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多民族国家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

2015-05-30苏曈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国家认同

苏曈

摘 要:“冲突论”是对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研究中的一个主要论断,这个理论派别认为,在多民族国家内部,个体的认同危机是其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形成的冲突带来的。但这只是简单地把两种认同看做是矛盾对立的事物,忽略了另外很重要的一面。从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来看,它们之间虽然存在张力与冲突,但是更多的是一种和谐共生关系。

关键词:族群认同;国家认同;多民族国家

近年来,学者们对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产生兴趣并广泛关注,意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所带来的矛盾、冲突与危机。以奇格蒙特·鲍曼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矛盾冲突,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视为非此即彼、互相矛盾和对立的事物。笔者认为这样的认识过于简单,而本文将针对“冲突论”命题的核心内容展开分析批判,补充说明二者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一、“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

在对冲突论进行批判之前,需要对其认同研究中涉及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作一个简单说明。

(一)族群认同

族群认同有两种内涵,即对内认同与对外分界,这属于文化认同。其一,对内认同,代表的是对自身所在的族群文化的接受与认可,在感情和心理上趋同,在族群内部形成一体感,让这个范畴内的区别看上去很小,构建一个同质化的内部世界,使得该族群成员团结起来,凝聚在一起,形成集体力量;其二,对外分界是与别的族群之间相区别,让这个范畴之间的区别看上去很大,构建一个异质化外部世界,通过分界以及他者来强化认同,这就形成了一种防护力量。

(二)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一种政治认同。是公民对自己国家的认知与情感,以及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存在两个方面,即成员认同与国际认同。并且,需要在有其他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国家内的个体才会获得一种“我属于哪个国家”的身份归属感,确认自己属于这个国家,对这个国产生家的归属感,并将自己区别于其它国家的人。当然国家的主权独立性也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承认,否则也无法支撑个体对国家的认同。

二、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论”

(一)“冲突论”

冲突论观点认为,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多民族国家内部难以调和的问题,甚至一些社会事实证实着族群认同正在挑战着国家认同。英国社会学家奇格蒙特·鲍曼指出,要实现国家整合,就必须使得族群边缘化,削减族群认同,抛弃族群特性,形成对国家统一的认同情感,这对国家合法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1]。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族群认同以及其他次国家认同的存在在持续解构着国家认同,威胁现代国家的建构与发展,从而引发国家内部危机,这都是族群认同引起的[2]。而国内研究认同冲突的学者们,则将研究方向放在边疆治理上,认为国家需要通过进行族群政治整合来提升国家认同程度,以此消解族群认同。例如周平提出要淡化族群之间的界限,弱化单一族群认同,采取区域主义的边疆治理方式来促进族群整合,从而加强国家认同[3]。

(二)对“冲突论”的驳斥

首先,从理论上来看。

第一,认同具有多重性。认同是不同群体与个人在文化建构的基础上的多元的主体选择。人们可以同时属于不同的群体和集团,如家庭、族群、国家,等等,由此产生的认同也是多重的,共存于个体的观念意识之中。冲突论的论点指出,族群成员应该只拥有一种以国家为前提的国民文化,以此取代群体成员的族群认同,用这种简单粗糙又不合常理的方式解决多民族国家内部的认同问题。但是被他们忽略的是,族群认同深深地植根于族群成员的认同结构中,是可以与其它认同多重存在的,并非不能共存,更不会被压制或消除。

第二,认同具有情境性。现实中,我们经常会根据不同的情景状态,突出认同中的一种,这是随情境的变化而调整的,并不意味着一种认同的出现就要取代之前的认同状态。事实上,除了情境性,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在不同情境中还有优先级序之分,通常来看,国家认同一般处在认同的最高层级,优先于其它。正如费孝通在说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级序性时所指出的,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即使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将其看做是国家认同的层次也是要高于其作为民族认同的层次[4]。

其次,从实践上来看。一些研究者得出族群认同是社会分裂、国家动荡以及国家认同建构的罪魁祸首的结论,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族群认同的兴起、增长背后深刻的社会背景因素。在现代多民族国家里,各族群对社会资源占有量的多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某些族群的利益受到侵犯,资源遭到挤压,有可能就会使得其成员进行反抗与斗争,从而成为某些造成国家安全问题的根源。

