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背后的真相
2015-05-30熊静静
熊静静
摘 要: 随着绿色经济逐渐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环境问题已经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中国企业在环境投资这方面与国外的一些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本文主要从政府、企业以及市场三个方面来分析现今企业愿意提高企业环境绩效和限制企业进行环境投资和披露环境信息的原因,从而对如何提高企业环境投资提出建议。
关键词: 环境投资;环境绩效;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成本内在化;转型
日前,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看后感受特别深刻。这既是对雾霾现象的一次科普,同时也是对雾霾治理的强烈呼吁。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均创下“历史纪录”。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从建国初期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超级大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环境问题。
一、中国企业环保现状
事实上环境变化不仅影响了政府和个人,环境最终影响到企业,因为这将最终引起环境方面的支出和环境负债,而且这些成本还在不断地增加。现实中很少有企业考虑这些成本。中国一般企业都不愿意把资金用到眼前看不见的地方,只注重生产发展,却不注重环境保护。俗话说,做得好就不怕别人说。正是因为中国企业在环境保护这方面做的很不好,所以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披露企业环境信息。现在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更多的企业倾向于披露更充分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却不重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其他方面,其可靠性维持在较低水平,显著性亦不足。
二、企业进行环境投资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中国企业慢慢注重环境投资,环保意识比起以前也上升了许多,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合法性。 我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问题。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随后于1974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办公室,接着推出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环境法规,强制一些企业参与到环境保护中企业来,不过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来促进企业注重环境保护,否则会面临环境诉讼或者罚款。
2、环境声誉的内在驱动力。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良好的环境绩效可以带来好的环境声誉,环境绩效与企业无形资产价值显著正相关。好的环境绩效和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都可以提升企业价值。可以说环境声誉是企业一项无形资产。另外,企业进行环境投资还可能给企业带来成本节约,原材料投入使用减少了成本,由于更少的废物排放减少了成本,而且由于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增加了产品的价值和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些都是企业现今注重环境投资的原因,当然,还可能有其他种种原因。
3、企业社会责任。 在考虑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考虑企业利益相关者,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投资。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负责的公司,更容易受到利益相关者的信任,更容易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处理好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降低委托代理成本,降低由利益冲突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履行社会责任越好的企业越能得到投资者和消费者等相关利益者的信赖。
企业注重环境投资、提高企业环境绩效,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环境声誉,提高企业市场价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且还能减少了监管审查和公众、社会压力。企业应该对环境投资张开双臂欢迎而不是能避开就避开。但是为什么中国环境问题还是一如往常越来越严重,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也是那么的晦涩不清晰明确。
三、中国企业环境投资滞后原因分析
1、政府因素。 中国的发展模式是政府主导型发展,政府必然会成为环境保护的关键。政府环保法规的不健全性,没有一套具体的环境会计准则与披露准则,.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立法执法工作不严,这些常常让某些企业钻了空子。还有就是当政府面对地方经济发展压力时,常常会与环境保护妥协。尤其是当地方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地方政府面临GDP增长压力时,很有可能会选择牺牲长期的环境利益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发展业绩。环境绩效较好的企业有着更多的银行贷款、贷款成本更低、更低的所得税负担,可能说明政府为了鼓励企业提升环境绩效在银行贷款获得与所得税优惠方面给予支持,可能带来企业长期价值的提升。
2、企业因素。 大部分企业没有长远目标,只注重眼前发展,环保意识薄弱,认为进行环境投资的行为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冲突。的确,对环境投资的成本将使企业承担很大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看得见的为了遵守环保法规而支付的费用,实际上直接成本经常低估,环境保护上的经费也许能产生出更多的生产性投资,还包括更多的隐性成本。这些通常会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与处境,更何况环境投资带来的收益一般具有滞后性。企业进行环境投资会减少企业当期的会计利润,但是这可以说是企业的递延资产。现在的支出是为了减少以后的支出。中国企业有个好不好的习惯,就是只有当事情很严重时,才会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企业常常忽视这个是因为觉得环境保护与自己无关,没有把环境成本提升到日常事项上来看。这就需要将环境成本内在化。只有把污染造成的外部环境损害纳入会计系统,企业才会真正考虑其对企业损益的影响,才会真正促使其用心环保,这是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由追求经济利益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而提出的。这样一来,企业生产成本与费用就大大增大了,企业管理者就不得不注重减少环境成本而进行环境投资。
3、中国市场因素。 中国的市场还是一个政府主导的市场,其发展很不成熟也不平衡。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只占了很小的部分。但是这些小企业的生存环境非常艰难,它们面临着融资难、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财务信息披露负担偏重问题,它们要跟上国企和大型企业的步伐可谓是阻力重重了,本身就自顾不暇,哪里还有心思和资金花在环境这一块。政府的一些改革政策,往往惠及的是国企和大型企业,比如说营改增,减税最多的还是国企和大企,有些中小企业还吃亏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对环境的污染无可避免。虽然政府一直强调说要进行产业升级和制造业转型,但是我们的政府对市场管得太多,很多时候成了企业产业升级、转型的阻碍。
四、针对如何促进企业环境投资提出的建议
政府需要承认和认识企业追逐经济利益的正当性,共同建立一套合理的市场机制使企业在进行环境保护时既获得了自身利益也履行了环境责任。同时也要加大对环保的宣传。企业也必须树立环保意识,将环境成本内在化。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主要起监督和宣传作用,真正的力量还是企业自身。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要想转型成功,政府先实现转型是关键。政府应该学习美国,不在产业发展的甄选决策上参与过多,给企业提供一个能够孵化出新产业的营商环境,由企业对各方面因素做出衡量后,自己决定是否进入政府扶持的产业。而不是看到政府给出的利益好处,一窝蜂地进入。有些时候,政府要少管,交给市场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