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的行为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

2015-05-30游文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14期
关键词:父母孩子

游文

【摘要】在蒙氏教育理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教育上,后天良好环境的影响能够弥补个人先天的不足,诱发内在的潜能,使可恶亦可善的人性导向正常化发展。

对个人成长而言,个人成长一定要与环境相适应,否则将无从发展。所以我们家长应怎样该给予幼儿一个真正的、良好的成长环境呢?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家长深思的问题。

毫无疑问地,现代父母比以前的父母,更是要竭尽全力的给孩子最好的一切。尤其是物质生活条件。但是,是不是给对了?孩子是不是真的接收到了好的教育?却令人十分怀疑!

其实,只有父母的以身作则、父母的智慧力量才能给予孩子一个好的环境,一个真正适合、真正属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关键词】父母 孩子 成长过程 良好的环境 父母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216-03

一、環境和父母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的意义

典故: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母亲为了让他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母亲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母亲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这个典故告诉了我们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应该注重孩子的参与,真正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而不是家长以自己的意愿盲目地去为孩子准备好一切物质与精神条件,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外在条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父母的行为和行动。这样一来,环境就不能真正为幼儿的学习服务,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

对于幼儿成长的环境来说,一个完善的环境除了有方便孩子的“硬件设备”、慎重选择的“教材”,更重要的是要有娴淑慈爱的“导师”在其中担任设计者和引导者。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少了哪一种对于孩子而言都是一种遗憾一种缺失。

做父母的要在家庭中切实担负起教育幼儿的责任,并且真正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在认识上,必须来一个提高,认识父母责任的重大;在教育上,必须有一个加强和改进,一适应教养孩子的需要。

在生活中父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是辛勤的花匠,为孩子这颗花修枝剪叶;是孩子的引路者,迷路时的指引者;受伤市的抚慰者;受挫时的鼓励者;迷路时候的清醒剂。

二、环境因素中的重要部分是源于父母的行为

怎样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对孩子养育管教的观念、态度、方法以及有关的社会环境。因为它们影响着孩子个人习性和人格的形成。

《三字经》中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这两句话的为我们诠释了环境的重要性!但环境重要的因素又源于父母行为的影响。

父母的一些不经意行为,惯出孩子坏习惯。年幼孩子难免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对于孩子的不足,很多父母都是给予严厉的责备,殊不知,孩子身上的不少缺点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失。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时时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

父母如果能在孩子未出生之前就有这样的决定:“没有准备教孩子就绝不生孩子”的话,他就会认真地下功夫去看一些当代育儿书籍,然后给予幼儿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为孩子筹划出一个适合他生活、发展的环境——不一定要有华丽的地毯、精美的玩具。再用你们的爱心、智慧、耐性去帮助他,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好的、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

一个真正能够重视孩子教养的父母,他就会致力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性,让他拥有健全的性格,不仅能够独立,不会人云亦云;也能主动适应环境,自动自发地探索学习,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

然而,一个人“人格”的形成绝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受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态度影响,从点点滴滴积累而逐渐形成的。

(一)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二)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三)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四)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五)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

父母如果能在孩子未出生之前就有这样的决定:“没有准备教孩子就绝不生孩子”的话,他就会认真地下功夫去看一些当代育儿书籍,然后给予幼儿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为孩子筹划出一个适合他生活、发展的环境——不一定要有华丽的地毯、精美的玩具。再用你们的爱心、智慧、耐性去帮助他,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好的、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

一个真正能够重视孩子教养的父母,他就会致力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性,让他拥有健全的性格,不仅能够独立,不会人云亦云;也能主动适应环境,自动自发地探索学习,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

然而,一个人“人格”的形成绝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受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态度影响,从点点滴滴积累而逐渐形成的。

三、为孩子准备一个好的环境父母该做些什么

(一)了解你的孩子

当你在把最好的一切给予孩子时,有没有考虑过所给的是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所安排的又究竟是不是他喜欢的、而且是他所能够接受的?这些对于孩子的心性、头脑又有什么帮助?其实,“孩子需要些什么?”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家长深究的问题。

其实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有着自己的思维,有着自己的交友方式和社交能力,可90%的家长却认为幼儿是需要家长保护、需要家长教授的。这样这些家长就走入了一个误区。家长和教师在他们的生活中起到的是一个引导的作用,并不应该去充当指挥者的作用。指挥者的作用只能让孩子像行尸走肉般的去生活。相信每個孩子都不愿被当作温室里娇嫩的花朵,他们需要自己的空间,用自己的思维去完成每一件事情

为了让孩子得到正确的教育,家长应该细心地去探寻孩子内心深处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喜欢的是什么,能够接受的是什么。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才能帮助孩子,才能给他一个真正的成长环境。

(二)了解大人与孩子的不同

典故: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到他二十二、三时他的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大人是一个已近发育完全,变动性非常微小,各种发展潜力也已固定,致力增长速度也在逐渐低落的个体。而孩子却恰恰相反,他们正处于旺盛的成长过程中,还是一个充满多变性的个体。自然,在体型、行动、认知与精神发展上都与定型的大人是不同的。

既然二者有不同,那么家长就应该仔细观察你的孩子,了解他的成长法则,而不是妄自用自己已定型的标准和思考方式来否定孩子的一切行为,自作主张的判断孩子的想法和需要。

只有通过对孩子成长法则的了解,家长才能针对你发现的问题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给予孩子一个最适当的并且能满足他内心需要的环境来成长,让孩子自动的产生大人所谓的“学习意愿”。

(三)成为有智慧的父母

有作为的孩子,来自有智慧的父母.