三、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共生”关系

虽然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表现出了矛盾和冲突,但是并不能以偏概全地说这就是两者之间关系的主要表现,他们之间更多地是一种和谐与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在一个典型的彝族村寨——松子园村有着深刻的体现。松子园村,隶属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全村村民95%都是彝族,有着非常浓厚的彝族文化特色。

第一,在族群认同方面,首先,松子园的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化。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能熟练使用本族群的语言进行交流。日常交往中几乎都使用彝语,即使是外出打工的人回到松子园,也是使用彝语。其次,在他们的信仰体系中,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敬奉天神、山神、树神、花神,等等。丰富的宗教信仰塑造了彝族人趋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再次,节日文化,比如彝族独特的插花节。农历初八,村民们从山中采回马樱花插在房门口,供在神位前,身着盛装进行歌舞表演,并选出当年的马樱花女。最后,婚丧文化,婚礼上有特殊的盛大的打跳仪式,出殡仪式要吹响三天三夜的唢呐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传统节日灯,都在塑造属于彝族的集体记忆,在生产生活、文化传承中表现出来,形成独具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从而使人们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加强着个体的族群认同。

第二,在国家认同方面,随着国家的“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松子园每家每户几乎都有彩色电视机,有的家庭还有电冰箱、太阳能等家用电器。每当村民们被问及家电消费的时候,他们的回答中很多都有“政府给了补贴,我们自己可以少出点”之类的话语。国家话语在松子园村的具体表现和提升,客观上建立起了村民对国家认同的社会环境,通过各种政策强化了他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还有,随着政府宣传力度的加大,每年的插花节也吸引了不少外国人。一家刺绣店的老板娘说:“那些老外在我这里买过衣服和鞋垫,他们还会讲我们中国话呢!”这种简单的表达其实就体现出了松子园的彝族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可见,在村民们的意识中,彝族人同时也是中国人。这种对本族群的认同和对国家的认同在愈发频繁的交流中不断被巩固,显然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在彝族人身上是和谐共存的。

笔者认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存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认同主体共生、认同客体共生、认同依据共生三个方面。

1.认同主体共生。其实无论是认同的哪种方式,是族群认同还是国家认同,本质都是来自个体,是个体对自身归属的认知。区别在于认同的侧重不同,比如族群认同侧重于本族群群体,而国家认同侧重于整个国家,但是绝大多数个体都是既属于某个族群又属于特定的国家,既拥有族群成员的身份,又拥有国家公民身份,因此两种认同是存在于同一个个体的观念与意识中的。在不同的场景下,会产生不同的归属感,由不同的归属感又会催生不同的群体意识,满足个体在不同场景中的需求,因此人们可以自身切换认同,并不会有太大冲突。

2.认同客体共生。事实上,族群认同在与国家认同的共处与演变中,一般有三种结果,一是会在磨合中强化自己,二是会日渐从属于国家认同,三是有可能会导向新的国家认同。因此可以看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是紧密相关、无法切割的。美国学者斯蒂文·郝瑞对中国西南彝族的研究中,主要考察了中国政府塑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族群认同过程中的权利关系,这些事实都是在国家所提出的民族政策指导下完成的,结局反而更能强化国家认同[5]。而在这一过程中,族群也在积极利用国家来建构自己的身份,形成族群与国家之间的正确联系。

3.认同依据共生。这样高层次的两种认同是需要依靠“民族性”来实现的。正如霍布斯鲍姆提出的“一旦有了政治国家,族群就会产生出自身强烈的群体意识,这种关系是非常微妙的,由此族群认同变成了国家认同形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6]。

四、结语

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两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认同方式,族群认同强化了一个族群内部成员对所属族群的情感归属,而国家认同则从国家政治实体层面强调了一种国民意识,在多民族国家中表现为个体在交往中不断对国家的政权主体产生信赖的一种认同取向。在现代多民族国家里,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本质上是非常一致的,二者之间相互依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在社会剧烈变迁的背景下,要认识到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关系,最终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将会良性的互动链接、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奇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周平.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J].学术探索.2009,(06).

[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5]Stevan Harrell.Introduction:Civilizing Projects and the Reaction to Them.Cultural Encounters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M].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5.

[6]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作者简介:

苏 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硕士。研究方向:全球化人类学。

猜你喜欢

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的建构机理
战后初期中国留日学生的国家认同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民族国家认同的层次结构及其关系模式分析
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历史教育与国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