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事情农民办”的创新之路
2015-05-30谢铁军
谢铁军
农村税费改革之后,随着“两工一车”政策的取消,加之相当一部分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以及财政资金有限,还不能完全包办农业发展的一切事情,而如何有效治理农村田间路和侵蚀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紧迫课题。佳木斯市郊区树立“大美丽乡村”理念,把美丽乡村建设由村庄环境整治向田间路和侵蚀沟治理拓展,激发农民自觉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走出了一条“农民事情农民办”的创新之路,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一、创新催生了农民欢迎的治理模式
佳木斯市郊区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乡镇多为半山区,北部乡镇分布在松花江两岸,多年来受山水冲刷及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致使田间路损毁严重。全区共有田间路2560公里,其中绝大部分需要维修治理。另外,半山区与丘陵漫岗过渡地带的南部乡镇,由于陡坡地开荒,植被遭到破坏,加之多年的雨水冲击,形成了大小不一的侵蚀沟。全区现有侵蚀沟2033条,占地17700亩,其中发展沟1794条,合计近200万延长米,每年侵蚀土地900多亩。田间路失修和侵蚀沟恶化,给农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也对生态环境构成直接威胁。农民对此呼声强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交议案,田间路和侵蚀沟治理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针对上述情况,为解决农村公益事业政府唱主角,农民当配角,上级投多少钱就干多少活,农民依赖思想严重,农村“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佳木斯市郊区区委、区政府多批次开展调研,在认真总结美丽乡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把“农民事情农民办”的基本思路,延伸拓展到田间路和侵蚀沟治理中,构筑“各级领导靠前指挥、部门联动合力推进、农民主体踊跃参战、社会各界大力声援”的格局,探索形成了“农民欢迎、多方共赢”的治理模式。该模式的突出特色,可以概括为“五以两化”。就是“以创新机制为突破口,以激发内生动力为核心,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带动作用为重要切入点,以农民事情农民办为基本要求,以农民拥护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推动田间路和侵蚀沟治理常态化、长效化”。
随着大规模治理田间路和侵蚀沟的实施,点燃了农民由建设“美丽村庄”向建设“美丽田野”、“美丽生态”跨越的激情,带来了有目共睹的变化。一是民主意识增强了。通过政府角色的积极转变,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内生动力充分激发,主动议事和主体建设的热情高涨,实现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根本性转变。二是财政资金用活了。2015年,区财政直接投入治理田间路和侵蚀沟资金2060万元,拉动各方面投资及农民出工出车折资3500多万元,区财政资金放大效应达到1∶1.7。三是路、沟有效治理了。2015年全区计划整修田间路640公里,现已完成240公里;计划治理侵蚀沟50条60000延长米,现已完成35条43440延长米。历年田间路和侵蚀沟都是简单维修或治理,标准较低,今年大规模治理不仅标准高,而且完成的工程量大幅增加。从治理侵蚀沟看,到年底完成全年指标,当年工程量是前五年的总和。也就是说,今年一年干了五年的活。四是综合效益提升了。过去田间路失修,春天农民需要扛着生产物资进地,秋天收获粮食费车费油,不仅带来诸多不便,而且增加了生产成本。现在道路畅通了,农民对“要致富先修路”有了更加深切的理解。通过治理侵蚀沟,不仅可以保护耕地不受侵蚀促进生态建设,还可以发展沟道经济增加经济效益。据测算,全区侵蚀沟全部治理后,仅发展沟道经济每年就可增加收入3.5亿元以上;还可减少雨水冲击带来的沙土流失和有机层的破坏,每年可提高保水能力2.7亿吨,可减少土地侵蚀900多亩。民胜村农民张玉林算了这样一笔账,他家耕地沟边长度215米,已被侵蚀掉430平方米,如不治理每年还将以51.6平方米的速度继续流失;治理后获得无偿承包沟道1100平方米,栽植杨树488株,种植胡枝子1.65亩。通过治理减少损失及沟内栽植杨树和种植胡枝子创收,三项合计每年他家增加收入3905元。五是干群关系改善了。治理田间路和侵蚀沟,是一项民心工程,农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们感到党和政府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发自内心感谢党和政府,加深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情。通过治理工作的开展,乡、村组织为民务实的作风得到群众的认可,威望和地位大大提升,基层政权得以巩固,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二、机制一活天地宽
