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高一学生德育教育瓶颈方法浅探
2015-05-30殷天锋
殷天锋
[摘 要]围绕立德树人,通过探究高一学生在第一学期开学月余后到第二学期末的思想品德教育,从社会、家庭、学校层面,提醒学生注意该段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修养,为顺利走完高中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一 德育教育 及时性 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6-0102
党中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充分体现了要高度重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但这必须与高度重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紧密联系起来。道德和法律是治国理政的两个基本杠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增强公民守法的内在动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加快依法治国的进程,确保国家治理有序、社会健康运行。只有加强道德建设,充分发挥道德和法律的互补功能,才能为公民普遍守法营造良好氛围。对学校而言,特别是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高一学生来说,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一、德育影响习惯,习惯决定人生
高一学生成人意识已大大加强,自己的事自己做主的意识已表现得非常突出。针对这点,我们要求首先从班委会成员的选拔着手,在军训至开学一月内由学生自主推荐或轮流值日做班长,使有管理愿望和能力的学生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在开学月余后正式成立班委会,由班委会组织全体学生制定好班规班约。这个制定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也是班主任实现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有利于高一学生正确面对新的环境,正确面对自我;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承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在这过程中,重中之重是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好习惯的养成。李希贵曾说过,我们学校的老师不是教科学的,是教人的,这并非贬低科学,而是强调所有的学科老师都是为了育人。所以立德树人是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学只需要立德,恰恰相反,它重视以知识、技能为中介、为载体,从知识中生长良好的思想品德、生长起智慧。一个人无论年龄有多大,其真正的人生是从设定目标开始的。这就要引导学生懂得高一学段很重要,应规划人生、明确目标,要重成绩更应重品德、重好习惯的养成。以优良的品德和良好的习惯促进成绩的提高,在优异的成绩中生成并升华品德与智慧。
二、好习惯—好心境—好人生
叶圣陶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习惯成自然。中华民族有很多古训,诸如:天下之事,必做于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等。这反映的是量的积累,也是习惯的养成过程。只有关注细节,养成良好习惯,才有可能改变心境。心境改变态度随之改变,态度改变习惯随之改变,习惯改变人生便随之改变。
三、树立“泛教育”理念,以德统领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德,既是个人之小德,又是社会、国家之大德,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进行德育教育、理想教育,就是寻找教学中的“最大公约数”“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苏霍姆林斯基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包括社会)、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而这六大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家庭、学校、社会。高一学生虽脱离了这个阶段但其教育因素仍然如此。
单就家庭教育来说,在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利益最大化的功利主义思想使全社会的诚信问题非常突出。缺乏诚信已成为这个时代发展的痼疾,这个痼疾若在孩子身上发芽、开花,就会毁掉我们这个民族。以品行而言,孩子做人的高下,取决于其父母的家庭教育,为此学校在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就应及时召开家长会,除分析孩子的学习成绩及表现外,着重培养、改变家长在德育方面的认识,以夯实学校德育的基础。
就学校德育教育来说,教师是诚信的领航者和实践者。作为教师只有具备了“躬自厚而薄于人”的品格,才能感染学生,切实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陶行知曾说:“教育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一个教师能否以身作则,是他能否胜任教师这一职业的关键。”为了给每一位学生做好表率,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一定要用重诺守信、一言九鼎,以榜样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从而引领学生去追求切实而高远的人生意境和自由澄明之境。
就社会来说,社会是学生诚信意识强化的支柱,任何教育都要接受社会的检验,以实现本质的转变。所以上从政府部门以身作则、诚信于民做起,下到每个个体都以诚信为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使诚实守信的人不吃亏,才能使学校德育教育有说服力。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信是做人之根本,每个人应从我做起,诚实做人做事,让整个社会重建诚信。
总之,我们如果能重视家校联手,重视社区教育载体,让德育教育之风“生生不息”“势成燎原”,定能使高一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匡正自己言行,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