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医学类专业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理论与机制研究

2015-05-30黄建美方结阳

2015年14期
关键词:资助体系公共产品贫困生

黄建美 方结阳

作者简介:黄建美(1957-),女,教授,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湖南省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基地专家。

方结阳(1981 -),男,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教育改革以来,高校贫困生日渐增多,特别是医学类专业贫困生问题更加严重,笔者尝试梳理高校医学类专业贫困生救助的有关理论问题,在理论视角下,对高校医学类贫困生资助工作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以促进高校医学类专业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医学类专业;贫困生;资助体系;公共产品;差异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致使高校贫困生数量不断上升,高校贫困生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目前,党和政府为了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奖、贷、助、减、免”五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救助体系,大大减缓了高校贫困生上学难的社会矛盾,但是在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特别是对学费高昂的医学类专业贫困生的资助中没有考虑到群体的特殊性,高校医学类专业贫困生贫困程度深,贫困成因多,较之其他普通高校贫困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问题,他们迫切需要针对性更强、更加切实有效的资助措施和理论支持。

一、高校医学类专业贫困生资助体系应厘清的两个概念

(一)高校医学类专业贫困大学生的内涵

国家教委、财政部《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93)51号文件中指出:高校贫苦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者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按照这一文件的解释,“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属于贫困生,而“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学生”属于特困生。这一解释对高校贫困生的描述比较笼统,笔者认为基于这个概念细化对贫困生的认定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必须为在校的国家统招大学生,第二是家庭年均收入低于学费和生活费等主要开支的,第三是学生在校期间生活水平低于在校生平均水平。第一个条件比较好界定,第二个条件一般通过对学生档案以及实地走访过程中可以判定,第三个条件一般可以通过学生民主测评以及老师对学生的理性判断确定。由于贫困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的甚至地区经济不均衡也会影响对贫困生的认定,但是如果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以认定为贫困生。

高校医学类专业贫困大学生就是就读于医学类专业并被评定为贫困生的在校大学生。对于医学类专业的划分,2014年教育部对高校医学类专业做了具体划分,如表1所示。

(二)资助体系的内涵

1994年国家高等教育并轨以来,大学生资助问题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涌现了大量的文献以及理论与实践成果,学者们一般把资助的理念、资助的方法、以及资助的实施途径及相互关系等合称为:资助体系。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资助,把资助金直接给予贫困学生个人,比如奖学金、助学金、减免学费、勤工助学等;另一类间接资助,政府和社会通过向大学生群体、高校提供资金、优惠和经济要求,使得全体大学生受益,如政府的拨款、低于市场价的交通费、校舍建造等。

鉴于学者对资助体系的分类,本文对资助体系的概念做如下界定:指政府以及其他单位或者个人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法,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的有偿或者无偿的救助,帮助完成学业的方式方法以及各种理念的总和。

二、高校医学类专业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几个理论支点

(一)高等教育的自然垄断物品理论

根据物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特征,可以将物品和服务分为个人物品、自然垄断物品、公有资源、集体物品。物品的特性决定了物品该由政府提供、市场提供还是由社会提供,也决定了物品是否由市场生产。

我國高等教育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国民以及其他有关国家学生提供的一种服务,根据物品以及服务的分类理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在一个人使用时不能减少他人对该服务的消费,因此不具有竞争性,另外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通过高考以及毕业证书等管理手段,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因此具有排他性,所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属于自然垄断物品。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计划生产管理,而不能全部交由社会或者市场去生产,因为市场的趋利性可能会导致高等教育成为少数人的消费品,不利于国家全民素质的提高,阻碍国家持续科学的发展。同时由于高等教育的排他性,国家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办学,以弥补国家投入的不足和部分消费的需求。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自然垄断物品属性,国家应当保障符合条件的国民有获得高等教育的权利,如果因为贫困而失去高等教育的权利,那么高等教育显然违背了其自然垄断物品的属性,而应该成为纯粹的个人物品,这样当然不利于国家的发展进步。

(二)产品差异化理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日趋激烈,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即便是完全垄断市场,因为产品的单一性,也可能迫使消费者选择更为经济的同类产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发展了产品差异理论。产品差异理论关注两种差异化,一是横向差异化表示不同消费者对于同一种消费品的评价不同,这类消费品具有横向差异;二是纵向差异化表示同类消费品中能够列出质量次序,这类消费品具有纵向差异。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主要是由国家投入,社会共同参与的福利消费品,为了发挥其最大的消费效用,也就是提高国家国民对国家福利消费的满意度,国家所提供的社会福利消费品也应该根据不同消费类型来设计定位,以提高国民对国家的满意度。目前国家对高校贫困生所提供的福利消费品形式也比较丰富,但是横向差异不大,对高校贫困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关注不足,特别是医学类专业贫困生,他们本科一般都读5年,比其他普通本科专业多一年,学费更多更高,而且平时学习任务更重,减少了医学类贫困生勤工俭学的时间空间,使得医学类贫困生贫困程度更为深入和严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原本属于国民福利,但是近年来国民对该项福利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这与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注重差异化存在一定的关系。

