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旅游经济新常态

2015-05-30张金花解琳

2015年14期
关键词:休闲旅游新常态

张金花 解琳

作者简介:张金花(1962—),女,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解琳(1988—),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研究生,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摘要:我国旅游业正步入黄金发展期,同时也面临更多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新挑战。新时期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亟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提质增效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休闲旅游文化,着力创新休闲旅游文化,必将促进旅游更大的发挥在拉动内需、稳定增长、增加就业、减少贫困、惠及民生及促进对外友好交往中的独特作用,同时,促进休闲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休闲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让旅游向着更加文明、更加安全、更加便利、更加舒心的方向发展,以文化软实力来推动我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

关键词:新常态;旅游新常态;休闲旅游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飞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常态”。所谓经济发展新常态简单讲就是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驱动由依靠要素或投资驱动转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这种转变之于我国旅游经济就是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增强效益。

一、对“经济新常态”的宏观把握

“新常态”一词是中共领导人讲话中提及的新词汇、新表述,是对我國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做出的总体概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对河南进行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新常态”一词。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常态”的特征和要求,对于我国当前和未来相对长时期内经济理论的建设和经济实践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新常态”特点的解读

第一,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下降为中高速。表明我国经济已经摆脱了改革开放之初的粗放型、一味追求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转向放缓经济增长速度,统筹经济增速与质量、效益的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我国经济发展应该是基于当前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政策环境的自然、平稳、有效的增长。

第二,“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积极调整不断优化升级。重点是不断扩大第三产业的比重,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日益加深,第三产业的消费需求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新时期应在第一、二、三产业统筹发展的同时,继续加强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力度,适时调整产业结构。

第三,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昔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国家付出了难以估量的代价。过去依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廉价劳动力、行政推动和外需拉动的发展模式,给经济、社会、环境等资源造成了巨大浪费。“新常态”将我国带入了一个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拓宽创新道路,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发挥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作用,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更多支持创新型企业以及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尽快形成新增长点和驱动力。

(二)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意义

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新常态的出现是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新常态下虽然有所放缓,但实际经济增长总量仍然可观。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总量在全球排名也是名列前茅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高速增长,使我国经济已经积累了雄厚的实力。2013年一年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态势在新常态下更趋平稳,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经济增长动力。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存在进一步回落的风险其实并没有多么可怕,经济的强韧性为防范风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依靠目前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对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进行创新,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完全有信心并且有能力来应对。同时,大力推进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将对化解各种经济成长困境提供有利支持。另外,为避免依赖出口而产生的外部风险,我国经济增长更多转向国内消费需求拉动。

另外,为适应新常态的发展需求,我国积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前景更趋平稳。2014年一、二、三季度,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持续超过第二产业在经济增长总量中的占比;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通过官方数据得知,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正在持续发生和发展,正向着质量更好、结构更优的方向发展。

最后,新常态下我国政府增加简政放权力度,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不断把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放开,重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把该放的权力下放到位,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制定的合理完善的市场规则,为企业家提供更多用武之地。我们强调要大力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以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为企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服务。通过改革创新政府宏观调控,为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便利,促进新增企业的增长和市场的繁荣。

二、对“旅游经济新常态”的具体分析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旅游是一个高度开放的领域,从发展伊始就同国家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经济新常态为旅游大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促使旅游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新常态下,所有产业都面临着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新局面,旅游改革改什么、怎么改,将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旅游发展亟需解决的难题。

(一)旅游经济新常态的涵义及具体特征

从全世界发展水平来看,旅游产业占比的平均值是10%,而中国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5%。最近几年,我国旅游市场总体发展结构呈现出明显变化:出境游成为我国旅游的第一大市场,经济比例从2011年的35%增长到2014年的40%;随着散客旅游比重迅速增加,使得国内团队游比例持续下降,2011年为40%多,到2014年下降为20%左右。旅游发展的散客化对旅游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出新的要求;集中于中青年群体的在线旅游快速发展,伴随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旅游新格局正在形成。自2011年开始,在线旅游交易规模迅猛发展,年均增长率超过30%,2014年总计超过2800亿元交易额。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当前已经呈现出改革发展的新常态,并将迎来一个非常美好的新时代。

