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而觉之:书籍设计中的复合视觉传播属性
2015-05-30王瑄
王瑄?
摘 要:书籍设计属视觉传达设计,是将人类精神文化转化为物质载体的结构和形态的设计。笔者以为今天书籍更重要的功能是复合传播,书籍的设计由表及里、从内容到形式、从文化内涵到设计元素不仅给读者一个接受书籍内容信息的过程,还能带给读者感官一种与内容适配的视觉信息,做到信息传播的完整统一性。
关键词:书籍设计;复合;信息;视觉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1-0095-02
“设计是人类营造生活环境,不断把它们一一完善的智慧”[1]。它也是我们人类认识探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书籍设计属视觉传达设计之一种,它可触、可阅、可感,是将人类精神文化转化为物质载体的结构和形态的设计,是智慧的另一次设计展示和视觉传播。
一、复合传播:书籍设计的本质
信息在传播中能否被接受或接受程度,取决于双方共同的经验区域的大小,因此说书籍的传播效果与传受两方的文化基底有密切关联。笔者理解发展到今天的书籍更重要是具有复合传播的特征,书籍的信息源实际包括:书籍作者和书籍设计者,作者是第一位信源,负责文字内容信息的延展创造,设计者则是为书籍内容信息做视觉信息传达的第二次创造。因为如果从书籍设计的完整意义上来认识,可以讲,没有书籍设计就不可能有书籍的完整呈现,即使把“书籍设计”狭限在美术范围内,没有书籍设计,书籍也将流于简陋而缺乏美感。被誉为日本设计界的巨人的杉浦康平(SUGIURA KOHEI)先生认为,“书籍设计是有生命的‘造型”、“书是将信息视、听、触、嗅、味五感活性化的宇宙。[2]”设计师把书籍设计艺术提高到人文哲学高度,注重书与人之间微妙的传感效应,并以东方人对宇宙的宏观体验滲透到现代设计中,用传统精神创造出设计的新的视觉传播形式。
国内著名的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先生说:“书籍设计者单凭感性的艺术感觉还不够,还要相应地运用人类工学概念去完善、补充”[3]。工学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原著触发的设计构思,它构成读物的启示连接点;其次是在此基础上对文字、图像、色彩等进行创造性的复合,以理性思维介入创制出具有全新风格特征的书籍形态;最后,进入工艺流程,考虑适合的工艺制作,最终实现书籍整体形态设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的解读是吕敬人先生指出了书籍设计中感性思维与理性思考的相互完善和补充问题。具体理解为书籍设计并非对出版物的表层装饰,也绝不仅限于在二维空间里对图像、文字、色彩的编排做构思,它更应该像是营造一个立体文化空间。构筑书籍这所文化空间,外在和内在皆要形神兼备,设计者首先需要将内容进行理性梳理,领会书籍内容的文化内涵以及它所传达出来的气质与品格,然后将内容的精神气质贯穿至具体的书籍设计中,寻找较为准确和具有创造力的设计语言,确立与之适应的设计风格,因此一本完整的书籍应该是立体与平面、理性与感性、内容美与形式美等相结合的复合设计。通过智慧的信息编码和空间布局,产生艺术韵律的变化,凝固的空间随之流动起来,在空间艺术中充分感知时间,充分探询书籍媒体的复合信息传播本质。
二、信息编码:设计元素的统一
就书籍设计本身而言,书籍从外部视觉角度呈现为一个六面体,六个方向的平面所组成书籍的立体形态,它可平放可侧立,可平视可俯视。书籍的设计在工艺发达的今天更表现为一个立体的、多层面、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工艺的进步提供给书籍设计装帧以更大的空间。书籍在具体的形态设计中涉及到的基本要素有:封面、封底、勒口、护封、书脊、环衬、扉页、目录、序、篇章页、后记、跋、内文版式、页码、插图、摄影图像、字体、字号、版式、切口等,具体印刷制作过程中还会考虑到选纸、用料、开本、精装、平装、特种工艺等要素。诸多要素的设计考虑如同对众多信息的编码,它们共同构成书籍的完整性,所以各细节要素应当纳入设计的整体结构中进行统一配置,才能在整体设计中综合焕发出比单体元素设计更大的视觉表现张力,随着视觉的流动不同平面从前至后、由表及里、从外入内呈现不同画面,每一部分都进行相应设计,在整体风格气质和谐一致的基础上作微妙变化,在统一和变化中给人以视觉的不同体验,以此构成视觉传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具体体现为:书籍设计通过封面、环衬、扉页、篇章页……步步接近正文。这一连续的视觉体验过程,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犹如游览中国式园林的过程:由封面扉页一般的园门层层转折进入园中,曲径通幽进得园中逐步见到前言、目录等,又透过篇章页、图片这样的窗牖看到正文文字中所记承载的楼阁亭台的形象、草木花树的环境等内容。当然在这种由外入内不断行进的流动赏析过程中,文化观念与思想精神应当贯穿始终,才能对受众能产生足够的影响力,从而产生认知、感情、态度以至行为方面的影响,达到书籍信息复合传播的目的。
