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电影
2015-05-30
不洒狗血不煽情的科幻片——《火星救援》
影片改编自安迪·威尔(Andy Weir)2012年同名科幻小说《The Martian》,堪称是“火星版的《地球引力》”。
这部小说自出版起,就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好评,美国宇航局(NASA)指挥官克里斯·哈费德(Chris Hadfield)表示,从没见过能把故事讲得这么精彩,还能在技术上保持高度准确性的科幻小说。
影片中,马特·达蒙(Matt Damon)饰演的宇航员马克·沃特尼(Mark Watney)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登上火星的幸运儿,然而由于登陆时遭遇沙尘暴,马克与他的团队失联,同船的其他宇航員则都以为他已经牺牲。孤身一人置身于火星的马克面临着飞船损毁、补己不足、恶劣环境等重重困难,他必须想方设法在这个荒凉而狂野的星球活下来,并一直支撑到有人来救他回地球。
这两年关于宇宙探索的片子层出不穷,大部分靠着过硬的技术摄影和音效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直到《星际穿越》(Interstellar)的出现达到全民集体大高潮,好像不懂一点天文、三体世界,都无法交流了。
这部好莱坞的英雄电影终于不煽那些蹩脚的情了,专注于科幻本来应该关注的事情:探索、征服、解决问题。电影里没有坏人,不试图激发观众的正义感或其他任何廉价的情怀。主角只是不停地计算、思考、失败、重来,静默的行动蕴有巨大的力量。
电影的拍摄获得了NASA全力支持。70天的拍摄周期,仅拍摄NASA细节的内容就花了剧组21天。而影片中马克在火星上执行的任务,正是NASA未来打算实施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绘制的一张剧本封面草图——马克在火星上说“我TM一定要离开这个星球”——曾在去年12月5日随美国“猎户座”载人飞船的首次未载人试飞上了太空,围绕地球飞行两圈。
电影在美国于10月2日上映,连续4周获全球票房冠军,累计票房逼近4亿美元,而其国际票房截至10月30日已经突破2亿美元。11月25日影片将登陆中国大陆。
十年前的港产黑帮片典范——《黑社会》
2005年10月20日,《黑社会》(内地公映名为《龙城岁月》)在港公映,半年后,《黑社会2:以和为贵》强力来袭,并相继亮相戛纳电影节。彼时刚过天命之年的导演杜琪峰接连轰出的这两记猛雷,砸得彼时已然疲软的香港影坛一个激灵,首作更在次年金像奖上利落摘得4座金杯。
“爱兄弟还是爱黄金?”两部电影中,除了在飞机(张家辉饰)身上还存有快意恩仇的侠义之气外,竟再找不出一个传统黑帮片里的义士。尤其第二部里杀手阿南(郑浩南饰),临死前仍反复念叨着“加钱”。这种入骨的讽刺在大头(林雪饰)那里完全成为笑谈,他因不愿交出龙头棍被痛殴,口中不停背诵着约法:“私劫兄弟财务,暗帮外人抢夺兄弟财物者,五雷诛灭……”
回想起来,最令人生寒的暴力场景不是Jimmy仔(古天乐饰)肢解及搅人肉喂狗,而是权欲熏心的乐少(任达华饰)两次突然发力:一次是在湖边冷硬地一下下用石头砸人,一次是把邓伯(王天林饰)推下楼梯。光天化日下无从预料又避无可避的数刀斜刺,把人性极端的恶渲染到极致。
电影预告海报中写着“三百年前,他们被称为义士”,而时代的转变终于逼着每一个人都成为见利忘义的猛兽。
现实高于艺术——《纽约灾星》
如果还没有看过这部纪录片,那么建议在观片前不要看任何剧透(包括下文)。
看完这6集纪录片后,唏嘘的是其跌宕的剧情,更唏嘘的是,现实永远高于艺术。纽约豪门公子罗伯特·杜斯特(Robert Durst)亲眼目睹母亲跳楼自杀,开始以恶意对待这个充满恶意的世界,逃学、反叛,三度因涉嫌凶杀占据头条新闻——1982年他的第一任妻子莫名消失,2000年他涉嫌枪杀密友(黑帮大佬之女),2001年邻居疑遭其分尸——却又巧妙脱罪。
被自闭症困扰、行踪诡秘、厌恶与媒体打交道的德斯特不顾律师团的劝阻,主动联系导演出演该片,然而他无意的疏忽却把自己带入了厄运。在《纽约灾星》(The Jinx,又名《厄运》)大结局的前一天,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了现年71岁的德斯特。
Killed them all, of course.(当然是把他们都杀了。)最后从这个冷静老头嘴里轻描淡写冒出的一句话让人背脊发凉。这个老头就像普通人一样,从服务员手中接过饮料会说谢谢,出席庭审还会对妻子的朋友微笑——是普通友好的点头微笑,不是变态狂的笑,导演甚至说过I like him(我喜欢他)。
不可否认,这部影片是一部比较主观的纪录片,但其间展现的真实内容和人生带来的震撼却超过在杂志上所读过的、在荧幕上所看过的任何都市传奇都来得更古怪和引人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