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有诗书气自华

2015-05-30李刚田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振华杂志社诗词

李刚田

张振华,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杂志责任审读、《书画名家报》编审、中韩书画家联谊会副秘书长、北京书法学校中国书法本科班特聘教授、国防大学研究生院师团职研究生兼职导师、辽宁大学客座教授、沈阳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首届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硕士研究生班毕业。书法作品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及各地展出,或被刻石和收藏;多次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元首和议会及国际友人,台湾、港澳同胞。出版有《日破云涛万里红》诗词书法集、《动物的语丝》诗画集。

与振华相识,是我在《中国书法》担任主编的时候,那时振华就是社里的责任审读,到现在已经六七年了。

初到杂志社任职,了解社里人员情况的时候,知道振华原来是个军人,并不是书法或文化专业出身,我心里也不免疑虑,担任审读工作,对知识面的要求是比较宽的,不要说资历,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底蕴和专业水准,是肯定不能胜任的,一个退休老兵能行吗?

但是几期刊物做下来,我这个担心逐渐放下了。经过几年的朝夕相处,对振华就有了更多的了解。

首先,他很勤奋,爱学习,勤思考,从不虚耗时光。每天完成工作以外的闲暇时间,他都抓紧读书和研究书法。当时杂志社鼓励编辑人员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读书和潜心艺术创作,振华是抓得比较紧的人。他还时常拿出自己的创作请我和其他编辑点评,所以进步很快。振华每天抄写一两首古代诗词或一段书论,反复记诵,四年多的时间,居然积累了厚厚的一摞笔记。在原有的“库存”中又增加了这些“储备”,使他“头脑中的文献”更丰富了。他广博的中国古典文化领域的底蕴和知识面,不仅在军人当中不多见,就是在当代书法家当中也是不多见的。原来他青少年时代正处于“十年动乱”中,学校都停课了。他却因祸得福,偶然认识了他们县号称“双城第一才子”兆麟中学的语文老师高步才,从此在古代文学方面,得恩师亲炙三年之久,熟读、记诵了大量的古文典籍,记诵了从《诗经》《楚辞》到明清直至现代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而且入伍几十年没有间断自学,他能在全国诸多专家学者当中脱颖而出,游刃有余地应对当时《中国书法》杂志社近乎苛刻的考试并应聘成功,没有这些积累是不可能的。

在我们共事的日子里,他的书法水平不断提高。应该说,我刚到《中国书法》杂志社的时候,振华的字还处于一个普通书法爱好者的水平。但由于他善于利用《中国书法》杂志社的环境优势,接触名家的机会多,可资临习的精印法帖丰富,加之勤学善悟,几年间进步明显,已逐步跻身名副其实的书法家的行列。

第二,振华能诗。对当代人来说,诗词格律是很难掌握的。尽管当代许多人自以为是诗人,甚至出了诗集,但不等于真正懂诗。振华是懂古诗的。当年在高老师悉心指授下,他系统学习了王力教授的《汉语诗律学》等专著,结合唐宋经典作品进行反复揣摩、领会,逐步掌握了近体诗创作的规则和要领。所以后来才能在中华诗词学会等举办的全国诗词大赛上屡次夺魁。2009年秋杂志社组织同仁赴太行山旅游,我因事未能同去,他回来后把一路所得《秋登太行》组诗抄给我,其中有诗句如“白云舒卷长天碧,红柿斑斓野草黄”“天边霞渐暗,岭畔月忽明”,就写得颇有些意思。我每有新的诗作,便请他正韵修词,交流切磋之间,使我获益多多。

第三,振华为人坦诚,工作认真负责。六年多来,共逐字逐句审读《中国书法》70多期,每期都能审出问题几十处甚至上百处。所谓“硬伤”,有涉及政治的,更多的则是古代文化及相关知识方面的一些原则错误,这与他深厚的学养积淀是密不可分的。

尤为可喜的是,振华热爱生活,生活当中充满情趣。同时他又与艺术创作结合起来,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他创立的“残皮落叶”书画,出乎大家的意料,让人耳目一新,给人一种与传统书画不一样的审美愉悦,也符合低碳生活的时代要求,受到大家的肯定和鼓励。

希望振华不断努力,在工作和书法学习、创作上继续取得新的进步,不断给朋友们新的惊喜。

猜你喜欢

振华杂志社诗词
家住西安
焊接杂志社第一届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社
《汽车电器》杂志社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汽车电器》杂志社
关注诗词
Cole-Hopf Transformation Based Lattice Boltzmann Model for One-dimensional Burgers’Equation∗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