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培养模式的探讨
2015-05-30沈国杰郑雪娜
沈国杰 郑雪娜
摘 要: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了现在的分层次教育,即照顾学生和市场的需求,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在这种模式下,对于教师个人素质要求也发生了相应改变,本文针对应用型院校教师的培养模式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学生特点;教师培养
1.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師的作用
应用型本科是我国高等院校层次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中教师师资培养仍然是当前制约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影响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但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更多的是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实践教学和实习在课程比重中所占分量很少。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现在大多引进的是硕士或以上学历,这从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层次水平,但高学历的教师大多接受的也是传统的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缺乏一定实践经验。故要培养与市场高度接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性人才,不但要实现学生课程培养方案的改革,也要实现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
2.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
(1)大多数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自信心较差。这是因为读三本的学生一般是因为理论知识不强或高考发挥失误导致高考分数不高,没有考上一本或二本。这导致很多学生内心敏感,缺乏自信心。
(2)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很多三本学生从高中的紧张阶段过渡到大学的相对轻松环境以后,远离了父母的监督和繁重的高中课业压力,开始放松自己。很多沉迷于网络游戏、小说而不去上课,经常无故旷课。
(3)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强。大多数三本院校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眼界比较开阔,理论知识相对较弱使他们更喜欢动手实践的课程和活动,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3.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培养模式探讨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针对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做以下几点探讨。
(1)增强教师实践能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用型本科教学强调的是“应用”,但适当的理论教学是必需的,很多学生不喜欢理论课,但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对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有一种崇拜感,也在上这类教师理论课的时候能够认真听讲。另外,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如实验课、课程设计等,也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多和实际工程相关的知识和指导,能够更好地实现和社会接轨。[1]为使教师增加工程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一部分教师一段时间内校外工作或进修,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师型”教师培养。[2]
(2)完善教师培养体制,加强培养质量。教师的培养一般主要有两个倾向,一是注重知识的更新,二是要求学习新的技能。我们往往更加突出的是前者,即知识的更新程度。而对于应用型学校而言,教师的技能培养实际上是更加重要的。因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本身理论基础知识薄弱,主要学习目标就是在基本理论基础上提升更多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要做的不仅是理 解、传授知识,更要掌握学生的学习、运用资源及对实际问题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水平。
(3)加强内涵建设,发挥教师主题价值。教师的培养在本质上应该是以人为本,要想更好地实现目标学生的,首先应是以教师为本的人的发展过程。[3]应用型学校很多学生本身的自控能力不强,这更加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很多企业学校把教师当作“经济人”来看待,不断强调教师应该怎么做,认为教师的首要目标就是完成任务,但忽略了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多方面功效。这也同时限制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自主性,导致教学模式单一,不能够吸引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也会拖后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
(4)增加激励政策,加强教师个人素质提升积极性。为促使教师积极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应适当增加激励政策,如健全考核管理体制。以“双师型”为例,学校可制订相应的“双师型”考核管理体制,每年考核一次,考核合格以后,可以从薪酬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也可以制订评奖评优鼓励政策,“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和晋升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以提高教师的自我提升动力。
学生是一个学校的血液,没有学生,学校无法正常运行。而要完成这项工作,最重要的是依赖于学校的教师,教师的培养模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 东.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01):7—10.
[2][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