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足珍贵的建水抗战紫陶
2015-05-30李朝春
李朝春
创烧于清道光年间的建水紫陶,以“手工拉坯、名家书画、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享誉四海,是“全国四大名陶”之一。其中,抗战期间烧制的建水紫陶,记载着诸多抗战时期的历史信息。
建水位于祖国西南边陲,距离中越边境线200多公里,是雄镇滇南的军事重镇和关津要冲之地。1940年9月,日军占领越南,企图北上进犯昆明,兵指重庆。面对新的局势,以龙云为首的云南省政府,炸毁滇越铁路河口大桥,拆除河口至碧色寨共177公里的铁轨,并急调第60军的182、184两师回云南,组建第一集团军开赴滇南,沿中越边境河口、屏边、金平、个旧、建水一带严密布防。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滇南军民众志成城,团结抗战,从此揭开了滇南抗战的序幕。在此特殊历史背景下烧制的紫陶,蕴含有丰富的滇南军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历史见证。
一、抗战陶是民族气节的见证
滇南抗战爆发后,建水紫陶艺人大量采用梅、兰、竹、菊以及“苏武牧羊”等反映坚贞不屈民族气节的题材,装饰于紫陶之上,借以表达中华民族坚贞不屈、英勇抗战的决心。
梅、兰、竹、菊“四君子”是人格品质的文化象征。梅花凌寒而开,兰花香而不艳,竹子四季长青,菊花傲霜吐香,皆被画家赋予坚贞、清高的象征,以喻君子之风,尤其在民族灾难深重的抗战时期,更成为紫陶装饰的主流题材,借物抒情,鼓舞士气。如梅纹黑陶直口瓶(图1),长直颈,扁鼓腹,圈足,一面刻填梅纹和“辛已禄功画”款和“向氏”印,另一面刻填草书唐代李白《清平词》中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诗句和“师尚泰座雅玩,萧希贤敬赠”款。此瓶造型典雅,书画俱佳,磨制光润,底款楷书阴文“建水向遇春出品”。为向遇春辛巳年(即1941年)的佳作。
又如梅纹美女瓶(图2),撇口,溜肩,平底,腹部刻填梅纹,曲茎虬枝,梅花怒放,有超凡脱俗,凌风傲雪之气韵。另一面隶书唐代裴度《溪居》诗句:“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落“吉生”款,为抗战时期马吉生作品。
竹中空、劲节、挺拔伟岸,历来是谦虚、气节、刚直不阿等美德的象征,特别是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竹被大量装饰于紫陶器表,以示中华民族临危不惧,共抗外侮的精神。如紫陶竹纹汽锅(图3),通高18.5厘米,口径20.2厘米,底径13.4厘米。盖上刻填行书“寿考禄富贵”五字和“建水逢春写”款,锅身肩部饰双狮头耳,锅体饰草书王羲之《十七帖·旦夕帖》:“知足下情至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句,另一面用白泥刻填竹纹,如凌空出世,高风亮节,风骨峥嵘,是民族气节的象征。落“逢春写”“甲戍岁”款。底款“建水向逢春制造”,为民国甲戍年(1938年)即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时期向逢春的作品。作品通过描绘劲节清高的竹图,借竹子“直视苍天傲暑寒”“阳春破土身坚节”的品格,表达中华民族面对日寇入侵,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紫陶竹纹执壶(4),通高10.5厘米,口径6.7厘米,腹径9.6厘米,底径5.8厘米。腹部刻填竹纹,苍劲古朴,高风亮节,是文人特有的气节。另一面隶书“翰墨流香”,古意盎然。泥料腻若膏脂,壶身制作精巧,抛光精细,圆润光亮,古色古香。落“辛巳(1941年)仲春月”款。
菊花春生夏茂,在重阳节前后开花,故有“节花”之称。滇南抗战期间,菊花被大量运用于紫陶装饰之上,以表达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如残帖菊纹瓶(图5),通高23.1厘米,口径8.1厘米,腹径9.8厘米。长颈,斜肩,肩部分别贴有两狮头耳,深腹,平底。腹部饰草书《兰亭序》、隶书“福寿延吉”、行书“精诚团结,建水逢春书”,以及篆书、楷书、草书组成的“残帖”纹样,苍劲古拙,古意盎然。另一面刻填菊纹和“逢春写”款,菊花花形优美,色彩绚丽,恬淡脱俗,表现出了傲霜斗雪、独立寒秋、不畏严寒的性格。