只要是你的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一定要让他尽量多的去做。

如果孩子能够自己走路了,那么家长就不应该继续抱他。如果孩子能够自己吃饭了(不管吃的多么的糟糕,弄得多脏),家长就不应该继续喂他了。经常要给孩子说的话是:我相信你,你自己可以做到的!(如果孩子很小,一定要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对他说),学会拒绝提供对孩子成长没有任何意义的帮助,小孩子越自己做事,越有成就感,自信心就越强.

1、让你的孩子自己做出与年龄相符合的选择

小时候做的选择越多,就越有主见,将来做选择的能力就越强。从小让孩子学会做出与他年龄相仿的选择,他可能选择的很糟糕,但是要让他学会在犯错中成长,而且要他知道,任何的选择背后都是有相应的结果产生的,让孩子从小学会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这是领导力培养的早期形式,孩子们从小需要有独立作出决定的机会,这对形成独立判断思维和建立自信心都非常有帮助。孩子只能做和他年龄相符的决定,而不是事事都由他选择,备注:孩子只能做和他年龄相符的决定,而不是事事都由他选择,比如:和家长一起外出应酬,不能由他来决定什么时间回家,只能由家长来决定。

2、不要忽略孩子的情绪问题,但也不需对其过度紧张。

核心,要有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当孩子在外界交往或其它事情上表现出害羞害怕等感受时,更好的是能认可他的感受,马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告诉孩子,你曾经也经历过同样的感受,这就是你给孩子展示同理心,表示理解他此时的心情。这会加强孩子对你的信任,同时增强他的自信心。

处理孩子遇见的问题和矛盾:

(1)用同理心的心态去倾听

(2)鼓励孩子,自己找出解决方案

(3)解决完毕,引导孩子放下

孩子的解决方案可能会失败,但是没关系,可以鼓励孩子再来一次。

这样我们从小培养出的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抱怨者和受害者。

3、不要害怕孩子的眼泪和耍脾气。

所有的孩子都会暴怒,发脾气,生来就缺乏对沮丧的忍耐力,他们天生就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什么。如果单纯为了让小孩停止哭泣,而满足他所有的要求,只会教会他,哭泣和耍脾气是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种最佳手段。一方面障碍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动力的开发,另一方面,没有机会把孩子的自我为中心改造成社会责任感。

如果是不会说话的小孩哭:

(1)先看看他是不是饿了,累了,烦了,尿裤子了;

(2)如果不是,就尽情的让他哭,释放,哭完后亲吻他,抚摸他,给他玩具玩,但不能让他看电视。

如果是会说话的小孩哭:

(1)引导他用语言代替哭闹,疏导情绪;

(2)如果他继续哭,那就由他哭个够。他失去关注,释放完毕,自然就不哭了;

(3)如果在家哭,就告诉你的孩子,可以哭,但不能打搅别人,去自己那个房间尽情哭。

千万不能因为孩子一时的哭而屈服。孩子小时候经历一时的挫折,没关系。

4、不要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1)如果你希望你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人、独立思考的人和全能的领导人,那么请不要用你对孩子过度的关注将他淹没了。

(2)如果你过度关注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就不会关注你。

5、挫折等于成长

(1)没有人能保护孩子不受挫折的伤害。一个父母也不需要去这样做。你无条件爱孩子的原因就是因为外面的世界,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你的孩子。这就是生活。

(2)真正的自尊和自信来自于个人成长。让孩子聚焦于改善个人价值观和学会在关系里学习知道自己是谁。

(四)父母在传统教育观念上的转变

普通的观念一般认为,由外界给儿童一些信息,孩子接受了这些信息,并经过反复的练习,就能发展智力。所以,有很多家长认为只要他的孩子能够越多的把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在别人面前展示出来,他的孩子就是非常聪明的,因为这样可以反映出他的孩子掌握了很多东西。其实,这种错误的观点会严重导致孩子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一味的去接受别人灌输的,而不会永远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感觉来源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是不需要我们成人往这个瓶子里灌输任何东西的。那么,我们成人就应该用“授之于渔”的思想来给予孩子教育,而不是用“授之于鱼”的态度来给予他更多的“鱼”。

太多的家长只在意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忽略了孩子掌握的状态如何。渐渐的,家长这样的观念会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自信、不坚强、不果断,好像什么东西只要外界不反应,他就不能确定,不会洞察,不会深入思考,更不能综合地将所学的东西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加以应用,一开口就是知识,但他的知识都与他的生活无关。

零到六岁,甚至是到十二岁,孩子都是出在一个很弱小的状态,必须又成人来帮助他成长。帮助他成长并不是说需要成人那种“妄自的帮助”,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让孩子自己来吸收。遵循这个发展规律,孩子就会发展的很完善。

结束语:环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更是不能忽略的。当我们自认为给了孩子最好的环境时,请再次慎重思考一下它是否在真正意义上适合孩子的生活、学习,尤其是人格發展。希望每一位家长能为尽到自己的责任,为自己的孩子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环境——适合、属于孩子自己的环境。同时也祝愿每个孩子都在属于自己的环境中成长。

参考文献:

[1]玛利亚.蒙台梭利《发现孩子》。中国妇女出版社 2011年

[2]卢书全《蒙特梭利教育研究》。四季丛书 2005特辑

[3]孙瑞雪《爱与自由》。新蕾出版社 2004年

[4]育儿丛书《让孩子自己做主》

[5]幼儿丛书《父母课堂》

猜你喜欢

父母孩子
孩子的画
影响四川省大学生与父母相处和谐度的原因研究
幼儿教育心得
去除“父母”的身份,他们是怎样的人
浅谈幼儿英语学习中父母的参与
年过六旬再做“父母”,不幸孩子串起8000人的家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