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事件的平衡报道与新闻专业主义实践

2015-05-30王中敏

今传媒 2015年11期
关键词:提取

王中敏?

摘  要:文章选取“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相关报道内容为研究对象,从框架理论和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角度分析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平衡性原则的把握,根据框架理论对报道内容分为不同框架单元,回顾此次爆炸事故的过程及传播途径,对媒体的报道倾向进行内容归类分析,同时关注公众话题分布情况,以探讨新媒体环境带来的公民话语权的转变对新媒体的新闻实践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突发事件;平衡报道;新闻专业主义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1-0038-02

当今社会是一个喜欢围观突发事件的社会,人们对于涉及教育、安全、交通等议题的突发事件格外关注。文中对突发事件的定义采用徐学江老师的观点,即突然发生、出乎人们意料的事情,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1]。因其“突发性”,重大突发事件总能迅速产生巨大冲击力和震撼力,在极短时间里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大众对突发事件有强烈关注度,有权对突发事件原本面貌进行了解,文中对媒体的选择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媒体从业者囿于经济、政治等原因做出妥协,有的甚至违背新闻专业主义的初衷。新闻专业主义总是被媒体从业者“选择性认同”或“部分执行”,这种“碎片式”存在,在新媒体环境中是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对突发事件这一重要议题,研究关注有两点:1.新媒体环境中,媒体如何在新闻平衡性方面建构事件过程的;2.公众话语权与新闻专业主义实践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1.框架理论。框架理论借用其他学科并在新闻学理论应用中发扬光大,最早由人类学家贝特森于1955年提出,新闻学中框架思想主要来源于社会学家戈夫曼对框架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关于人们如何建构社会现实的研究领域”[2]。文中用框架理论来分析媒体从业者如何对突发事件进行选择事实、组织事实、建构事实,以致于最终左右受众对事件的理解和认知。由此可见,媒体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凸显”的结果[3],体现的是媒体的价值立场和经济选择。

2.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职业规范,核心理念是客观性和独立性,新闻专业主义作为一种严格的专业准则和理想,指导新闻工作者的实践活动。首先,客观性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其次,独立性又要求新闻工作者的立场做到中立,不受其他因素所影响或左右。新闻的平衡报道就属于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的要求,文章从平衡性视角探讨突发事件的报道的原因在于,当今的媒体环境新闻失衡现象严重,不利于受众获取客观的事实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

文中以2015年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为例,使用框架理论,选择相应的新闻文本,对文本的报道框架设置不同的框架单元,对涉及的不同的框架单元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文中所使用的框架单元主要有事件原因框架、公众情绪框架、问责框架、人文关怀框架、事故定性框架、救援框架、事故影响框架等。文中选取的新闻文本的时间从2015年8月12日至2015年8月23日,对传播过程以及媒体报道进行分析,探讨媒体在新闻报道时对平衡理念的把握及变化。

公众情绪框架包括三点:1.社会公众对此事件主要关注什么?情绪是怎样的?(如愤怒、悲伤、震惊等)2.该事件受害者以及与受害者相关人员的情绪反应是怎样的?3.与该事件相关人员(如管理者)的情绪是怎样的?

问责框架包括三点:1.政府是否要为此事件负责?2.有无具体单位或个人为此事件负责?3.相关受害者的经济上的赔偿或其他相关抚恤等。

人文关怀框架包括三点:1.是否涉及与事件相关的受害者或家属的生命、生活?2.是否有现场照片或者其它的能引起公众感情共鸣?3.该事件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怎样影响?

事件定性框架包括两点:1.事件发生原因由何引起?人为因素还是非人为因素?2.事件定性为事故、自然灾害还是其它?

救援框架包括三点:1.政府或者有关单位的救援方案或处理方案是怎样的?2.政府对事故中受伤人群(死亡人群、失踪人群)的拯救态度或情况是怎样的?3.志愿者或其他社会组织对事件有怎样的行动?

事件影响框架包括两点:1.事件对企业或者政府造成了怎样的经济损失?2.事件对相关个人带来怎样的经济损失?

二、研究发现

1.“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过程。2015年8月12日23时34分,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文中对此次爆炸事故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事件发生期(8月12日),报道主要以快讯等形式以及网民以微博微信等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形成舆论;第二阶段:事件蔓延期(8月13日至8月14日),媒体此阶段的关注点主要是救援、伤亡、影响等议题,社会的舆论关注度以及情绪的变化呈上升趋势并在13日达到峰值;第三阶段:事件平缓期(8月15日至本文选取的样本时间即8月23日为止),媒体对事件报道的议题主要在事件原因调查、事故问责、政府行为、事件影响等方面,事件渐渐淡出公众舆论话题中心。