又如菊石纹花瓶(图6),直口长颈,鼓腹,平底。通高42厘米,口径8.3厘米,腹径24厘米,底径15.2厘米。腹部饰草书“故曰: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可不儆惧乎?临争座位帖”,为颜真卿《争座位帖》节录和菊石图,落“吉生临伯年法”“子钰主任雅玩,田子膏敬赠”款,另一面饰菊石图,菊花坚贞傲雪,顽石挺拔坚韧,为抗战时期马吉生作品。
荷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十分高雅,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气节,是坚贞、高洁的象征。因而,滇南抗战时期广泛被用于紫陶装饰。如向逢春荷纹博古瓶(图7),一面行书明代王士祯《送胡专孩赴长江》“青草湖边秋水长,黄陵庙口暮烟苍,布帆安稳西风里,一路看花到岳阳”和“乙酉年逢春书”款,另一面用白泥刻填荷花图案,落款“逢春写”,底部钤楷书阴文“云南建水向逢春制造”印,为民国乙酉年(1945年)向逢春作品。
面对日寇入侵,外侮当前,历史上坚贞不屈、抵抗外侮的爱国故事,便成为紫陶的装饰主题。如丁吉三制三角形笔筒(图8),笔筒呈三角形,高14.5厘米,各边长直径11厘米,底面阴刻“丁氏”印款。胎体呈灰白色,温润如玉,一面采用“淡、艳”装饰手法,蓝、黑、深灰、浅灰,淡灰、白等不同泥料的变化,刻填出“苏武牧羊图”。画中苏武身着汉服,手抱节杖,思念故国,虽身躯老朽,须发苍苍,悲怆凄然,然目光炯炯,透着坚韧、进取、希望。那南归的大雁、相依的羊羔、残缺的使节、不屈的老人,给人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幅画作构图细腻,层次分明,线条流畅,着墨淡雅,人物形象饱满,自然和谐。苏武牧羊是中国典型的爱国故事。《史记》记载,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凶奴,被扣留19年,期间面对匈奴单于的威逼诱劝,坚贞不屈,被流放到贝尔加湖边放羊。其民族气节,千古传颂。此笔筒为抗战时期丁吉三作品,作者通过苏武牧羊不辱使节的故事,表达了在国难当头,中华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情怀。
二、抗战陶是滇南抗战的历史见证
滇南是抗战时期的主要战场之一,建水窑工不尽积极投入到抗日运动高潮中,他们也在陶坯上留下了滇南抗战的许多重要历史信息。
1.记录滇南抗战的时间、部队等信息
由于紫陶以传统手工作坊为主,定烧成为其主要销售渠道,因而,在抗战期间定烧的紫陶上,往往留下如“……年军次建水……赠……雅玩”等历史信息和人物信息。如向遇春人物纹瓶(图9),通高51.1厘米,口径19.1厘米,腹径23.7厘米,底径14.6厘米。腹部一面饰人物图,一高士坐于古树下几案之旁,神情欢愉,面带笑容地观看两童子斗蟋蟀,落款“壬午夏月禄功涂书”和“向氏”印。另一面饰行书苏轼《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白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草木尽脱,人影在地,仰望明月,雇而弃之”句,落“义方旅次于建水之纪念,一九四二·七”款。为滇南抗日时期驻防建水将士定制的纪念品。
另一件抗战将士定制的礼物是紫陶刻填诗竹笔筒(图10)。该笔筒高11.3厘米,口径7.4厘米,底径6.9厘米。筒身用白泥刻填竹纹,落“辛巳春军次建水,表兄驯斋赠”行书款。为民国辛巳年(1941年),驻防建水的抗日将士定制的礼物。
2.记载着滇南抗战将士的信息
抗战陶也留下许多抗日将士的名字,是研究滇南抗战的重要资料。如山水诗文直颈瓶(图11),腹部用白泥刻填山水画和诗文,落“壬午禄功写,廖开玉制于建水抗日军次”款,为民国壬午年(1942年),驻防建水的滇军抗日将领廖开玉定制,向禄功制作的礼品。
黑陶填泥花鸟纹博古瓶(图12),高19.5厘米,口径7.4厘米,腹径13厘米,底径10.1厘米。腹部饰花鸟纹和隶书“花好月圆”,题“岳父大人清玩,婿甘一平敬赠于滇南建阳军次,甲申孟春”款,为民国甲申年(1944年)抗日将士甘一平送给岳父的礼品。
