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业凛冬已至?

2015-05-30郁风

中国经贸聚焦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不良率不良贷款证券化

郁风

利差收窄,不良贷款率上升,利润增长趋缓,资产荒蔓延,员工离职潮出现。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银行业似乎陡然间凛冬已至。

11月12日,银监会发布的2015年三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2925亿元,同比增长2.21%。三季度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2%,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16.68%,同比下降3.11个百分点。

与利润增长继续趋缓相应的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有所上升,不过银监会认为信贷资产质量仍总体可控。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11863亿元,较上季末增加944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9%,较上季末上升0.09个百分点。

事实上,早在11月初,在上市银行三季报陆续披露后,业界就已注意到,截至9月末,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9079.79亿元,较年初新增2396.44亿元,已经接近去年全年新增量。不良贷款率全线反弹,其中农行不良率高达2.02%。与此同时,上市银行平均净利润增速仅为2.1%,其中四大国有银行净利润增速均下滑至1%以下,中行三季度更首现净利润单季负增长。

随着银行业好日子不再,从基层至高管,一场离职潮正在袭来。上市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年初至今高管离职已达37位。

不良率破2

媒体报道称,银行不良贷款数据中有三个“危机点”值得关注。

第一,9月末农行不良贷款余额达1791.58亿元,成为首家不良率突破2%的上市银行,银行不良贷款率首次攀升到临界点2%以上;第二,除了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略降0.01个百分点外,其余15家上市银行的不良率均持续攀升;第三,部分股份制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速度超出市场预期。以不良率上升最高的招行为例,截至9月末,其不良贷款余额为433.97亿元,比年初增加154.80亿元;不良贷款率1.6%,比年初上升0.49个百分点。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教授表示,数据体现的不良贷款率水平现阶段已经很高,如果再将被挪至表外的不良资产纳入统计,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真实水平可能还要高。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则认为,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平均来讲还是不高的,但2%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水岭。在他看来,银行不良率在2%以下都属于比较健康的状况,除了个别银行,当前商业银行总体的资产质量还是处于健康的状况。如果个别银行不良率偏高且超过2%,则需要及时采取完善的风控措施。

令人忧虑的是,在不良贷款上升的同时,各大银行的利润增长也在下降。

今年前三季度,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0.65%、0.73%、0.57%、0.79%。第三季度中行还出现2009年以来首次净利润增长下滑,同比下降1.5%。除了南京、宁波、北京三家城商行稍好外,股份行的情况也并不乐观,仅平安银行以前三季度13.04%的增速一枝独秀,其他都降至个位数,其中中信银行净利润增速最低,仅为2%。

对此,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11月3日发布报告称,中国经济放缓使很多行业的供过于求局面恶化,这会导致未来2-3年银行信贷损失快速上升。除标普之外,国际其他两大评级机构穆迪、惠誉也表示看空中国银行业。

不良贷款率的高低,会严重影响银行员工的收入。一线基层员工,尤其是信贷人员,放出的贷款未收回,有的沦为坏账,根据银行考核机制,相关负责人要承担损失,受此影响,一些员工薪资大幅缩水无奈离职。而中高层也会受到牵连,岗位调整在所难免。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银行业人员离职潮就出现,并从基层蔓延至高层。有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先后至少有37位银行业高管离职,涉及董事、行长、副行长等。16家上市银行中,有10位高管辞职。某国有银行基层员工还称,因近期辞职的人太多,为简化程序,减少人力,“人事部办公室内有一个大盒子,专门用来存放员工辞职信及相关离职手续,离职员工只要到人事部报名字,出示证件,就可以拿好相关材料离职。”

轻松赚钱时代告终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指出,息差收窄和不良贷款上升让中国银行业轻松赚钱的时代开始告终。

随着中国完成利率市场化,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息差在缩小。上月央行除降息以外,还宣布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过去两年中,央行已经逐步放松这一上限。中国银行业正在失去过去利润的一大来源——净利息收入。

多年来,存款利率上限加上贷款利率下限确保中国的银行获得丰厚利润。从2007年到2012年,四大行的总利润从2500亿元增至7380亿元人民币。2013年,贷款利率下限已被取消。

《中国经贸聚焦》记者拿到的一份平安证券银行业分析报告亦指,估算前三季度净息差为2.46%,环比上半年下降4个BP(基点),主要受大行(-5BP)及城商行(-2BP)影响,股份行息差表现则与二季度基本持平。

该报告同时认为,行业整体息差走低符合预期,但其下行幅度会受到货币宽松政策对冲。同时,利率市场化接近尾声,银行息差虽还将缓慢下行,但边际影响也会有所减弱。预计上市银行全年净息差将在2.42%,较2014年下降17个BP,明年息差下行幅度可能仍有8-10BP。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制造业艰难应对产能过剩和价格下降,银行的不良贷款也在上升。对不良贷款计提拨备导致账面利润缩水。银行的难处是,少提拨备会提高季度利潤,但如果贷款违约急剧上升,将使资产负债表失去一部分抗压能力。

比如以上提到的三季度净利润同比负增长的中行,当季不良贷款拨备就同比大增44%,彭博称这是该行2006年上市以来的最大规模拨备。《金融时报》报道称,现在有些银行的拨备计提已经没那么保守。