2.传播路径。8月12日晚天津港瑞海物流公司危化品仓库发生爆炸,新浪微博@背影YE销魂、@想念Tequila等用户陆续发布爆炸相关信息或图片引发网民关注。8月13日凌晨,@头条新闻、@人民日报等蓝V相继转载发布爆炸相关消息,@范冰冰、@唐嫣等名人明星转发相关微博,国际在线、凤凰网等媒体对事件加以报道,天津爆炸事件舆情热度迅速上升。爆炸事故后,习近平、李克强作出指示批示,天津市政府自8月13日开始每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最新伤亡情况及其他事故相关事宜,财经网、澎湃新闻网等媒体进行跟踪报道,网民亦对事件持续保持关注。目前,爆炸事故起因、涉事企业幕后控制人、受灾民众如何救治善后、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等问题仍然是媒体及网民关注的焦点,预计天津爆炸事件的相关舆情将持续发酵。

3.媒体报道倾向分析。2015年8月12日至2015年8月23日,媒体关于“天津‘8·12爆炸事件”的新闻报道约796000篇,报道的主要网站为:中国新闻网、新华社、新华网、中国青年报、中国经营报等网络媒体。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关键词提取、主题聚类分析,可知其倾向性如下:

事件发生后,报道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爆炸事故和伤亡情况的新闻数量占26%,另外是报道救援及善后工作和官方回应的新闻各占21%、18%,对涉事企业及对居民区的影响占比较少占9%、7%,其他类别新闻占3%。媒体报道框架主要是“事件的定性的框架”,对事件的定性是“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同样在“7·23温州动车事故”中,官方媒体的受骗报道将其定性为“交通事故”。在事故发生后,救援框架特别凸显出来,官方媒体表达的重要话语就是积极展开救援,同时“问责框架”和“官方回应框架”也被积极构建,体现政府和领导对此事件的态度和重视程度。“问责框架”一般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和对事件处理后被大量使用。

媒体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对消息的披露,一般遵循的过程是醒目的头条标题引起受众关注 ,接下来的事件详情介绍中常常以大量图片文字,详细描述新闻事件。顺应受众心理,首先带入新闻现场图片和最新灾情详细报道,同时搭配几则事件侧面消息的组合,对背景资料的选择,让受众可以广视角、深层次的解读事件。

4.网民话题分析。2015年8月12日至2015年8月23日,网民关于“天津‘8·12爆炸事件”的言论有2217万条,言论主要来自新浪微博。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关键词提取、主题聚类分析,可知其倾向性如下:

在网民关注话题中,传播天津“8·12”爆炸事故和致敬天津爆炸事故牺牲消防战士的言论占比较大,占比为26%、17%;其后是有关天津爆炸事故死伤者人数和认为指挥灭火不当导致消防员无辜牺牲的言论,占比为14%、12%;质疑政府危机公关和涉事企业的言论占比为11%和9%;责问爆炸地点离居民区近的言论占比为7%,其他话题占4%。网民关注框架里事件发生初期主要是爆炸的新闻,随后是对伤亡以及救援情况的关注,随着事件的发展,网民的关注框架转移到到伤亡消防员的致敬,并且伴随着对政府处理危机能力的质疑和事故问责框架的持续关注。我们可以对比2011年7·23温州动车事故,网友关注的框架主要是事故信息、对事件的质疑和对伤亡者表达人文关怀,看来网民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关注的话题框架变化不大。

三、结 论

在以往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各方话语权的失衡、媒体在编码中掺杂着非理性情绪、信息源未经核实随意引用等,随着新媒体的繁荣,网友对议题参与更加活跃,甚至许多新闻来源于网民提供的信息,虽然传统媒体在现代社会环境依然是官方话语的代言者,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中我们在责问的同时也要看到进步,传统媒体的报道框架还是相对平衡的,对事件定性、救援方面有积极客观的呈现,新闻从业者在新闻报道方面首先遵循的是“客观性原则”,即新闻报道按照不偏不倚的程序。

研究发现突发事件发生时,传统媒体建构的官方对事件的定性、积极的救援、事故问责等框架,总伴随着公众(广大网民)对事件的质疑、谴责等负面情绪,新媒体如微博的力量,对传统媒体的话语权有一定的约束力,形成一种公众(民间)话语平台。公众话语权与媒体话语建构之间双重互动对当前新闻专业主义实践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本文中对报道内容的选择限于时间原因,存在一些不足,对样本的选择以及对新闻框架的分类都有待完善,对于媒体在突发事件新闻平衡报道方面的实践如果能从同类事件的纵向比较,结果会更加科学,同时在突发事件中官方话语框架的变化也是值得详细探讨的一个内容。

参考文献:

[1]徐学江.突发事件与国家形象[J].中国记者,1998(9).

[2]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台北三民书局,1999.

[责任编辑:东方绪]

猜你喜欢

提取
射击痕迹的寻找和提取
滨州市沾化冬枣核中活性多糖的提取
茶色素生物活性及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木犀草素提取工艺的研究概况
现场勘查中物证的提取及应用
浅谈涂料墙面上汗液手印的显现和提取
土壤样品中农药残留前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学生开展DNA“细”提取的实践初探
浅析城市老街巷景观本土设计元素的提取与置换
虾蛄壳中甲壳素的提取工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