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语文教学中的古诗奥妙
2015-05-30张燕
张燕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积淀产物,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给人以审美的体验,但是在理解上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对于刚上小学的学生来说,理解就更加困难。基于这种情况,主要以四年级古诗《池上》为例简要探讨语文教学中古诗的奥妙所在。
关键词:探索;语文教学;古诗奥妙
在小学的学习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显得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诗人离我们的时代比较久远,同时采用的古文使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不少的问题。我国古诗一直是传承中国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了解古人思想的最直接方法,古诗词中很多都有着光辉的思想和个人审美的体现,是艺术和美的结合体,小学时期又是开发学生认识世界体会审美的阶段,所以古诗词的学习在小学时期显得必不可少。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爱上古诗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直是学校和老师关心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以苏教版的《池上》为例介绍语文教学中的古诗奥妙。
一、古诗之美
不管在怎样的时代,古诗的光辉都一直照耀着中华民族,使得中华民族具有历史的厚重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古诗是一朵奇葩,烙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精神。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有利于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民族发展的轨迹,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事实上故事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它为后人提供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可以让人们在思想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词就是他们发挥自己美好想象的一个平台,可以极大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得他们的思想更加具有深度和力量。所以古诗词可以很好地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广度,打开他们的审美体验之门,丰富知识,增强他们的想象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管是作为一种教育工具还是一种人文情怀的传扬,古诗词对于小学教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特别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对于学生的审美开发和知识面拓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古诗教学——以《池上》为例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何让只有小学知识水平,同时阅历比较少的小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感是很多教育者困惑的问题,同时如何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享受诗歌美感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是许多教育者所要思考的问题。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
事实上,现在小学生对古诗理解存在的困难不仅仅是由于时代的久远,更重要的是他们不能通过古诗来展开自己的想象空间。例如,白居易的《池上》虽然短小,但是具有很深的内涵,仔细阅读会发现其中有着儿童时期的趣味感觉,同时也不乏艺术的美感和审美的体验,特别是“浮萍一道开”有着深深的美感和诗意。但是由于小学生的阅历以及知识面狭窄的影响,很难理解其中的魅力。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为学生描绘出当时的场景,使得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美感。
学习古诗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入导读,让他们理解更加深刻,因为古诗中的语言一般都显得凝练和含蓄,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含义和趣味。在诗歌中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池上》这首短小的诗歌中就有很好的体现。例如,最后两句中“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给人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把个“偷”采白莲的“小娃”到底藏到哪里去了?让人不免产生无限的想象。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诗人的真实想法,就必须让学生反复阅读诗歌内容,正确把握诗歌中字、词、句的含义。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注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现将整首诗拆开来分析,将其中的关键字、词重点讲解。例如,诗歌中一个“偷”字体现出整首诗的趣味性,但是在生活当中,小学生对“偷”字的理解往往都是不好的。这个时候老师一定要做好讲解工作,防止学生在理解中产生错误的想法。
三、激发兴趣,引入课本内容
小学生的世界一般都是五彩缤纷的,是美丽的画卷,其中不乏各种幻想和美好的想象。小学时代往往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洋溢着快乐和自由,那些美好的事情往往令人难忘。事实上小学生的童年时代都是非常天真、顽皮、有趣自由的。就像《池上》这首诗中描绘的“小娃”一样,既调皮可爱又有趣,和现在的孩子有着共同的思想方式。这些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小学生的共鸣。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介绍这篇课文时,要体现出在大诗人白居易的笔下向读者描绘一个怎样的场景以及故事中主人公的思想状态等,这些都是学生比较关心的,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在前面的导读中老师可以根据这样一个特点来引出课本内容,使得学生还没有学习这首诗歌就开始对这首诗产生想了解的冲动,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会更加用心,理解起来才会更加容易。
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古代审美的最初体验。但是在古诗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中的含义,进而体会其中的美感,使得学生不仅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使中国的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小学生。
参考文献:
汪漪.探寻古诗教学之秘妙: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池上》教学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