值得注意的是,有媒体还指出,2014年以来,经历央行6次降息后,目前银行存贷款利差大约在2.5%左右。一般情况下,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人力等各种操作管理成本在1%左右。存贷款税前毛利润率大约在1.5%,在一些银行的不良率超过2%以后,利润回报已经不能覆盖风险损失了。

资产恶化压力

三季报也显示,“资产荒”成为当季银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它们甚至连打存款争夺战的动力都没有了。中信建投报告称,“由于低风险高收益标的资产的缺乏,银行业负债扩张的冲动大大减少,生息资产增长自然减速,在负债端存款继续刺刀见红的价格战也失去了主管动力。”

资产荒对理财业务的影响最为显著。9月银行理财产品首次出现发行数量和平均预期收益率均持续下滑的局面。

中信建投发现,三季度上市银行整体不良率仍在上升,但部分银行已经企稳。另外,三季度上市银行不良形成率较上季度也小幅下降了16个BP至1.21%。

奚君羊则表示,“商业银行不良率开始呈上升态势,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长6.9%, 2016年可能维持6.5%左右。考虑到银行贷款的滞后性,即便是未来一两年实体经济复苏,不良率的反弹仍将持续更长时间,保守估计至少会持续到2016年上半年。”不过,他也强调,“但这并不代表着银行业的风险已经处于不可控制的状态,总体来说,银行业风险还是处在可控状态。”

而有观点还认为,目前中国银行业尚处在风险释放的开端,在可预见的未来数年,银行业将面临严峻的资产恶化压力。

标普金融机构评级资深董事廖强表示,中国这一轮下行周期可能有三个较大的信贷损失浪潮出现。第一波发生在对外出口、商品批发部分,由于该领域的企业大都在沿海地区,所以在前期导致一些股份制银行的“不良”激增。第二波正在全面展开,这是由于产能过剩的制造业带来的信贷损失。尽管截至目前这部分不良贷款在一些大型银行所披露的数据中还没有呈现,但那是由于监管政策帮助那些大型企业暂时缓解了风险,但这部分“不良”也迟早仍会暴露。而第三波应该是以房地产为标志的信贷危机,一旦这部分风险爆发,那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会是致命的打击。但房地产贷款属于尾部风险,目前尚未展开。鉴于中国央行为了避免房地产“硬着陆”拼命给房地产业加杠杆,这无疑会加重房地产信贷危机的惨烈程度。

就此,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廖媛媛11月5日表示,当前整个银行业的盈利还保持正增长,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也相对充裕,整体风险可控。

或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

由于不良贷款正在吞噬越来越多的利润,银行净利润增长已经降至零区间,甚至出现负增长。此前银行拨备覆盖率150%的监管红线被认为面临调整的必要。

三季度中国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67.7%,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分别为157.63%、218.30%、153.72%、178.99%、165.33%,其中中行和工行已逼近150%红线,几无调节空间。但鉴于不良贷款仍存在上升趋势,监管层或难放松这一指标。

相比之下,资产证券化被视为盘活不良资产、改善银行流动性的一个有效途径。有分析称,中国可能重启被叫停近十年的不良资产证券化。

路透早前的报道援引分析人士观点称,不良资产证券化对于化解金融风险有现实意义,亦是银行经营模式从“经营贷款”向“经营资产”、从“做规模”向“做流量”转变的突破口,且当前投资端面临有利条件,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日益多元,有优化资产配置的需要。

报道称,目前银行主要通过清收、重组、核销和转让等四种途径来处置不良资产。一位国有大行人士指出前三种手段效果有限,批量转让又受限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市场容量有限等因素,不利于快速压降不良及拓宽投资者范围,“如果能将优质资产和不良资产‘两端资产证券化同步放开推进,银行就可以结合自身战略定位和经营需求,合理安排证券化设计,将证券化融合到经营战略中去,使证券化真正成为有效的主动管理工具。”

今年7月,央行已经批准实施银行资产证券化,建行首批获发500亿。10月30日,国内四大“坏账银行”之一——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港交所上市,拟将募集资金最高218亿港元的约60%用于核心业务。

不过,有评论表示,将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还需要解决多个问题,包括:不能仅在当前金融体系内进行交易,那不过是左手交右手,根本起不到化解风险的作用。而如果让民间金融机构参与进来,折价又会很高,银行方面承担不起国有资产流失的诟病。其次,不同的银行贷款,存在坏账的风险不同,因此必须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银行不良贷款进行正确评估,然后给出一个合理的折让价格,但在中国缺乏这样的评级机构。此外,中国资产证券化相关法律法規还不健全。没有相应法规作后盾,很难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投资者合法权益往往难以得到真正保障。

“不良贷款率持续恶化,既是中国银行业为前几年信贷大跃进而付出的惨痛代价,也是吹响传统银行业务转型的集结号。对于监管当局而言,现在应该可开始未雨绸缪,如何应对接下接下去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的周期了。”上述评论称。

猜你喜欢

不良率不良贷款证券化
小额不良贷款成因与防范措施
公积金贷款证券化风险管理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我国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研究
交通运输行业的证券化融资之道
银行辞职潮中苦不堪言的小微企业信贷部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不良率农行最高
资产证券化大幕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