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音乐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15-05-30朴宣辰
朴宣辰
摘要:“实践”是学前音乐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必要环节,针对教学中实践技能有效运用的匮乏,尝试通过对教学环节中三大板块的设立进行实践改革,确立知识转化为技能,并以获得综合实践能力为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实践 理论知识 技能
一、教学中的问题及研究内容的确立
1.教学中的问题
《学前音乐基础》是合并了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体现。在教学内容中有理论知识的交集,但常以单独的学科来教学,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结合。
而在其他学科中所涉及本学科知识内容时,学生所体现出的茫然与不知所措,并没有做到学以致用,体现了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薄弱。音乐本身所赋予的美感在枯燥的理论讲解中逐渐消退,造成了学生在情感上的缺失,使学习过程缺乏动力与审美趣味。
2.研究内容的确立
首先在现阶段,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歌唱、韵律、音乐欣赏、音乐游戏和音乐戏剧表演等活动。随着社会发展需要及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与理念的转变,越来越需要具有能力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人才。其次,学前音乐基础课程以音乐理论为基础,是其他一切音乐技能学科的理论依据。再次,理论转化为学生所需要的技能的过程,需要实践的辅助。
由此,对教学改革的研究内容设定为“正规音乐知识应以附带性和语境的形式渗透到教学的情景之中”,并“掌握行为中思维所需的将正规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过程,以实际音响的验证与引起学生感受力的声音共鸣的音乐聆听,和知识转化为技能,展现思维转变的音乐创造为实践教学改革环节。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
1.实践教学的三大板块改革
教学环节围绕“实践”进行设计,分为:“音乐认知”“音乐表达”与“音乐创编”三个环节。
“音乐认知”不仅是对音乐正规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通过实践辅助认知的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为知识提供实际音响的情感共鸣。如学习节拍时,可通过对节拍重音的听辨分析是哪种拍子类型,同时可通过视唱练习去感受拍子的不同;和弦知识的认知,可通过对和弦的连接,为歌曲或儿童歌曲简单的编配和弦,这是理论与儿童歌曲弹唱学科的结合。
“音乐表达”的含义,是对音乐感受力的表现,是学生对音乐体验之后的内心表述与外在展示。它体现在歌唱、身体与音乐的结合等多个方面。如在歌唱方面学生学会用心去聆听、感受音乐的美。视唱变得不再是简单的看谱歌唱,学生学会用各种方式去表达音乐,自由发挥她们的想象力,为歌曲加入不同的人声声部、为歌曲变速度、节奏,使歌曲多样化、美感化,也促使学生更加的喜爱音乐,并用自己的方式去展现音乐的魅力。
“音乐创编”是最综合的体现实践的最好环节。通过创编活动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想象力。如节奏创编,通过在课堂中学到的某个或某组节奏,让学生通过声势教学法、肢体动作来模仿节奏的发声;通过分组的节奏组合达到对节奏的创编及理解,并最后创编不同情境的节奏表演。
2.教学方法、手段与模式的改变
教学方法上采用三大音乐教学体系,即达尔克罗兹、奥尔夫和柯达伊教学体系的综合。运用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使学生体会身体动作与音乐的结合;奥尔夫教学体会节奏的韵律与动感;柯达伊的歌唱训练方法,感受音及音感的美妙。同時,多元文化知识的渗透对教学起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传统的以板书书写演示的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学会运用微课视频对一些理论知识进行视频制作,打谱软件的运用等,不但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以简便的语言、明了的图示,把知识准确的传达给学生。
改变由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打破课堂墨守成规的座位排列,以小组或圆圈的座位排列进行相应的教学;可对某一章节和知识进行小组预习、总结和讲解,教师进行引导和补充;也可以用知识竞赛的形式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了解与巩固。
3.思维方式的转变
教师应打破一沉不变的教学方式和思考方式,寻找教学互动性、趣味性的突破口。把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主动认知知识内容放在首位。同时引导学生由低级的线性思维逐渐转化为高级的扩展思维方式,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与创编活动。
三、对教学改革目标的重新认知
1.认知≠技能
“认知”一词本身就是动词,赋予了实践的含义,知识与技能并不相等,它们之间的转化需要以实践为媒介。知识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才获得相应的技能,拥有了知识并不等于就获得了技能。因此,认知目标的确立,在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基本内涵和根本原理及意义的同时,经过实践的不断练习,对信息知识进行分类、分拣,区分哪些知识是需要、重要的,并能够为技能所用;哪些知识即使不能马上为技能所用,但可作为知识的储备,为其他的技能做准备。如乐理中学习了音及音高的相关概念,并不等同于学会了歌唱;认知了音符及五线谱不等同于学会了钢琴弹奏。也就是说,在认知的环节设计中,需要实践贯穿始终,认知需要实践的辅助,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撑。
2.认知&情感
实践是情感培养的最好方式。认知不仅是对知识、符号、信息的认知,更是情感的认识与培养。情感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它与认知并存。同样,情感态度对认知的作用力不言而喻,对音乐的热爱和丰富的情感会推动对知识的认知。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挖掘实践中对情感的塑造和对音乐审美的培养。如节奏的讲解、诵读、认知节奏,这似乎不能引起情感上的波动,需要学生参与其中加以体验,在教学中对所讲解的节奏有相应的音乐欣赏,或带学生创编律动,在认知的同时,能够得到音响上的共鸣、情感的升华及美的享受。
3.认知+实践+技能+态度=能力
所谓“技能目标”,也就是能力,它是教学的最终目标,需要“认知+实践+技能+态度=能力”的综合模式。能力的获得并非在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达到,它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对课程进行统筹的安排与设计,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在课堂的教学中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并把这些决定因素考虑在内。同时,最终能力的获得也需要其他音乐学科的辅助实践活动,如儿童歌曲弹唱、儿歌创作、歌曲表演等,也可为学生组织视唱练耳的社团,定期对学习内容进行展演活动等。
除此之外,以获得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脱离不开研究工作,资料的准备与调查研究,长期的行动研究,都是对实践教学开展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2.
[2]Julie Dirken.认知设计——提升学习体验的艺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