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骨法”缘起初探

2015-05-30张勤

艺术科技 2015年12期

摘 要:关于“没骨法”的起源,不诸多推断,本文围绕较为核心的“‘凹凸花说”与“‘没骨花说”展开论述。以西域传入中原的佛教壁画常用之“凹凸花”为源头,经由唐代、五代发展,形成了有线勾勒、追求凹凸之感,能使花鸟画栩栩如生、活色生香的“没骨法”,此法以渲染为主,几乎不见墨迹。另外,以徐崇嗣为代表的江南画士,取黄家之富贵与徐熙之野逸,发展了以水色相融、粉色互撞形成的一种灵动、丰富、生机勃勃的“没骨花”法。后人在这两种技法源头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与丰富,形成自成体系的“没骨法”。

关键词:“没骨法”;缘起;“凹凸花”;“没骨花”

“没骨法”之起源,研究者众说纷纭,其代表有彩陶没骨说与“凹凸花”说。从《中国绘画源流》之《没骨花》一章,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今人从绘画遗迹考察,没骨画当不起来自宋代。河南临汝出土的彩陶,属庙底沟文化时期,有一陶瓮上绘有鹳、鱼及石斧图像,只用色彩布成,不加钩勒,可谓为没骨画的先驱。山东金雀山出土的西汉早期帛画,以淡墨线和朱砂线起稿,更以各种颜色平涂亦可谓为没骨画。”又说:“南朝张僧繇尝画凹凸花,……此凹凸花画法即没骨之法。”迨至唐代,《唐朝录》载,尉迟乙僧亦尝作凹凸花。唐人的传世画迹中,有一幅《唐摹六朝观鹤图》,董其昌鉴定为“唐画拟六朝人笔”,《墨缘汇观》云:“其丛竹树叶苕花之属,皆以无骨法为之,高古绝伦,不落蹊径,大着色之作,观此止矣。”从以上所述可知,以没骨法画花鸟,由来已久。

鹳鱼石斧罐 陶器(口部直径32.7cm 底部直径19.5cm)

关于“凹凸花”说,另有童书业在《没骨花图考》作解释,认为“没骨法”之始祖应为唐代西域画家尉迟乙僧。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记载:尉迟乙僧约于公元7世纪随父亲来中原宫廷进行艺术活动,他的画风对唐代影响很大,“凹凸花”是其擅长的一种画法。唐代许嵩在《建康实录》中对这一画法有比较具体的记载:“置一乘寺……寺门遍画凹凸花,人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遗法,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即平,世咸异之,乃名凹凸寺。”据此可知,“凹凸花”以纯以色彩渲染而成的,其实是指菩萨像四周之花卉装饰图案,如莲花宝座、佛光图等。

据记载,五代及宋初,以徐崇嗣为代表以没骨法画花鸟者,虽不能像黄家院体画那种受朝廷爱重,但作为一种清新别致的画风在当时已经很受朝野欢迎。《图画见闻志》之《论徐黄体异》:“谚云‘黄家宝贵,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也。何以明其然?黄荃与其子居采,始并事蜀为待诏,筌后累迁如京副使。既归朝,筌领真命为宫赞。居采复以待诏录之,皆给事禁中。多写禁御所有珍禽瑞鸟,奇花怪石。……徐熙江南处士。志节高迈,放达不羁。多状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二者春兰秋菊,各擅重名。”从这些文字评价来看,其实徐崇嗣之祖徐熙的画品画格不在黄荃之下。米芾曾称“黄筌画不足收,易摹,徐熙画不可摹。”并认为徐崇嗣得其祖笔意,所画皆传神,远在黄荃之上,推崇备至。另有苏轼题其《杏花图》云:“江左风流王谢家,尽携当画到天涯,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如此可推断,徐崇嗣创“没骨”是事出无奈,为逢迎黄家父子的要求,放弃是其祖父徐熙“落墨为格”的野逸画风,“惟用五彩布”、“叠色渍染”之法,欲达到与院体画相近的效果,而自成一格,名之曰“没骨”。

徐崇嗣画没骨花,乃远宗张僧繇,近学黄氏画法。沈括《梦溪笔谈》说:“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①……熙之子(应为孙),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工与诸黄不相下,筌遂不得瑕疵,遂得齿院品。”王翚《清晖画跋》云:“北宋徐崇嗣画没骨花,远宗僧繇敷色之妙。”《梦溪笔谈》云:“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工与诸黄不相下。”