产品差异化理论需要即便是国家的福利消费品,也应该注重差异化,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福利产品,以提高国家的满意度和美誉度。

(三)人力资本理论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在对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中发现: 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舒尔茨强调了教育投资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他和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等人测算了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教育投资可以产生难以预计的经济效益,回报率比物质资本投资要高得多,教育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高等教育的投入是一种可以获取直接收益的投资,既可以使个人受益,也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本理论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启示,为各国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投入资本资助在校大学生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价值依据,而高校贫苦生资助工作是国家对高等教育投资的一部分,人力资本理论也大大推动了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制度化。

(四)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随着各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频发,公共财政预算日益紧缩与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凸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1986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斯通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在《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为陷入困境的公共财政预算,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是公共性与内部收益性共存的准公共产品,由公共财政支付全额教育费用,不符合成本收益对称理论,也对纳税人有失公允。高等教育成本分为教学成本、科研经费和学生生活成本,应该由高等教育受益的各方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团体、家庭以及学生共同分担。

(五)高等教育的公平理论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提出了教育公平的含义:第一,公平的教育应该使每个人特有的能力得到发展,必须为每个人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这种机会不应该受到种族、地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第二,个人的发展不能妨碍他人的发展。“不患贫,只患不均”足以体现公平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石作用,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公平更加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美好梦想。然而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使得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失学的危险,为高等教育的公平带来严重的危机,为了保障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有义务保障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高等教育公平理论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大大促进了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制度化。

三、高校医学类专业贫困生资助理论视角下资助机制的创新思考

(一)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差异化机制

高校贫困生是一群复杂的整体,在校贫困生的贫困程度,贫困成因也不尽相同,医学类专业因为就业前景相对较好,吸引了很多边远贫困学生以及城市困难学生的报考,所以贫困程度也比较普遍。另外由于医学专业基本学制为5年,学费相比其他专业更加昂贵,对很多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加之医学专业课程多,学习任务重,缩减了医学专业贫困生勤工助学的时间空间,更为加重了医学专业贫困生的贫困程度,所以针对医学专业的贫困生,国家应该考虑到群体的特殊性,制定差异化的资助方式,满足医学专业贫困生的现实需求,推动医学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推进医学类专业“订单式”资助模式

订单式资助模式是指在校大学生通过用人单位的选拔和录用,与学校和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培养协议,学校依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培养量身定做的人才,单位向签约学生提供学费、奖学金和生活费,学生毕业后签约到用人单位工作的资助模式。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大部分都是进入医疗单位或者药品企业,是专业性较强的人才,目前基层医疗单位人才紧缺,推行高校医学类专业贫困生订单式资助模式一方面缓解了基层医疗单位的人才紧缺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贫困生以及就业问题。

(三)与医疗单位联合设立勤工助学岗位

医学类在校大学生经过高校的系统理论学习,对医学知识的掌握远远大于普通大学生,很多医疗单位因为专业性强,岗位劳动强度大,有些甚至是一些临时性岗位也需要专业性较强的人才,比如医生的助理员、护理员、临时性药剂师等等,这些岗位本身就是劳动强度大,如果让一为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去负责,一定是人才的浪费,而且这些岗位属于辅助性岗位,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可以拿出一部分岗位交给在校医学类专业贫困生,他们大多能吃苦耐劳,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医疗单位既可以解决人才的不均衡问题,也可以增加其社会的美誉度,又节约了人力成本,也很好的解决了高校医学类专业贫困生的问题。

(四)加强对医学类专业贫困生的精神资助

高校医学类专业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一般很容易造成心理贫困,主要表现为:第一自我意识过强,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一般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第二感恩意识淡薄,他们把国家和社会的帮助当做理所当然,缺乏对恩的认识,不会表达感恩之情;第三诚信意识缺失,比如逾期不还贷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应聘时提供虚假材料等;第四依赖意识严重,依赖国家的资助,造成性格懒惰,丧失进取心,滋生了不劳而获的思想。

关注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加大对非物质帮助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第一完善贫困生个人信用档案,建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记录档案,把贫困生在学校的心理状况记录作为其人事档案的重要部分,从制度上杜绝贫困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第二建立贫困生帮扶机制,由于贫困生长期的压抑或者心理负担没有合适的倾诉与宣泄,应该为其提供心理辅导员,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制度。第三建立贫困大学生俱乐部,因为贫困生彼此没有什么隔阂,而且大家情况较为相同,建立俱乐部可以丰富高校贫困生的业余生活,丰富精神文化,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培养有积极正面的作用。(作者单位: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邱雯.高校地质类专业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论文库2009年

[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86页

[3]产品差异理论综述.豆丁网.http://www.docin.com/p-506387841.html

[4]Wood hall,M.(1978)Review of Student Schemes in Selected OECD Countries,Paris:OECD

[5]閆芳.师范院校贫困大学生救助机制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第30卷第11期第119页

猜你喜欢

资助体系公共产品贫困生
公共产品消费视角下边缘地旅游剥夺及其应对
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提高大学生资助育人水平
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措施及思考
论“一带一路”战略的全球公共产品性质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问题研究
基于人力资本证券化视角的
财政分权对公共教育供给数量的影响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