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健霖与他的绘画艺术

2015-05-30谷重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淡墨国画笔墨

谷重

盛健霖,原名盛建平,号雨林,1982年生,湖南益阳人。毕业于湖南师大山水研究生课程班,师承王金石、刘小平、陈文明先生。

古人论画,都讲究书法功底。在古代,书法本身就作为一门日修课,凡读书之人,所书所写,都是离不开毛笔的,故而凡着意于绘画者,大抵也都是书法能手。赵孟頫曾说,画石头需飞白如古代篆书,画竹子则需通晓书法八法。这些,都是实话。赵孟頫旨在说明书画有其同源的地方,均以表现“写”为其主要方面。

曾有人说,诗是吼出来的,画是写出来的。这话说得对极了。没有一定的性情涵养、文章禀赋,是写不出诗歌的;同样,没有一定的书法功底、笔墨技法,也是画不出好的国画的。现代的画家,多半就吃亏在书法不精上。

与书法为伴,可以通畅心境,与绘画为伴,可以涵养静容。在盛健霖先生的生活里,这两点都是可以拿来经得起推敲的。盛健霖学书法以颜真卿入门,讲究线条厚实、沉着,入纸即有内容。他在学好颜真卿的基础上,旁涉诸家,追本溯源,涵盖各方。盛先生在学习传统的同时,也不排斥现代书法。对于现代书法,他可以顺着写,倒着写。我知道,他这是在玩,纯粹的玩。孔子所说的“游于艺”,指的就是这种状态。有这种状态就是对的。

盛健霖先生在学习上,采取的是扎实的态度。他以书法养绘画,以笔墨画山水。他对于宋代的山水画有过扎实的临摹。需要补充的是,宋以前的山水画不见成熟,唐代山水画,其皴法亦皆如铁线。而临摹宋绘画,一是此时的山水画已经面目成熟,且逸气灼灼。同时,宋代绘画技法也有了质的突破,其体式磊落大方,一改前人细弱之病态,一如董其昌《画旨》所云,宋画“董源、巨然(之辈),脱尽廉纤刻画之习”。

宋代的文人画家都是讲究绘画要有逸气。原本之前的人在评论绘画的时候,以神品为最高品位,而宋代的文人,却在神品之前又加了一个逸品,认为绘画需出于自然而后神。故而宋代文人标榜自我飘逸的品性,也就早已涵盖其中了。没错,画家是需要有自我逸气的。宋东坡就讲:“观仕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我要说,盛健霖先生画起画来,也是讲究自我本性抒发的。他尝对于清代以四王为代表的集古式的画家有过病诟,认为缺少了本来的生气。我与盛健霖先生的认识应该有五年了。只不过正式的交流书画学问却主要集中在这一两年。这期间,我也默默地观察他,每当他拿起毛笔,他就会有一股不可遏制的绘画欲望。有时候他一画就是一个上午。因为有笔墨功夫,所以他的山水画或者写意画都不会轻易落入俗套,而是保持了他个人一贯的高雅追求。

盛健霖先生的绘画受过正规的科班训练,他曾经于著名山水画家王金石教授的工作室完成了三年的研究生课程学习。由于其绘画功夫深厚,导师王金石对其也是欣赏有嘉。盛健霖先生目光敏锐,洞察深刻,每与之聊艺术问题,都能有所契合。盛健霖也是一位善于学而思变的才俊。他不仅在绘画着色上颇费思量,为此还曾专门向油画画得好的画家朋友学习色彩。因为在他看来,国画的颜色也同样是需要借鉴油画的色彩,需要沉着的、能够压得住纸面的颜色。此外,有空闲的时候,他也随好友学习素描色彩,以西画作为补充,力求有新的面貌出现。

善画者,手法沉着,变化微妙。能入法眼鉴别,能登大雅之堂。即便是一流的画家,每有一点不尽人意的地方,也是会被发现的。这就要求我们的画家们在对待绘画的时候,需要一点集中,八面俱备。照顾笔墨纵横的同时,不忘各方面都扎实奋进。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典故。我们知道,传统山水画中对于人物点缀之类的,不是很讲究。我们所知道的大画家关仝本来只擅长画山水,并不擅长画人物,可每有画得十分好的作品的时候,便有人专门帮他点几笔人物。这件事情在宋代李廌的《德隅斋画品》中有所记载:“关仝山水入妙,然于人物非工,每有得意者,……胡翼主人物。”米芾也看出了这事,就毫不犹豫地说“关仝人物俗”,一下子把关仝打回了原型。

绘画就应力求全面,不遗余力,全力以赴。不可重蹈古人覆辙,这也就是盛健霖学习素描、油画、色彩的可观之处,为的就是在着色与人物方面有所突破。但就盛健霖的绘画来讲,他一直在寻找一种境界,那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我有一个观点与盛健霖兄出奇的一致,即对于国画而言,风格固然是需要的,但也不可仅仅为求某种新的风格而一味地搞怪。就国画而言,就是一下子弄出了个新的面貌,但是由于笔墨上不去,也很难达到经典的地位。所以我们都认为只有在深刻的掌握了一定的笔墨与技法之后,借景而生情,然后辅之以图画,流之以性情,其风格面貌自然成矣。

盛健霖先生在创作山水画时,尤其画一些小品的时候,喜欢以淡墨为之。杨慎《升庵论画》云,(昔者)“李成峰峦林屋云景,皆以淡墨为之”,而妙趣十足。淡墨则容易显得清雅,且其层次微妙。以淡墨作画时,既清心爽朗,又需小心经营,容易性情安静者为之。观盛健霖先生淡墨小品,其笔墨俱熟,层次分明,用笔既轻快灵动,画意生动。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这类淡雅作品吸收了其师王金石先生的构图意识,有时在画面构图上既有传统的“分疆三叠”之美,又有几何的某种现代形式之美。不过,依照我的观察,盛先生更多的则是服从于内心的绳墨规矩。他仅仅只是想把自己对于绘画的理解、长期的探索,以及对于师长的言传身教在画面中做一种无意识的呈现。盛健霖先生于无形中做好了这些,所以在我看来,他的画已经有了大气象,且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绘画风貌。

猜你喜欢

淡墨国画笔墨
国画《鲦鱼》
国画《鲿》
笔墨童年
论中国画“淡”的美学意义
论中国画“淡”的美学意义
国画欣赏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国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