲的是德育渗透,这是农村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更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用爱心把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科学社会人文精神统一起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下面我就农村教学中的现状以及我是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做一阐述。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城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和父母一直生活在一起,孩子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在农村,情况就不太理想了。
由于生活的压力,许多孩子的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孩子就成为留守儿童,有的被寄养在叔叔、阿姨家,有的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受不到父母的直接教育,缺乏温暖和真正的关爱,有的只是近亲教育或隔代教育。其结果,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思想散漫,玩心重,行为随便,语言不文明、性格倔强,目无尊长,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求精湛,敷衍了事,在遵守社会公德等方面也是不尽如人意。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的成绩也很好,但自我意识太强,对于别人的话,很难听进去。这样,从家庭的德育而言,农村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二、利用教材渗透德育
《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各学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具有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目前所使用的仁爱版语文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接受,越来越贴近生活实际,许多教材内容都遵循着学科中渗透德育的原则,蕴藏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可以说,仁爱版语文是德育的好教材。但是,语文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往往不是现成的,而是要靠教师去挖掘的。在教学中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
1.文明用语习惯教育
由于农村孩子受家庭生活的影响,部分学生的言行不太礼貌。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教授了许多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文明礼貌用语,如,请、对不起、谢谢、你好等。这些语言我们都渗透在平常的教学中,用它们来进行对话,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运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长期使用文明用语,对养成礼貌习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亲情、友情以及感恩教育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引导和提醒,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更让学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如,在教师节,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贺卡,画些画,并写上祝福语:教师节愉快!在母亲节、父亲节更可写上:我爱你,妈妈、爸爸,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爸爸……就这么一句短短的祝福语,能使人心旷神怡。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和想象力,而且还让他们懂得尊敬师长、关心别人,感恩周围的一切。
三、借助日常琐事渗透德育
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关于親情、友情、环保等话题之外,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也可以进入我们的课堂。只有善于联系实际,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才能做到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做法。
有一次我走进教室,虽是晴天,但室内日光灯却开着,必是清晨早读后未关掉,我就说:今天天气很好,同学们认为要不要开灯呢?学生都表示应该关灯,并就关灯的好处交流了自己的看法。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却是一次结合实际的德育。只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积累这样的课堂素材,找准一个合适的契机和切入点,随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我想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总之,崇高的德育思想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日之功,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恒,慢慢渗透,才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而要真正搞好农村教学中的德育,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是我们每个农村教育工作者值得探索的课题。最后以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