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早期宗教绘画构图探析
2015-05-30金梦
摘 要:本文以西方文艺复兴早期画家乔托的宗教油画作品为例,其作品注重构图从平面向立体空间转换、图解式向叙事性转换以及程式化向光影塑造的现实主义转变等表现技巧,把生活、自然以及画面内容与构图相互结合,改变了长期以来平面呆板、图解式的程式化构图表现方式,而且充分利用光影塑造空间,表现出既生动又有生命气息的叙事性场景,开启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发展航程。
关键词:文艺复兴;西方;早期宗教;绘画构图
构图是绘画艺术造型表现的专用名词。从词义上分析,它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其中“构”就包括“交合、连接,草拟、造作,造成、缔造,也有图谋”[1]之意;而“图”一般指“计谋,谋划;法度”。[1] 构图在不同的画种中有不同的称谓。譬如,在中国画中把构图称为“经营位置”,而在西方绘画中才称之为构图。从广义上看,“构图是指艺术家从选材、构思到造型体现的整个创作过程。”从狭义上看,“构图主要是指画面的布局与构成。”[2]也就是说,艺术家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画面效果,在一定的平面空间上对人、物、色彩以及光影等进行选择性的组织和布局,使之构成一种有秩序、有层次感的特定画面空间的艺术效果。
当然,影响绘画作品的构图因素有很多,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①的绘画来看,早期还没有完全摆脱宗教势力的影响,受宗教思想的影响很大,难免在这个时期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带有宗教的痕迹。以这个时期最为著名画家乔托为例,其作品主要以宗教题材创作为主,他的创作灵感多来源于《圣经》,作品以耶稣、圣母等形象为主,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文艺复兴早期还没有完全摆脱宗教因素的影响。
在当时,尽管乔托的作品还没有完全剔除宗教的痕迹,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摒弃了中世纪传统的拜占庭式的僵硬风格,而是从抽象描绘转变成有血有肉的现实人物的画面形象。显然,他的作品成为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转变的分水岭,为研究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作品的构图提供了典型例证。
1 从平面向立体空间构图的转变
平面构图,即在二维空间内简单地布局所表现的形态,按照美的视觉效果以及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在表现中采用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方法构成物体的前后、左右、远近等关系。在文艺复兴早期的宗教画作品中,艺术家多采用平面的构图法则进行创作,以形象在画面中的大小来增加画面的空间感。然而,乔托的出现改变了平面构图的观念,在他创作的具有生活气息的宗教绘画作品中,充分运用色彩的冷暖、阴影等增加透视效果,构成了一幅幅空间感极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优秀作品,从而开启了立体空间构图的新时代。
《哀悼基督》是乔托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画面描述耶稣被人们救下来后的场景,在画面人物众多的构图中,圣母玛利亚是现实中的人物形象,以一个普通母亲的慈爱渲染画面的悲剧氛围。在构图中圣母抱着耶稣的身体微微倾斜地坐在地上,此时的耶稣正好处于画面三分之一黄金分割线的位置,使其形象处于画面中心位置,增强空间效果,突出事件主题。显然,尽管作品内容仍然是宗教题材,但从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客观气息和世俗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作品本身。作品对客观世界的自然表达,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质朴、清新、庄重的审美效果,而且也重新开启了绘画创作的思维方式。
因此,乔托的作品构图单纯、简洁,在创作中利用透视关系成功塑造了画面的纵深空间和体积关系,完成了平面构图向立体构图的实践转换,为尝试宗教人物的世俗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2 从图解式向叙事性构图的转变
在绘画创作中,所谓图解式就是利用图画对内容做出解释,类似于看图说话。在早期文艺复兴的宗教绘画作品中,为了清楚地表达宗教教义,免不了采用看图说话的方式,对宗教题材的内容起到直观的解释和传播作用。
当然,在宗教题材的绘画表现中同样要利用物象与物象间的比例大小、高低特征形成的构图对比造成一定的空间。同时还利用物像前后遮挡和参照物强化画面的空间感。显然这是一种直观式的平面构图,其形成的效果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兴起,透视学、解剖学的兴起和不断地深入研究,为文艺复兴早期的造型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艺术家们在创作时也开始注重透视法则,在画面中不断加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关系的处理及应用,画面中的物像更加接近真实场景中实物,增强了表现对象的体积感和质量感。