思路决定出路,机制激发活力。佳木斯市郊区在推进田间路和侵蚀沟治理中,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构筑“一带五”格局,就是重点推出奖励机制,同时建立审核、补偿、承包、管护、保障五个机制,互为补充,一体实施,形成系列、配套的机制体系。一是奖励机制。对农民积极性高、村级组织战斗力强、治理需求迫切、达到审核要求的,通过财政资金“以奖代补”,先干先得,多干多得,不干不得,激励乡、村主动作为,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整修田间路重点奖补油料费及租用机械费用等;治理侵蚀沟重点奖补购买建筑材料、苗木及修建谷坊、租用大型机械费用等。二是审核机制。对具有治理需求的村屯进行严格审核,对村级组织和村民积极性不高、不主动出工出车、不能妥善解决占地问题、不能认真落实管护责任的地方,坚决不予开工建设。三是补偿机制。根据侵蚀沟治理涉及占用农民土地的实际情况,合理予以补偿,将治理后沟内的树木、胡枝子等产权无偿交给农民,这样既保护了农民耕地,又可以通过发展沟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四是承包机制。对无人治理的公共地段侵蚀沟,一部分由村集体负责治理,一部分采取对外承包的方式,确保治理不留死角。复兴村将无人治理的公共地段侵蚀沟发包给两户农民,由其负责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治理并管护,产生的经济效益归这两户农民所得。五是管护机制。治理后的田间路和侵蚀沟,全部落实管护责任。凡界属清楚适合的由农民负责管护,公共地段路面或侵蚀沟由村集体负责管护,有的侵蚀沟公开发包由承包人负责管护。六是保障机制。佳木斯郊区鼓励各村大力发展红树莓产业,区财政投入扶持资金,支持每个村由集体种植红树莓50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解决田间路和侵蚀沟后续管护资金问题。通过创新机制,有效解决了遇到的“瓶颈”难题,确保治理工作顺利推进。
解决问题之一:如何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积极性关系到治理工作的成效。佳木斯市郊区采取“三学、三开、三算”的方式,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一是“三学”,就是学方案、学政策、学典型。组织村民学习《郊区农田路和侵蚀沟治理方案》,学习财政资金“以奖代补”及各项激励政策,学习率先治理村屯的先进经验,使大家了解全区的统一要求,明确有关政策规定,亲身感受田间路和侵蚀沟治理后带来的显著变化。二是“三开”,就是开好村“两委”班子会、开好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开好涉及农户的协调会。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统一思想,坚定推进治理的决心和信心。在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上,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的形式征求意见,同意与不同意都必须签字,只有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或村民同意后才能进行治理。通过召开协调会,就土地占用、出工出劳、受益权等进行充分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三是“三算”,就是组织村民算好损失账、算好效益账、算好生态账。就田间路来说,损毁后农民运输粮食不仅增加费用,而且还会给车辆造成磨损;就侵蚀沟来说,目前虽然侵蚀少量土地,但不治理将会继续扩展,虽然有的农户土地现在没有受到侵蚀,但全村土地在逐年减少,到第三轮土地承包时大家可分土地都会减少。侵蚀沟治理后,不仅土地面积不会减少,而且沟内的树木、胡枝子等产权归让地农民所有可以增加收入,同时还有利于促进生态建设。通过“三学、三开、三算”,搞好思想发动,把农民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主动性释放出来,为推进农田路和侵蚀沟治理创造有利条件。
解决问题之二:党委政府做什么?推进田间路和侵蚀沟治理,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更需要党委政府不断加大领导力度。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突出成果之后,佳木斯市郊区区委区政府总揽全局,把目光转向田间路和侵蚀沟治理,全方位解决服务农民“最后一公里”问题。一是在调查摸底上下功夫。组织精锐骨干参加,围绕田间路和侵蚀沟治理开展系列调查,摸清了治理底数,了解了农民意愿,找到了“症结”所在,研究了解决办法。二是在设计思路上下功夫。按照“三严三实”要求,从满足农民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启动实施田间路和侵蚀沟治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延伸拓展,把好事做到农民心坎上,实现“村美、路通、沟绿、业兴、民富”的目标。计划利用10年时间,对全区田间路和侵蚀沟进行一次全面彻底治理。三是在政策倾斜上下功夫。按照“集中财力、形成拳头、重点投入、破解瓶颈”的要求,出台“以奖代补”政策,释放“激励、放大、导向”效应,实现“小投入、大回报”,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在增强合力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区直各部门的联动作用,改变过去 “单打独斗”的状况。区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参加,制定了田间路和侵蚀沟治理方案。区农业局、区交通局负责对田间路整治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区林业局负责苗木选择和供应,区水务局负责侵蚀沟治理和验收。五是在强化领导上下功夫。区委区政府把田间路和侵蚀沟治理摆在重要位置,建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主管区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区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农户,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