旅游业发展的新常态大体表现为六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旅游业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中,充分发挥产业融合剂的作用,通过旅游业给其他产业创造新的市场、指引新的方向、提供新的商业生命周期。与此同时,旅游业通过融合其他产业,汲取了全新的资本力量、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第二,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深度结合,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深度结合。这些技术给旅游业带来全新的经营模式,激发了市场上出现的大量“80后”“90后”的全新消费者,成就了创新企业,推动了旅游业的变革发展;第三,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已经出现了大量依托旅游景区的开发创新、围绕传统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配套创新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创新,今后我们还会看到更多政府大幅度简政放权、市场化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在此背景下旅游业的新发展。旅游自身的改革空间是相对狭小的,应将政府让权于市场作为改革的重要方向;第四,在旧常态下,存在着大量没有足够市场需求支撑的、凭着领导意志形成的旅游供给,这些带病的、带着水分甚至泡沫的旅游供給都曾经作为旅游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长期存在。新常态下,这些推动力量正在快速退出,当前非常急迫的任务是研究如何加快改革进程、充分面向市场的问题,关注如何还原和转型那些在政府意志、官员意志下形成的面子性旅游供给的问题,关注之前以非正常的公款公务消费为“寄生”基础上的旅游收入增长问题等等;第五,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品牌的旅游企业做大做强,调整目前“以低工资来保持低成本,以低成本来维持低价格,以低价格来获得竞争优势”的企业发展思路,积蓄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发展动力的核心竞争能力;第六,为适应更加多样、层次不一的旅游消费需求,转变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发展,调整旅游发展模式由传统的点线向全域旅游发展。新常态下的全域旅游发展需要形成旅游产品生态圈层,不仅包括景观的差异化,也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环境的和谐有序、空气质量达标等以往被忽略的因素。

(二)旅游新常态对旅游发展的新要求

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旅游需要重新定位,重新建立旅游发展的目标体系,使之符合旅游的性质、充分发挥旅游的优势。旅游业的发展和许多行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说到底,旅游的性质就是“综合性”,认识到旅游的综合性特点才能把旅游的优势彻底发挥出来。因此,旅游新常态的出现对旅游的新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目标:

一是经济目标,旅游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拉动内需、增加外汇等方面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常态下,旅游业应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创收创利。

二是社会目标,旅游业作为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在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上充分发挥重要作用。以提升品质为核心,增加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就业岗位,加强对旅游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为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做出贡献。

三是文化目标,旅游出来满足人们精神放松和精神享乐需求的同时,还应注重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展示中国形象,保护当地特有的文化,展现旅游产品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等,促进消费者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并大力创造新兴文化,促进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学习。

四是环境目标,以保护、提升、利用环境为重点,一方面防止和减少旅游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另一方面要努力“变废为宝”,开发并不意味着破坏,大力开发一些废弃的、污染的、环境恶劣的地方,既能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又能带来环境的美化和改善。

五是世界化目标,中国旅游要实现世界化发展,通过挖掘文化、发挥传统、创造极品,促使我国从世界旅游强国向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转变;通过丰富产品、创造新品、开拓新局面,满足国民大众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需求,努力将旅游业发展成战略性支柱产业。(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 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2005,20(4).

[2]喻学才.旅游文化研究二十年[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3]马波.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

[4]王德刚.试论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

[5]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2005,20(4).

猜你喜欢

休闲旅游新常态
广西休闲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素质调查研究
历史名镇名村辐射村休闲旅游环境规划设计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华龙舟大赛与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基于RMP分析的龙岩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现状探究
基于RMP分析的龙岩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现状探究
张家界市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基于休闲旅游需求的三亚产权式酒店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