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数学课堂合理运用学具的作用与措施

2015-05-30安婧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合理运用学具数学课堂

安婧

摘要: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学具能够使抽象化的事物更容易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使学生接收知识的效率提升,并获得更多联想概念。分析了正确使用学具,能够在教学中发挥哪些具体作用,希望能促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效率。

关键词:数学课堂 合理运用 学具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曾经明确的提出,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理解数学的含义和方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严谨思考、大胆猜想,并通过各种途径去论证猜想,并推动学生之间积极交流,互相帮助。而提高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数学的根源是非常复杂和抽象的,在中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想要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思想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能够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学具,可以使大量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还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元素,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教育界的从业人士必须认识到,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能够有哪些好处。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多年对儿童心理的研究表明,在接受一个新知识、新事物时,儿童首先会对事物的形体有一个观察的过程,随后将事物的形象印入大脑,并随着时间逐渐理解事物的本质。在数学的教学中,许多问题在第一个观察的过程中有很大难度,年纪越小的兒童往往难度越大。而学具的使用则使观察的过程得以用肉眼实现。当学生越过第一道观察的难关,积极性和成就感就会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从而使身体的各个输入感官对于知识的接受度提高,可以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来获得关于数学知识的表层形象,并辅以教师的引导,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并亲身参与到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亲身的体验中体会到事物的表象,通过自己思考逐渐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这不只是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程序。例如,在教授“平均”这一概念时,可以使用鸭梨(或其他水果)实物(或图片)来辅助教学。上课时,现将八个鸭梨摆在桌上,向学生提问:“将八个鸭梨分成两份,可以怎么分?”学生得出四种方案,分别是:一份7个,一份1个;一份6个,一份2个;一份5个,一份3个;两份各4个。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四种方案之间有什么差别,得出结论最后一种方案,两份相同,进而使学生树立什么是平均的观念。通过这样分梨、观察的过程,学生可以用实际操作作为认知的媒介,得到“平均”这一概念的特征和形象——每一份的数量是相同的。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其学习的结果对许多后续学科的效果都有很大影响。在客观世界中,数学研究着事物存在的数量和相互关系,这和空间的构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导致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之初,学生很难讲数与形正确的结合起来,用抽象的思维来构造数形联系。学具的使用在客观世界和思维世界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可以通过客观直接的感官知觉来帮助构件思维模型。如在教学一位数除法时,要求一个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并留有余数。在刚开始学习时,学生很难处理十位数的余数和个位数之间以及十位数余数和最终余数的联系。此时可以使用学具,用摆小棒的方法,以31÷2为例,让学生将小棒平均分成2份,学生在摆放的过程中观察和感受,先处理十位数,将31根扎成3捆,每捆10根,将3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1捆,剩余1捆(十位数余数1),要继续分这一捆和剩下的1根,就要分出两份各5根,剩下1根(余数1),最终分出2份每份15根,并留下1根。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感知到有余数的除法从最高位是如何向个位数处理的,将现实中的动手操作和纸张上的式子联系起来,成为书本知识和思维印象的过渡。这么做不仅让学生对操作的过程印象更深,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如何通过对实际表象的思考来认识本质。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使用学具的一个重要优势是通过动手操作和亲身观察,学生能够自己找出、发现、思考抽象的数学知识,这样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大大提高。同时,通过亲身操作的过程,可以给予学生一个探索客观世界的经历,从而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很大部分都归功于人们对世界探知的欲望,而探知的过程中,过往的经验能提供巨大的帮助。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多、范围更广,学生获得信息的难度极大的降低,这就使得学生探索知识的环节变得薄弱。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自己动手探索知识的经历也变得更加可贵。充分使用学具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如在探索长方形体积与其长、宽、高的关系中,可以给学生不同数量的小木块,让他们自由探究这些小木块摆放的方式不同时,体积的变化,记录数据并加以研究讨论,进而探寻其中的规律,从偶然性逐渐过渡到必然性,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拜托了传统的教师掌握课堂的形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并且需要学习的知识并不是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的,印象更加深刻,就算出现遗忘,学生也能通过探索的过程重新得出结论。

2.学生自己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将各种知识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思考灵活性。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不会仅仅限制在一个知识点上。而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自己的思考过程会将他们动手得到的外部形体转化为思维中的形象,完成表象到本质的过渡。例如,教学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使用上面提到的类似方法,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小木块自由拼搭,或是用不同形状的纸片自由裁剪、组合,使学生得到长方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进而猜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加以验证。又例如,可以让学生拆卸一个圆柱形纸盒的外壳,完成圆柱侧面和平行四边形的转变。通过学具,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得出新的知识,将新知识和旧知识和谐的融合到一起,让新知识更好的成为学生已有知识构架的一部分,最终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

四、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加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是提高思维能力本身。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习那些实际存在的现象,更要学习如何去探究这些现象,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方法总结出了探索的程序,方便学生规范的获得知识。在初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教学“同样多”的概念时,可以借助一一对应的方式,让学生将5朵红花分别对应摆放到5朵黄花旁;让学生自由裁剪、拼接纸片等操作,让学生将三角形变成平形四边形,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在变成菱形等,这个过程中就深入了转化的思想,尤其是等面积的转化过程。

现代教学中学具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教师使用学具的形式也变得更加灵活和广泛,这为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了许多帮助。

参考文献:

[1]任海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数学爱好者,2014,(03).

[2]谢定来.小学数学学具在操作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0).

[3]倪金花.小学数学学具操作“三要”[J].数学大世界,2014,(12).

猜你喜欢

合理运用学具数学课堂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动画设计与制作中元素材料的合理运用
涉众型寻滋案中视听资料的运用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科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浅谈气息在歌唱中的合理运用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