“满腹经纶”笔筒(图13),为六方形,通高12.5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7.2厘米。依次用白泥刻填有行书“满腹经纶”“梦笔生花照眼明”“辛巳之年七月朔望,逢春写”“邱开基于建阳军次制赠”,荷花图案下有署“逢春”款。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超凡脱俗的气韵与苍健有力、气势非凡的行书珠联璧合。从“邱开基于建阳军次制赠”和“辛己之年七月朔望”说明,该笔筒是辛巳年(1941年)驻防建水的滇军第一集团军第二路军第5旅旅长邱开基委托向逢春制作的用于赠送的礼品。邱开基,云南景东人,1941年任第一集团军第二路军下属第5旅旅长,驻防建水,肩负阻击日军由越南进犯云南的重任,是滇南抗战的重要将领之一。
黑陶菊纹直颈瓶(图14)则记录着抗战时期一位特殊人物的特殊历程,该瓶通高40.4厘米,口径8.2厘米,腹径25.3厘米,底径17厘米。腹部饰隶书唐代钱起《赠阙下裴舍人》诗句:“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书“汉公密书留念,徐子成敬赠,癸未仲”款。另一面饰菊纹和“逢春书”款。底款“云南建水向逢春制造”。器体丰盈饱满,打磨油黑光亮。汉公即少帅张学良,“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长期监禁。此瓶是癸未(1943年)秋月向逢春为汉公(张学良)秘书制作的器物。
3.记载着抗战口号
在滇南抗战中,建水陶工喊出了“精诚团结”“振兴民族”、“抗战到底”“抗战胜利”“抗战建国”等口号,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如“抗战建国”白陶汽锅(图15),通高17厘米。盖面用黑泥刻填行书“抗战建国”四字,是抗战时期流传最广泛的口号。其来源于1938年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救国纲领》:“欲求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固有赖于本党同志之努力,尤须全国人民戮力同心,共同担负”句,表达了中国人民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重建美好家园的愿望。锅腹部饰菊纹,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民族气节的反映;另一面题行书“饮和食德”4字,落“志兴实业社卅一年出品”款。为志兴实业社民国卅一年(1942年),也是抗战最艰难时期的产品。
又如“精诚团结”博古瓶,通高15.4厘米,口径5.7厘米,腹径11.1厘米,底径9.7厘米。腹部用白泥刻填山水人物图案,题行书“精诚团结”4字,肩部落“时癸未仲秋月制于建阳军次”款,癸未即1943年,为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的作品。“精诚团结”出自《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精诚团结”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多见于当时文集,如《茅盾选集·杂感二题之二》:“唯有盟国的精诚团结,才能赢得和平。”毛泽东《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领导抗日战争,精诚团结,共赴国难。”
“复兴民族”博古瓶,高15.2厘米,口径5.8厘米,腹径11.1厘米,底径9.2厘米。腹部用白泥刻填花鸟纹和“子湘写于苓莲轩”款,另一面题行书“振兴民族”4字,肩部落“时癸未仲秋月制于建阳军次”款,为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1943年)叶子湘的作品。
“保为(卫)国家”直口瓶,直口,鼓腹,平底,通高16.7厘米,底部直径6厘米。腹部刻填梅纹和楷书“保为(卫)国家”四个大字,落“理元兄纪念,弟绍元赠”款。底部钤“建水向遇春出品”印。
