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的兴趣教学策略
2015-05-30王莹
王莹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本不应该是一潭死水,而应该是一条浪花跳跃的清澈小河。但是在当今应试教育影响下,不少学生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读书也比以前少了。而要想改变这一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不只是简单的讲笑话、造笑料,而是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学生这两个因素,让浓厚的求知兴趣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孕育在其中。作为新时代的传承者,学生肩负着重任。如果对语文不感兴趣的话,就没有办法学习中国灿烂的知识和文化,更谈何传承呢?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与“乐”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和精神支柱。
一、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意义
叶圣陶老先生曾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遵照叶老的教导,一方面,从宏观上说“理”,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语文的社会意义,要求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事业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从微观上疏“理”,举出一些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例,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错误认识和行为进行疏导,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学数学很有兴趣,成绩也不错,可语文就差劲了。他自鸣得意地说,语文是个死东西,可以无师自通,只要数学成绩好,升学是没问题。谁知到了初中二年级学几何证明时,他怎么也理不清头绪,表达不出来。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给予疏导,使他懂得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丢掉这一基础课,其他学科是很难学好的。由于他有亲身体会,加上老师的疏导,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学语文的兴趣也上来了。我们知道,明白了事理才有兴趣;明白为什么学,才会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趣”由“理”生,“理”“趣”交融,二者相互催化,相映成辉。
二、精心设计,趣味导入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可由名言警句、古诗词导入,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余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来客,招徕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的伤心故事吧!可由故事导入,如导入《愚公移山》时,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片段,学生耳闻“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的优美旋律,目睹“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的老人形象时,会真切地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
三、设计趣味性作业
作业也属于教学中的一部分。她是对老师教学成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巩固。那么,作业设计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备课中下足工夫,但传统的语文作业往往是教师指定现成的习题,让学生作答,然后教师进行批阅。这样的作业只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却往往忽略了新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作业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而学生自己做起来也是枯燥无味,提不起精神来做。因此我们就需要布置一些看起来很有意思的作业。例如,在学完《理想》这篇文章后,不要光让大家写自己的理想,而应做一个家庭问卷,问问妈妈辈的理想是什么,爷爷辈的理想是什么,然后把所有的理想结合起来做一个对比,让学生在这其中发现问题。
四、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的创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文字太枯燥、问题太烦琐。只有在一定情境中我们才能让学生轻松、愉悦、积极、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创设良好导入情境,激发探索动机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前提,当然情境的创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导入。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教材。更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教育智慧。
如何巧设情境?曾有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句子:“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去公园玩。我看到了红的桃花、绿的小草,就把它们画了下来。”此时已临近下课,学生的注意力涣散,读书声无力。这可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说道:“哎呀,我们怎么走错路了?这是一座荒山,无树无花,不美不美。”学生抬起头来,惊讶的看了她一眼,明白了,连忙拿起了书。第二次朗读声响亮了许多,不过还是有点乱。她微微一笑,说:“呀,我们路过菜市场了!”不少学生笑了,但他们的心已回到课文中,书拿稳了,背挺直了。第三次朗读,流利整齐,但缺乏情感。读完后,学生看着她,充满了期盼。她挥了挥手,说:“啊!公园门口到了,我们快进去吧!”这时,全班学生都捧起了书。神情专注。有的学生情不自禁,为朗读配上了优美的动作。她翘起大拇指赞叹到:“好个美丽的大花坛!小红,你看到了吗?请你来读。”“小李,你呢?”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读得深情并茂。下课了,还有许多学生捧着书围在她身边嚷着要读。课堂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能不让人惊喜无比吗?我想是情境式评价语言帮了她大忙。
五、提供时空,力求新颖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另外,对事物的新奇感是学生兴趣形成的前提。好奇是初中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断地“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使课堂“活”起来。
总之,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杨喜云.初中语文兴趣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