就书籍设计中的文字设计而言,文字是书籍最核心的内容表现,因此文字设计要素犹为重要。西方对字母文字的设计由来以久,他们十分重视字体设计并将字体作为独立的有生命的符号与内容一起设计,努力使独立具有一种强烈的构成美和秩序性。对于丰富复杂的中国文字来说应该具有更大的设计空间,书籍中封面文字固然重要,但内文中的版式、字号和页码、字间距、行距等的设计也应当给予封面文字同样的重视,同样要作为全书文字系统的统一设计来做全方位的考量,以理性思维介入力争做到配合书籍内容一起体现图书整体的气质、内涵和风貌。杉浦康平先生曾经说过“……余白中充满了气的流动,是天地万物中潜藏的一种动力。”书籍中文字的设计也可以充分考虑留白,赋予东方中国人的审美:“疏可走马”、“潜虚半腹”、“计白当黑”……在适当面积的留白作用下,文字内容容易引发视觉注意力成为视觉中心,引导阅读,给书籍的“阅”与“读”更多时间与空间上的方便。这些综合要素最终会在设计师的设计中努力达成:到位的书籍形态、严谨的文字编排、准确的图像选择、和谐的色彩配置、有规矩的构成格式、有气韵的视觉旋律、个性化的纸材运用、先进的印刷制作工艺等,达到书籍美学与信息传达功能和谐统一的传播效果。
三、文化意识:信息传播的立场
一本书籍的设计理念、文化内涵、艺术品位和人文关怀是书籍设计中的整体考虑,笔者在十几年的书籍设计时间里,深切体会到在吸取西方现代设计意识与方法的基础上,必须努力构建出与本民族文化相对应的现代书籍形态设计体系,世界上没有绝对标准统一要求的美,中华文化应该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地域共存。在中国文化的漫长滋养过程中,中华文化独特的文化价值、美学观念等已植入身心,在设计过程中会有意识将通过象征性的图形、符号、色彩等来暗喻书籍中的人文信息,将知识信息结构化,自然带入,形成独特的艺术设计语言。这样整本书籍从文本到设计,从平面到立体,从整体到细节便充满着时间、空间的延伸和戏剧性变化,统一与变化和谐地贯穿其间,以此产生艺术韵律上的变化,恰好也符合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六法之说中的首位:“气韵生动”,可见气质风格与精神穿透力在设计中的重要性。整本书的设计从内到外不仅给读者一个接受书籍内容信息的过程,还能带给读者感官以一种与内相适配的视觉信息,做到信息传播的完整统一性。
综上所述,将一本书包含的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进行凝缩、编织成形,就是将整本书看成一个完整体。安东·契诃夫说过:“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衣裳,面貌,心灵,思想。” 一本书也应该同这样的一个人一样。设计师应该在感性基础之上建立正确的观念,用理性思维分析书籍设计,使本质的东西得到充分突出的表现,体现它根本的信息传播属性,这是书籍设计的主要课题。书籍设计者不应拘泥于束缚发展的模式,生活与艺术无不如此。今天新的传播方式的发展导致了书籍的一些危机,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书籍已不再是传播媒介的主角,但它目前还是以物质的形式来传达信息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书籍设计仍然在向人们展示着传统和未来,准确传达书籍内容信息并获取人们的视线和内心,不断让读者领会和传播追求真知。设计师和读者就是要共同赋予书籍这种媒介最好的感觉:“以珍惜信息的态度来理解书籍的魅力”[1]。
参考文献:
[1](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吕敬人.吕敬人书籍设计[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艾涓]
传媒资讯
新媒体投资机会何在
媒体聚合平台的成长空间还有多大?到现在为止,移动端新闻聚合类媒体已接近瓶颈。其用户获取的能力近乎枯竭,但用户的使用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聚合平台在数量上的扩张已面临瓶颈,但在精细化方向的扩展正当其时。同时,资讯的生产商将迎来一次更好的发展机会,对于拥有较强资讯生产能力的厂商来说,由于更多渠道的打开、平台的开放,生产商会成为下一轮媒体竞争的主角,因为最后留住客户和吸引客户的仍然是内容。长远来看,在渠道和平台充分开发、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媒体决胜就在资讯的质量和生产能力上。竞争已进入到以内容取胜的阶段。
(选自: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