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文化德育实践途径创新
2015-05-30易永平
易永平
摘要:高校文化德育实践途径的创新研究是基于现代德育的文化诉求。文化德育将突破传统以德育研究德育的思维定势,从文化自觉视角结合文化德育的内涵进行研究,提出文化德育对于改变传统政治化德育、知识化德育困惑的必要性。
关键词:文化自觉 高校 文化德育 实践
“欧风美语”“韩流日雨”随着网络席卷校园每一个角落,高校大学生正面对多元、多变、多样的文化氛围,面临着艰难的价值观念的抉择、困惑的理想信念的树立和纠结的道德品质的评价,学生中的“双面人”“灰色人”“瘸腿人”很多,高校德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校德育的创新势在必行。
一、文化德育与文化自觉的内涵
文化德育,就是基于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即充分利用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从道德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出发,用文化来引领德育,用文化来浸润德育,使学生对教育内容能够主动地、有效地体验和吸收,发挥文化引发、认同、固化、传承的作用,使德育走进人的心灵,走进人的精神,走进人的生命。
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指的是一种文化的自我觉悟,包括对文化的深刻的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正确把握,对社会与历史责任有主动的担当以及对文化建设的引领,对当代文化的定位与创建,最终达到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超越。
文化自觉与文化德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
二、提出文化德育的意义
目前很多德育研究者对高校德育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政治化德育和知识化德育的传统德育模式,没有突破就德育研究德育、实施德育的界限,相对忽视了文化的教育资源和德育的文化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和削弱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忽视了教育对象作为人存在的文化属性。因此在文化自觉视域下提出文化德育实践途径的创新研究具有主要的意义。
首先,能进一步推动高校文化德育教育观念的更新。文化德育能使德育从空洞说教走向文化浸润,从转变式走向构建式,从受教育者外在改变走向内在精神缔造。
其次,能进一步推动文化德育方法的创新。用文化自觉推动高校的文化德育教育方法创新则包括借鉴教育心理学、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强化文化自觉的心理动因,推动文化德育实效性不断提升。
最后,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德育的理论体系。文化德育将以社会文化构建主义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将德育放在文化自觉的大背景中进行审视和深入研究,更深刻地把握德育的文化内涵,这将丰富和发展德育理论体系。
三、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文化德育实践创新途径
1.构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优秀职业文化、优秀校园文化育人为主题的完善的文化德育内容体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主导文化,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紧跟十八大精神,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开展文化育人工作是高校响应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理念的重要体现。
优秀传统文化以崇高的道德境界和道德人格作为人生道德的追求,强调修养心性,优秀的传统道德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是培养、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资源。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地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如该地城市发展的精神、悠远的历史、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传奇等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底蕴,增强教育的人文内涵。
优秀职业文化是学生专业发展的持久内动力。高校应坚持以“职业文化”为切入口,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以技能提高为载体,把职业的理想、职业理念、职业行为、习惯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观,形成适应岗位需要的职业素养,并且将其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并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优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能够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及发展,并逐渐改变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对大学生品德的养成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
2.通过道德认知发展法、情感陶冶法、修养指导法和行为训练法四大方法,构建“体验-感悟-实践—发展”的文化德育方法体系
道德认知发展法强调,人们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所以,在学校德育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积极的道德思维,促使学生的品质在原有的水平和阶段的基础上不断向更高的阶段发展,即进行反复不断的道德体验。
情感陶冶法就是创设相应的情境,运用人格感化、环境熏陶和艺术感染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感化和熏陶使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感化其心灵和培养他们品德情感的一种方法。它的关键是使其入“境”生“情”,即进行道德感悟。
自我修养指导法是指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的思想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克制、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等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水平的方法,即进行道德实践。
行为训练法最大特点是着眼于知行转化、培养学生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行为训练不能走在发展可能性的后面,而应创造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道德的发展过程。
3.从文化自觉维度构建高校德育文化路径体系
(1)增强德育主体的文化自觉
文化德育强调唤醒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最大程度地催生和壮大学生自身的品德成长力量。因此我们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必须将抽象的道德思想转化为生动的文化形式,提高德育的效果。其次,我们要注重大学生内在精神意识的塑造。高校德育应该以至善与个体幸福为目标,切实将青年学生视为有尊严的、有人格的生命存在,重视主体精神意识的培养,将主体文化自觉的唤醒作为道德文化构建的重要使命。
(2)丰厚校园文化的文化底蕴
大学文化德育育人过程中增强文化底蕴至关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教育的至高境界,不是纯然去传授一种知识,而是通过知识,使学生熏染一种情怀,一种面对世界的人生态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弘扬学校精神,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就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存体验,倾听和感受不同个体的生命律动,捕捉新思维、新文化的火花和亮点,以便开启思想道德智慧,让学生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进入澄明之境。
(3)提高德育主体的人文素养
高校德育的主体包括大学教师、德育工作者及高校学生。提升高校主体的人文素质,从教师来说,就是要让教师将道德精神要义与课程、教材、管理融合,赋予课堂文化育德的功能,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德育工作者来说,就是要有针对性地提升人文素养,改进管理方法,创新德育评价,将德育文化体现于德育管理之中;从学生自身来说,就是要在积极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理解和践行传统文化精神,在遵纪守法的同时,提升主体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张驰.大学生道德选择矛盾性研究.青年研究,2003,(6).
[2]黃向阳.德育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3]浩歌.着力提升大学的引领文化功能.中国高等教育,2006,(18).
本课题为校级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HNNZXYSZ2014YB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