解决问题之三:治理资金哪里来?治理田间路和侵蚀沟,首要问题就是钱从哪里来。佳木斯市郊区坚持多措并举,有效保障了资金需求。一是政府投入。2015年,区政府安排财政预算资金2060万元,用于整修田间路和治理侵蚀沟。其中,整修田间路资金860万元,治理侵蚀沟资金1200万元。二是乡镇投资。佳木斯市郊区乡镇还保留一级财政体制,各村屯推进治理需要租赁机械设备和聘请技术人员,其中有些费用由乡镇财政支付。年初以来,全区乡镇已支付这方面资金590万元。三是农民出工出车。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动员和组织农民出工出车。年初以来,围绕治理田间路和侵蚀沟,全区发动农民出工出车折合资金2790万元。四是部门扶持。组织区直60多个部门与推进治理的村“结对子”开展帮扶活动,能出资的出资,能出力的出力,帮助治理田间路和侵蚀沟。五是企业出资。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田间路治理。如佳木斯润稞农业科技种植公司投资15万元,支持董家村对5.7公里田间路进行整修。
解决问题之四:建设标准定位在哪里?质量决定成败。为把好事办好,佳木斯市郊区在治理初期,就确定了 “三保一好”的检验标准。“三保”:一是保建设质量。对农民自行出工进行治理的工程,由农业、水务、林业、交通等部门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对需要通过招标治理的工程,严格执行工程招标各项手续,明确各项施工流程,确保工程按照设计标准全面实施。田间路整治后,在加强日常管护的基础上,确保5年内保持畅通;侵蚀沟治理后全部变成稳定沟。治理工程全部结束后,由相关部门聘请专家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验收。二是保工程配套。田间路治理,确保一次成型、一步到位,能修建排水沟的一定要挖掘边沟,该铺设涵管和整修过水路面的要同步实施;侵蚀沟治理,按照主次兼备的原则,挡水墙、过路涵、造林整地等配套工程,与治理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三是保群众满意。治理田间路和侵蚀沟,最大受益者是农民,佳木斯市郊区将工程质量的落脚点放在最终让农民满意上。一方面,组织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出面,通过培训后对施工质量进行全程监督;另一方面,工程结束后,组织村民对治理效果开展满意度测评。一好,就是综合效益好。田间路和侵蚀沟治理后,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方便群众生活、有效保护耕地,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从目前已经完成的35条侵蚀沟治理效果看,林草覆盖率从原来的5%提高到85%,每年提高保水能力22万吨;造林12万株,可积蓄木材3.4万立方米;种植胡枝子375亩,收获后用于食用菌培养袋的灌装,经济效益可观。
解决问题之五:怎样确保治理成果长期发挥效应?佳木斯市郊区把建立长效机制紧紧抓在手上,坚持近期治理与长期受益并重,既要建设好,更好管护好,努力巩固和拓展治理成果。一是组织农民自行搞好管护。在田间路管护上,由各村组织农民按土地台账面积包路到户,农户有多少地就平均分配多少养护路段,谁家负责的路出现小坑小包就由谁及时养护。农民对自己出力修的路,日常管护比较精心,小坑小包随时平整,避免了以往“修完无人管、小坑变大坑、大坑变成沟”的现象发生。在侵蚀沟管护上,将治理后沟内的树木、胡枝子等管护权和所有权交给涉及占地补偿的农民,并发放林权证,农民管护起来更加上心,积极主动对树木进行扶正、打杈、修剪,成活率得到了有效保障。二是积极发展沟道经济。采取提高科技含量、切实加强管理、推广典型经验等措施,加快发展沟道经济。一方面,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巩固治理成果。另一方面,部分公共区域的沟道经济由村集体受益,收入增加后使田间路和侵蚀沟的日常维护有了资金保障,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三是大力发展红树莓产业。前面提到,佳木斯市郊区高度重视红树莓产业的发展。2015年,区财政安排资金1000万元,作为扶持红树莓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区委区政府要求,凡是开展治理的村,由村集体种植红树莓50亩,每亩补贴资金1300元,每个村补助6.5万元。目前,全区红树莓种植面积发展到4000多亩。同时,为了延伸红树莓产业链条,走精深加工之路,区里正在积极引进阿尔卑斯饮品加工企业。该企业全面达产后,年加工红树莓4000多吨,可解决5000亩红树莓的销售问题。红树莓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效益显著。红树莓分为夏莓和秋莓两个品种,平均亩产875公斤,每公斤售价8元,亩产值7000元,扣除生产成本后,每亩纯效益4000元。每个村由集体种植红树莓50亩,每年可增加纯收入20万元。这样,不仅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而且解决了田间路和侵蚀沟治理后长期管护资金不足的问题,形成了强有力的长效机制。
解决问题之六:基层组织作用如何发挥?乡、村两级组织处于农村第一线,是田间路和侵蚀沟治理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施者。充分发挥这两级组织的作用,是确保实现治理目标的关键环节。一是实行“一把手”工程。将田间路和侵蚀沟治理纳入重要日程,坚持“一把手”抓、抓 “一把手”,主要领导率先垂范亲自抓。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坚持每周对所包村屯进行一次走访,采取现场办公的方式解决难点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即“拍板”,不能当场解决的积极对上沟通协调。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负责组织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分片协调会,征求村民意见,统一思想,做好组织农民让地、出工出车等工作。二是层层落实责任。乡镇干部包村,施工紧张期间驻村蹲点,对治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遇到的困难及时协调解决。村干部分片包路、包沟,全程抓好田间路和侵蚀沟治理。三是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带头出工出车,带头让地,带头落实管护责任,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草帽村63岁的党支部书记杨明太,主动让出自家的土地,带头出工干在前头,并且发动亲朋好友积极参与工程建设。老杨的实干精神,感动了全村老百姓,在老杨的带动下,该村无论是美丽乡村建设还是田间路和侵蚀沟治理,进度快、标准高、质量好。老杨获得了全国劳模的荣誉称号,现在村里无论干什么,只要老杨“喊一嗓子”,村民一致响应。
