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5-05-30蔡丽蓉

南北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歌渗透

蔡丽蓉

【摘    要】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在语文教材的研究中一直是一个很重要但又是极易被忽视的问题,因此,本论文从课堂教学应深挖教材并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巧妙地把本地区的民俗文化渗透其中,体现在延伸性阅读中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民俗文化知识,为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提供了机会。

【关键词】民俗文化  民歌  语文教学  渗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2.095

民俗文化虽经干百年历史的洗礼,沧海桑田的巨变,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向世人昭示她鲜活生命的存在,并影响着世世代代生活和工作在那块土地之上的人们。现在社会各界已然开始重视保护和弘扬当地民俗文化:从日常生活尊重民俗民风,到商业旅游大打民俗民风之招牌,甚至到教育事业上面也努力做到让优良的民俗文化走进教材,走进课堂。

在渗透民俗文化的教育教学方面,我们也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老师和学生一道收集整理当地的民歌、传说、故事、谚语、歇后语等,然后解读编辑成册,最后,老师再把那些优秀的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渗透进课堂教学,把经典文本与民俗文化同台呈献,使学生在经意与不经意中体验雅俗共赏,使我们的教学收到花开并蒂的效果。

在上舒婷的《致橡树》这首爱情诗的时候,我们就渗透了青川爱情民歌于其中。

渗透之前,我先引导学生们一起聆听了诗人爱的独白:“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处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学生感悟到,诗人以对平等独立、灵犀相通、祸福与共的爱情追求示人,给新时代女性新型的恋爱观标杆树帜,也是对诗歌前一部分写的传统的极力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的恋爱观再次否定。学生品味了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也赏析了诗歌创作的特色。

完成上述内容的学习后,教学进入到拓展学习环节——青川民俗文化的渗透环节。

下面,我就把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展示出来。欣赏四首青川爱情民歌:

小妹缠的有钱人

藤缠树来树缠藤,钥匙管锁锁管门。

豇豆缠的苞谷秆,小妹缠的有钱人。

吃糠咽菜都愿意

你十七来我十七,酸甜苦辣情相依。

只要终生心不变,吃糠咽菜都愿意。

哥只爱妹心肠好

马桑树儿长不高,一长长个趴腰腰。

贤妹就像马桑树,哥只爱妹心肠好。

管它八字合不合

豌豆开花角对角,哥爱妹来妹爱哥。

背时先生算命子,硬说八字不相合。

只要二人同心愿,管它八字合不合。

一、《致橡树》与这四首青川爱情民歌在思想感情上的异同

学生朗读这四首青川爱情民歌,思考其各自反映出怎样的婚恋观。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作归纳小结。

《小妹缠的有钱人》反映的是,郎财女貌的婚恋观(即金钱婚恋观);《吃糠咽菜都愿意》反映的是,同甘共苦、忠贞一生的婚恋观;《哥只爱妹心肠好》反映的是,青川最为朴实的恋爱观,选友择妻的先决条件是要心灵美好,是对《小妹缠的事有钱人》中郎财女貌的婚恋观的彻底否决;《管它八字合不合》反映的是,反对封建迷信大胆追求幸福自由恋爱的思想。

《致橡树》中,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一个成熟的现代知识女性对平等独立、灵犀相通、祸福与共爱情的憧憬,它就像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弦。青川爱情民歌综合起来看,既有值得肯定的爱情观,如同甘共苦、忠贞的婚恋观,反对封建迷信,大胆追求幸福自由恋爱的思想等,也有应该摒弃的恋爱观,如郎才女貌的婚恋观。

二、《致橡树》与这四首青川爱情民歌在语言风格上的异同

语言风格,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得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它使作品被烙上的“时代特征,地域表征、作者阅历、性情”的印迹。比如:李白诗雄奇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白居易诗清浅通俗,鲁迅的杂文冷峻犀利,朱自清文章清新高雅……

说到地域表征,当听见“我低头向山沟,追逐流逝的岁月,风沙茫茫满山谷,不见我的童年”“山歌好比春江水,唉——”同学们肯定都能区别出哪是南方民歌、哪是北方民歌。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南方的歌曲如同柳永的婉约词派,温婉细腻、含蓄优美,而北方的歌曲则更像是李白笔下的唐诗,宽宏大气、豪放恣意。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青川爱情民歌的语言风格,将其与《致橡树》的语言特色比较,看有何异同。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小结。《致橡树》,语言精美,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调子蕴藉而柔婉,具南方风情和女性特色。青川民歌,语言朴素,浅显易懂,明白如话,上口易记,粗而不俗,也能很好地传情达意。

三、《致橡树》与这四首青川爱情民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致橡树》首先巧妙运用比兴。诗歌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对传统的极力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的恋爱观予以否定(这是作者先破后立的行文特色中的“破”)。《致橡树》其次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还运用了象征手法。

青川爱情民歌首先也巧妙运用比兴手法,如《小妹缠的有钱人》中“藤缠树来树缠藤,钥匙管锁锁管门。豇豆缠的苞谷秆”三句,再如《管它八字合不合》中的“豌豆开花角对角”,都是“兴”的手法。青川爱情民歌还运用了呼告手法,如 “贤妹就像马桑树,哥只爱妹心肠好”,直呼诗中人,且与其说话。这与《致橡树》中“木棉树”以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异曲同工。

从《致橡树》教学中对青川民俗文化的渗透不难看出,民俗文化与经典文本实为本末之缘。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有它本身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较之经典文本,民间诗歌更贴近“地面",在大众心里更容易“着地”,看似俗了点,但它却实实在在承载着自由和创新精神。运用日常生活中普遍的题材表达个人的现实需求和世俗愿望,把个人的细微感受和生活伦理都无疑地表达出来。它风格的多样化、语言的口语化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戏剧化的叙事扩展了生活的意蕴。这是经典文本不及的。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材编排和教师教学都极尽高雅文化“经典文本”之典范作用,却常常忽视民俗文化,实不应该。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歌渗透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穿花衣 唱民歌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