“还我河山”直口瓶,直口、鼓腹,平底,高21.7厘米,底径8厘米。腹部刻填花鸟纹和隶书“还我河山”四大字,题“勉旃写”款。“还我河山”是抗战时期最流行的口号。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爱国志士便从相传为岳飞手书的《吊古战场文》碑拓:“河水荥带,群山纠纷”句中取“河”、“山”两字,在“秦汉而还,多事之夷”句中取“还”字,在“奇兵有异于仁义(繁体)”句中取“义(繁体)”的下半载“我”字,组合成“还我河山”四字。加上岳飞的落款和图章,临摹成为一幅岳飞手书的“还我河山”题词。后在《东方杂志》上刊出,自此,充满气魄的“还我河山”四个大字,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成为抗战时期流传最为广泛的口号,激励着无数华夏儿女共赴国难。
“抗战到底”紫陶笔筒,通高10.5厘米,直径7.5厘米。外壁一面用白泥刻填兰纹,落“得兴”款。象征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气节;另一面篆书“抗战到底”4字。“抗战到底”口号与坚贞不屈、生生不息的兰花相响应,表达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英勇抗争的决心和勇气。落“癸未仲冬月”年款,底款“建水戴得兴制造”。为癸未年(1943年)戴得兴作品。
三、抗战胜利的历史见证
“抗战胜利”汽锅(图21),通高17厘米,直径20厘米。盖面行书“西湖映月”,落款“癸未重阳节式稷书”。锅体一面行书“抗战胜利”4个大字,潇洒飘逸,骨力洞达;另一面绘兰花图,题“清品”,落“癸未”“得兴”款,即民国癸未年(1943年),戴得兴作品。1943年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建水人民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铭刻于陶器之上,并配以兰花,书画合璧,相得益彰,鼓舞斗志,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
滇南抗战取得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胜利,粉碎了日军由滇南进攻昆明进逼重庆的企图。与此同时,滇西反攻战已全面展开,收复了部分滇西失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曙光已经出现。在这关头,建水陶工也将“收复失地”、“最后胜利”等口号,铭刻于陶坯之上。如“收复失地”直颈瓶(图22),长直颈,鼓腹,高14.7厘米,口径3.6厘米,腹径10.1厘米,底径7.1厘米。腹部饰竹纹,隶书“收复失地”4字,表达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气节和收复失地、重建美好家园的决心与愿望。落“甲申年孟夏月作”款,为1944年作品。
“最后胜利”兰纹紫陶直口瓶(图23),通高14.7厘米,口径3.6厘米,腹径10.1厘米,底径7.1厘米。长直颈,鼓垂腹,矮圈足。腹部刻填兰石纹,潇洒飘逸,清新脱尘,坚贞不屈,落“荣春制”款。隶书“最后胜利”4字,表达的是对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充满信心和企盼。
“抗战建国“残帖直口瓶(图24),高20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10.5厘米。长颈鼓腹,饼足底,腹部饰五体残帖,中间行书“抗战建国”四个大字,落款“一九五四冬月,建水逢春书”。另一面饰竹纹,苍劲挺拔,疏密有致,落“逢春”款。底部钤阴文楷书“滇南建水向逢春制”印。书画结合,表达了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当家作主,重建美好家园的愿望。
建水抗战紫陶以陶坯为载体,记载了70年前中华民族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气节,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