三、值得借鉴的新鲜经验
佳木斯市郊区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充分发挥农村“一事一议”平台作用,积极探索,创造了新的田间路和侵蚀沟治理模式,找到了破解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难题的一把“钥匙”,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通过调查感到,借鉴佳木斯市郊区经验,应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农村田间路和侵蚀沟亟待治理,不光佳木斯市郊区遇到这一难题,也是全省面临的共性问题。我省是农业大省,这个问题早晚需要解决,早解决早主动,我们应该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加速治理进程,最关键、最急迫的是破解资金短缺这一“瓶颈”因素,切实强化资金支撑。佳木斯市郊区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专门安排财政预算资金2060万元用于治理农村田间路和侵蚀沟,这是难能可贵的。各地应借鉴佳木斯市郊区做法,以财政资金为引领,拉动各方面增加投资,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构筑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治理工作以更快的速度向前推进。
二是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果。座谈中大家认为,虽然佳木斯市郊区前段治理田间路和侵蚀沟取得明显成效,但这仅仅是一个开端,后续管理任务很重,需要切实做好巩固、提高工作。总的思路是,既要治理好,更要管护好,还要预防好,确保治理成果长期受益。加大源头治理力度。重点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从源头上抓好治理,努力减少侵蚀沟的形成。加大沟道经济发展力度。一手抓治理侵蚀沟,一手抓发展沟道经济,使侵蚀农田的“猛虎沟”变成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聚宝盆”。加大管护力度。治理一批、达标一批、精心管护一批、长期受益一批。佳木斯市郊区通过发展红树莓产业,构筑治理管护的长效机制。随着红树莓产业的兴起,每个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不仅为治理管护提供了资金保证,而且随着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使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得以巩固,这是一项战略举措,有利于走活农村工作“一盘棋”。
三是进一步抓好典型示范。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带作用,是深入推进治理工作的有效措施。在治理田间路和侵蚀沟方面,佳木斯市郊区走在了全省前列。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全区上下“众志成城、群策群力、矢志治理、建设家园”的精神风貌。佳木斯市郊区经验可复制可推广,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比如,修路治沟,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直接效果显而易见;再如,推动农民观念转变,积蓄发展后劲,引申效果初露端倪;又如,村庄美了、田野美了、生态美了,农民必将追求新的目标,由此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长远效果前景喜人。各地应借鉴佳木斯市郊区经验,围绕大规模治理田间路和侵蚀沟进行试点,打造典型群体,然后分期分批推开。通过试点示范,形成一花引来百花开,百花带来春满园,进而万紫千红的局面,谱写我省治理农村田间路和侵蚀沟的崭新篇章。
四是进一步落实倾斜政策。我省正在加速推进两大平原改革试验,应把田间路和侵蚀沟治理纳入其中统筹考虑。建议在两大平原改革试验整合的涉农资金中,每年留出一定比例的资金,重点解决农村一家一户想办但办不了的紧迫问题,佳木斯市郊区原计划利用10年时间完成全部治理任务,现在乡、村干部和农民热情高涨,强烈要求加快治理进度,经反复研究将治理时间缩短为5年,但资金存在缺口。对类似佳木斯市郊区这样领导班子凝聚力强、干部群众积极性高、治理成果突出的单位,省里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打造一批“整县推进”的典型。另外,按照“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的要求,出台更加宽松的政策,允许市、县根据实际打捆使用一部分涉农资金,用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及田间路和侵蚀沟治理,解决农村面临的“瓶颈”问题,促进涉农资金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
责任编辑: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