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述孔子关于教师的理论和实践

2015-05-30于树林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孔子

于树林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研究孔子关于教师的理论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关于谦逊好学,诲人不倦,注重教学方法,严格要求,关心爱护学生,躬行实践,以身作则等为师的经验,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借鉴。

[关键词]:孔子 师道观 为师经验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既有为人师者的基本修养,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是一位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今天,要求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探讨孔子关于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谦逊好学,重视知识技能

教师的职责是教学。要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自己非有广博的知识不可。只有切实地掌握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并逐步达到精通的程度,教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就需要不停地学习,使自己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孔子向来是以好学著称的,他认为要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学好本领。孔子对子贡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其弟子子夏也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是说工匠干活指望工具,“君子”治国指望学问。孔子年少时“入太庙,每事问”(《八佾》),年长后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认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要“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都说明他学习很虚心。“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表达出他学习的重视程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更体现出他学习起来忘掉一切的专一精神。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说明他对于自己广博的知识从来不认为是天赋的而是努力学习的结果。

孔子认为要想使学生好学,首先要启发其好学的精神,他要求学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就是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有志于学,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德育教育。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由知道学,到爱好学,到以学为乐的主张更是重视启发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

教师应有广博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孔子主张“博学而笃志”(《子张》),“多见而识之”(《述而》),广泛地向各方面学习。

二、诲人不倦,注重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来说,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事业,想方设法地做好本职工作。《论语·述而》记孔子曾向弟子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者,是丘也”。即向学生明确地表示自己一定毫无隐瞒地有什么教什么,有多大本领拿出多大本领来。同篇中有两处他对学生说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话。只有“学而不厌”的精神,才能获得广博的知识,具备教育学生的资本;只有“诲人不倦”的态度,才是教师应有的品质,才具备教好学生的前提。

孔子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教育。即因材施教。能以区别出“师也过,商也不及”(《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各自不同特点,如“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先进》)。正是在了解学生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

孔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主张学思结合的办法。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面对着一件事情,只有“多思”才能考虑周到,把事情办好。主张启发和诱导的方法,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即要通过启发诱导的办法使学生开动脑筋,探索事物的所以然,从这一点联系到另一点和另几点。使学生“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达到“闻一知十”(《公冶长》)的最高水平。

孔子要学生认真学习,并认为要学习一些东西,从来不是一蹙而就的。应该“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只有经过反复的练习和复习,才能使自己学到的东西得以巩固。

三、严格要求,关心爱护学生

孔子在培养学生的品质和进行文化教育时,对学生的要求从来是很严格的。当听到学生不正确的说法时,马上予以纠正。如宰予对于三年之丧认为太长,提出可以废止的异议,孔子则从维护奴隶制的秩序出发认为不符周礼,不和人情,不但马上表示反对,还向其大讲了一通三年之丧的道理(《阳货》)。另外,孔子认为好的,则马上表示赞同。如认为鲁国的长府不应随意改作,应维持原样,以保证周礼不被破坏,他的学生闽子赛持“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的主张,孔子马上以十分赞同和欣赏的语气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先进》)。对于那种按照他的要求,虚心好学的学生,则不断给予赞誉。

孔子对学生即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他时时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状况。对他们关怀备至。《论语》中记孔子与各个弟子的多次问答,都体现出这一点。如“伯牛有疾,自牗执其手”。无限感慨地说:“亡之,命矣乎!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可生动地看出他对关心的程度。

四、躬行实践,以身作则

孔子在对弟子教育时,往往并不强调口头说教,而是用自己的举止行动做出榜样,已达到使学生潜移默化的目的。他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提出对教师的要求。他主张“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里仁》),主张少说话,用实际行动做出榜样。

孔子把以身作则作为教育原则,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孔子还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忠恕信实,言行一致,反省克已,改过迁善;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要求教师不悬空揣测,不全部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他曾自我评价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我没有这个弊病。”(《述而》)。他经常检查自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意思是品德没有培养,学问没有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以身赴之;自己有了缺点,却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这些品德,今天对我们做教师的人来说,仍然有学习与借鉴的价值。

总之,孔子的关于教师的理论和实践,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取其精华,学习和发扬。

参考文献:

[1]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出版,2006.11.

[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2006.12.

[3]傅佩荣.解读论语.上海三联书店,2007.7.

猜你喜欢

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爱书
遇水逆,孔子是怎么破的
“孔子曰”之孔子的悲惨童年
孔子在哪儿
孔子避雨处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