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及实践
2015-05-30邵云
邵云
[摘 要]想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就需要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教学目标,通过目标进行定位。针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进行分析,提出改变教学观念、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他学科等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目标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6-0103
中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此阶段的学生生理逐渐成熟,自我意识也不断增强,心理发展较为迅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一般会与现实产生矛盾,从而出现焦虑或者紧张等情绪,或出现心理失衡现象。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关键的。从长远方面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摆脱消极的情绪,端正学习态度,就需要针对当代中学生出现的一些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解析,由此制定目标,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支持。目前,中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性机能逐渐成熟,会对异性产生好奇心与爱慕的心理,但初中生无法正确认识并处理这些问题,假如此时家长与教师采用极端的教育方法,学生就会产生叛逆心理。此外,还有一些学生面对课业负担会产生厌学情绪,加上网络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很容易产生扭曲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学生,在学校里,一些教师过分干预学生,学生得不到家长与教师的理解与支持,从而出现叛逆心理。在分析了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后,教师就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确定教育目标。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社会特点。明确的目标以及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非常关键。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促使学生不断地完善人格、情感等心理机能,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综合素质。因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
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践性方法
1.改变教学观念,优化心理素质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就应当改变教学观念,改进评价方法。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需要将学生当作教学主体,鼓励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调整自身的状态。此外,还需要改善评价观。由于初中生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还不够了解,但又无法主动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评价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的解答,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2.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当按照现有的教学条件开展一些交流活动,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适当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劝诫。例如班级上有一位学生因父母离异,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由于从小缺乏父爱与母爱,该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影响,主要表现为不爱说话,不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成绩下降等。此时教师就应当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家长正确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为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此外,家长还需要适当地对孩子进行引导,促使孩子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保持积极的态度。
3.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他学科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不同的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各个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中学各个科目都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心理教育元素,在日常教学中,只需要考虑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的兴趣,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就能够将一些课本知识变为精神财富,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等,由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还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团结友爱的校风就能够促使学生相互帮助,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增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教师应在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制定合理的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常永才.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访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上)[J]. 中国民族教育,2013(2).
[2]丁敏.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创造‘三多,发展右脑,挖掘潜能”实验报告[J]. 江西教育科研,2014(12).
[3]任占国.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措施研究——基于洛阳市初中生SCL-90的调查[J]. 教学与管理,2013(30).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