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地方高校新闻学教育现状及不足
2015-05-30梁姊黄玲
梁姊 黄玲?
摘 要:本文以辽宁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2006至2010级五届毕业生为调查样本,从毕业之后的就业选择、就业情况,对于新媒体发展的看法以及对高校新闻教育的限制和不足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从辽宁师范大学新闻教育现状出发,由小见大,总结地方高校新闻学教育中的相关经验和问题。
关键词:应用性;教学;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2-0160-02
一、研究背景
当下,看似欣欣向荣的高校新闻教学背后存在着若干问题。如专业定位不够准确、缺乏实践机会、教学内容过时,无法满足当前受众对于新闻从业者的高要求。这种高校“供大于求”,媒体“供不应求”的尴尬局面,正是当前高校新闻教學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辽宁师范大学2006级至2010级五届毕业生为研究样本,从就业选择、工作情况、新闻行业状态、大学新闻课程的合理化设置等方面,对于地方高校新闻专业教学的应用性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样本概况
在调研过程中,研究小组向辽宁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2006~2010级五个年级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根据笔者掌握的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累计发出问卷156份,回收问卷82份,有效问卷82份,问卷数据真实有效。
在被调查的82份问卷中,男生比例是13.4%,女生比例为86.6%,性别比例差异化的样本有利于说明相关论题。
毕业生的学历水平,本科学历比例为68.3%,硕士学历比例为31.7%。毕业生分布主要集中在辽宁省和东北三省。
2.就业情况
当前传统媒体走低,行业岗位缺口小,加之“新闻无学”导致的专业跨界情况严重和高校教育滞后等原因,导致新闻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难度增大。
通过调查发现,大城市的媒体工作岗位高度饱和的状况使很多毕业生望而却步。在对一位毕业生的访谈中笔者得知,其所在城市的绝大多数传统媒体,三年以来都没有招收过任何一个有编制的员工。新闻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可见一斑。
然而,当前大学生择业会受个人兴趣和主观愿望的驱使,新闻专业毕业生所选择的就业岗位已经不单单局限于专业对口,在回收的问卷中,毕业生在经过两到三年的思索和转型后,仍旧选择“新闻及新闻领域相关”作为就业岗位的毕业生占总比例的28%。
而且,通过对非媒体就业的同学们访谈发现,如今“学以致用”的观念有所淡化,政府的宣传部门和事业单位以其稳定的工作环境和较好的福利待遇,吸引了许多毕业生。
从上述的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现在,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日趋理性,就业方向趋于多元化。
对于仍旧想要从事媒体相关职业的毕业生来说,许多人也做出了相应的转变。传统媒体方面,2015年10月23日召开的第二十届全国省级晚报总编辑年会上,总编辑和资深媒体人便提出了“慢、深阅读”的观念,即通过慢阅读黏住读者。只有通过这种独特的东西,才能和新媒体竞争。许多毕业生便利用自身新闻功底扎实,理论知识过硬的优势,在实践过程中,着重对百姓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纵深性的挖掘,使自身呈现出的稿件更加富有竞争力。
新媒体虽然以其特有的机制灵活、待遇丰厚等优势成为了一个新的就职热点,但是如今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其技能很难满足新媒体的从业需要。如今,传统媒体出现了离职潮,原《南风窗》杂志总编辑陈菊红,在经过了两次跳槽,最终在腾讯网安家落户;《第一财经周刊》的总编辑伊险峰也辞职去了网络原生报《好奇心日报》。媒体名人所起到的示范效应,也成为了当下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一个样本。
3.毕业生对专业应用性的评价
(1)课程设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媒体产业化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媒体产业化不仅符合新闻媒体发展的基本趋势,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董林曾说:“在当前的新媒体大势的情况下,传统媒体过去的‘媒体+服务市场化程度很低,对于报纸的经营只会卖广告卖报纸,但在未来,要转变为‘服务+媒体,将报务放在重要的位置,不仅仅做只会卖广告的报纸。”可以说,传统媒体的一系列变革,需要吸纳一些具有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作为高校,应当把握当前这一就业缺口,为学生提供这一方面的课程和实践。从表1的数据可以体现出,媒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应列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
将近四成的同学们认为,作为未来可能的新闻从业者,最需要掌握的能力是信息处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很多同学在接受访谈时表示,在采访过程中,最困难就是和被采访者建立起一种和谐的沟通,对于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如表2所示。
同时,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几乎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的辐射源,面对着每一日海量的事件和动态,成功地从中筛选出公众感兴趣且有意义的信息,也成为了当下新闻从业人的一项必备素质。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34.14%的同学认为,当前的高校的新闻课程主要还是应该从内容上进行革新。当被问及需要调整哪些方面的课程时,同学们普遍反映专业实习的作用比较大,以及新闻传播的实验课程和学校的实践活动,也提供了帮助。
还有32.92%的同学认为,课程改革的方向应当从与就业的对接方面进行调整。在对2007级同学们进行访谈时,她们认为新闻学的核心课程有价值,其次才是一些新闻领域内的专业选修课。但在对2013级的采访中,大家对于一些和新媒体相关的课程有很大程度上的需求,如表3所示。
(2)基础积累
毕业生普遍认为在课外积累上,还是应当以读书的方式为主。在内容的选择上,有53.1%的毕业生认为应该选读跨专业的书目。
新闻教学中普遍提倡的“杂家说”认为,记者的知识首先要博,在广博的基础上力求有精深的了解和掌握,要求记者成为新闻报道的多面手。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有足够的新闻敏感,才能写出有声有色的新闻稿件。
4.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被问及新媒体时代对于高校新闻人才带来最大的冲击是什么时,有71.9%的同学们认为“高校课程实践性不足”,其次的问题是“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有所变化和提高”,占到52.4%。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认为实习经历在求职的过程中最具有竞争实力,占92.68%,其次是面试技巧,占80.49%,还有40.24%的毕业生认为外语水平也是很重要的,如表4所示。
这说明毕业生在大学阶段掌握的知识并不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学生通过实习实践和社会活动所积累的专业技能,这都是新闻专业学生在在校期间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为未来就业奠定基础。
调查数据显示73.17%的毕业生比较倾向于在新媒体工作,在媒体大变局的客观背景下,一个崭新的,富有创意的媒体平台展现在每一个新闻人的眼前,如表5所示。新媒体产业理想的薪酬,无限的创意和灵活的机制,都使其成为新的求职热点。
但在如今媒介大融合的趋势下,新媒体领域对于从业人员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蔡雯认为:“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需要两种新型人才,一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这就需要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方针,以培养出全能型的新闻从业人员为目标。
三、小 结
从以上的研究和分析中,笔者认为当前地方高校新闻学教育的应用性存在不足。主要体现为缺乏实践课程,课程设置滞后,教学环境边界模糊等。总之,地方高校要结合当前传媒行业发展形势,在媒介融合时代摸索出一条适合高校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改革道路,从而为我国新闻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晓灿.采缤纷天下事,入寻常百姓家[N/OL].大河網,2015-10-24.http://news.dahe.cn/2015/10-24/105860114.html.
[2] 蔡雯.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经典个案——对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调研报告[J].国际新闻界,2005(5).
[3] 2006-2010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8-2009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战略报告》.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