在乔托创作《犹大之吻》中,描述了圣经中的犹大被人收买要背叛耶稣以及犹大与人约定的故事。画面中的士兵执着标枪与火把将耶稣和犹大包围其中,人物之间的冲突随之展开,气氛十分紧张。在绘画表现中尽管画面着重描绘耶稣与犹大二人的面部,然而耶稣严肃与宁静的目光与犹大心虚慌乱的目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谁是叛徒不言自明,艺术的表现手段强化了画面的戏剧性效果。显然,乔托在创作中并没有按照以前的平面式构图来安排画面人物,而是尝试对透视法则的运用,根据光影来加深人物衣皱的明暗强度对比,增强人物在画面中的重量感和立体感。在这幅作品中不难看出乔托对透视的基本规律的领悟和理解,已经摆脱了原有图解式而走向叙事性的表现方式。
尽管乔托在这幅画的构图中还带有中世纪的影子,但我们仍然可看到他在这幅构图中把优美的叙事与真实的表现结合起来,注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冲突,使绘画不再是文字的简单图解,而变得更具有了绘画的生动而具有生命气息的叙事性特征。
3 从程式化向光影塑造的现实主义转变
程式化是受罗马拜占庭帝国影响而形成的艺术风格。在13世纪以前的意大利绘画艺术一直受此影响,不仅人物僵硬,而且还使用艳丽的色彩,强调装饰性而忽略造型,在人物表现上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特点,形象呆板而缺少生气。这种程式化的风格,只有在乔托出现以后,才使意大利的绘画风格摆脱了拜占庭宗教的影响,转而对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关注。
乔托的作品富有立体感,并以自然景物代替中世纪绘画惯用的金色及蓝色背景。《逃亡埃及》就是选用的大自然景物作为背景。描绘了耶稣的母亲与父亲得知希律王要杀死耶稣,连夜带着刚出生不久的耶稣逃到埃及去,以免灾难。在画面的构图中把圣母与耶稣位于画面中间,同行者位于两边,起伏的山丘和树木,映衬出圣母子的形象,画家摈弃了中世纪惯用公式化的象征手法,应用写实技巧强化了现实的场景,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取代了神的故事,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因而,层次分明的构图反映出作品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的一致性,正是画家的思想感情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也是作品思想和形式相互融合的结果。
在该作品人物的塑造上,乔托有意减弱了对人物轮廓线性描绘的刻画,而是把人物放在大自然中,以自然为背景,增强自然光线的影响,通过自然光影的立体化和细致描述,人物形象产生一定的空间序列感。
除此之外,画家在《犹大之吻》中已经开始探索光影的变化,在耶稣和犹大的造型上已经摆脱了中世纪美术创作中的呆板和僵化的程式,构成了具有世俗气息的生活图景。
显然,乔托在创作中对自然光影的重视,改变了以前那种平面图解式的二维空间的表达方式,为画面营造了一个强烈的空间感视觉效果,从而打破了程式化的拜占庭宗教绘画风格,为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乔托作品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发展方向,在创作的系列作品中注重面向生活、面向自然,注重内容与构图的结合,为营造更好的画面效果,不仅改变了平面呆板、图解式的程式化构图表现方式,而且充分利用光影塑造空间、表现出既生动又有生命气息的叙事性场景,开启了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航程,乔托的系列作品充分证明了他不愧为这个时代的领航人,而且还奠定了他在欧洲文艺复兴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注释:①文艺复兴:是指十三世纪末期,在欧洲意大利各城市兴起,最后扩展的西欧各国,并于十六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参考文献:
[1]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615,0581.
[2] 吴疆,等.画面构图与拍摄技巧[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58.
[3] 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大英视觉艺术百科全书(中文版)[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4.
[4] 蒋跃.绘画形式语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时涛,熊念旭.顶级名画鉴赏世界卷[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
[6] 丰子恺.西洋美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7] 王谢燕.文艺复兴美术意大利的辉煌[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金梦(1994—),女,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12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油画创作与理论。
指导教师:金晖,男,艺术学博士,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创作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