除了徐崇嗣之外,五代与宋初的没骨画家还有徐崇嗣的祖父徐熙,曾作《来禽花图》,“花上设色古淡,以没骨法为之”。另有名重一时的画院侍诏黄筌,《宣和画谱》有其《没骨花图》②。《六如居士画谱》引王绎之评语:“尝有一图独梭绢,乃蜀黄筌画石榴花百合,皆无笔墨,惟有五彩布成……花色为初开,极有生意,信乎其神妙也,时谓之没骨。”还有滕昌祐,作画随意用颜色点染,《芥子园画传》云:“不钩外框,只用颜色点染法。其法始于滕昌祐,随意傅色,颇有生意。其为蝉蝶,谓之点画者是也。”同时代黄居寀,黄筌之子,画花之法也近乎没骨。此外,北宋画家赵昌、宋徽宗赵佶、刘常、南宋徐禹功等人也曾试用没骨之法。

宋人佚名 荷花图 绢本设 佚名

豆花蜻蜓图 27*23(cm) 绢本设色

宋人佚名《荷花图》,以其风致卓绝、设色浓艳而流传后世,其技法上不见墨钩痕,以色彩取胜,亦是没骨之作。画面的主体很简单,只着一枝花头,其后两片叶子作陪衬,但由于作者在构图、设色、画面整体效果的处理上都别具匠心,非一般没骨花卉画能及。前景画盛开的荷花一朵,作者先以浓重白粉层层渲染,直到染足为止,再以淡淡的胭脂调曙红多次分染瓣尖,将荷花花瓣那种白里透红的少女般的娟秀美感表现得恰到好处。后面的荷叶与水草形成了线与而、多与少、静与动的动比,造型既丰富多姿又和谐统一,整个画面匠心独运、技法纯熟,将荷花寻“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饰”的静净之美表现得淋漓以致。《豆花蜻蜓图》画豆荚一组,有花有实,层次分明、设色雅致,在渲染的基础上,直以粉笔撞之,水色流动,生动活泼,應为早期不可多得的没骨花鸟画,这种技法不仅对后来的孙隆等人的写意没骨的产生起了启迪与推动作用,对恽寿平的没骨花卉艺术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

综上所述,五代及两宋的没骨花鸟画在技法上的特点主要可以归纳3种:一种是有线勾廓,用笔“极新细”,经色彩层层渲染,线条被湮没覆盖、几乎不见笔墨,这种方法较接近于“凹凸花”。另一种则不用线勾,为直接用色笔点染、或用色彩绘花卉形状,再作渲染。第三种就是在已作渲染的物象之上以粉笔调水撞之。后两种技法对后来的“常州画派”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于“没骨花”,另有芍药花之说。董逌《广川画跋》卷三之《没骨花图》:“沈存中言,徐熙子(孙)崇嗣,創造新意,画花不画弮,直叠色渍染,当时号没骨花,以倾黄居采父子。余尝见附马都尉王诜所收徐崇嗣没骨花图,其花则草芍药也。自其破萼散叶,蓓蕾露蕊,以至离技格侧,皆写其花始盛衰如此。其他见崇嗣画花不一,皆不名没骨花也。唐(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郑虔著《胡本草》记芍药名没骨花。今王晋卿所收,独名没骨花,然则存中所论,岂因此图而得之耶!”文中明确提出“没骨花”其实就是芍药花的别称。而最初提出徐体为没骨法的可见于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卷六·近事》,“没骨图”条:“李少保(端愿),有图一面,画芍药五本,云是圣善齐国献大长公主房卧中物:或云太宗赐文和。其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

而芍药何以又“没骨花”呢?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芍药有着它独特的审美意象,芍药是初夏观赏花卉,花色娇艳,有粉、紫、白诸色,以其色、香、韵三美兼称而著名。宋人王禹偁评“芍药之义,见之《郑诗》,百花之中其名最古。”《郑诗》言“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因此芍药又被称为“离草”,喻哀婉惆怅状。而芍药花本本就有美人之喻,李时珍言:“芍药犹绰约也,绰约,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据此,似乎可推断,“没有骨头(枝干)”的花卉应为花名,读作“没méi骨花”,而非技法名“没mò骨花”也。本人认为,众人以为徐崇嗣以“没骨花”题作品,因“自其破萼散叶,蓓蕾露蕊,以至离技格侧,皆写其花始盛衰如此”,其实不过是对这种巧合的猜测而已。既然徐崇嗣所绘“没méi骨花”为芍药花,那么,为什么后来有那么多不同题材的花卉画名曰“没骨”?说明当时作为技法的“没骨花”在当时是得到认可并非常受欢迎的。

可以说,无论是西域传入中原的“凹凸花”还是江南徐氏家族创立的“没骨花”,都是中国没骨花鸟的重要启航者,因此,后才在这两种技法源头的基础上,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没骨花鸟”,并在清初出现了影响巨大的“常州画派”。

注释:①古人谓山水画为“写意”、花鸟画为“写生”。“写生”,即写花鸟之生命、生机、生趣也。

②顾震岩在考证“没骨花”起源时,指出黄筌之前已有“彩色图之”的“没骨花”,因此“没骨花”之创立在黄筌之前。

作者简介:张勤,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